精准扶貧 讓貧困戶致富盼頭兒十足

“給俺牛比給錢都高興,來年春天就能產下第二頭小牛犢了,而產的第一頭小母牛現在讓俺伺候得老待人稀罕了,后年也能產崽兒了……”日前,在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區同益街道瓦房村78歲的滕鳳龍老人家裡,剛侍弄完一大一小兩頭牛吃料的老人隨意找個地兒坐下,捏了捏自己因患類風濕致殘的雙腿,想著不久的將來,自家能新添一頭又一頭的小牛犢,憨憨地笑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持低保戶滕鳳龍養牛是2016年大連市普蘭店區慈善總會“造血型”扶貧的一個試點。養牛至今,滕鳳龍已成功摘掉了低保的帽子,對於今后的生活,老人一家盼頭兒十足……
精准幫扶助脫貧摘帽
位於帽山腳下的同益街道下轄7個村均為低收入村,是普蘭店北部山區最典型的貧困街道,也是低收入人口最多、扶貧任務最重的區域。同益街道共轄6660戶2.16萬人口,其中低保戶426戶、殘疾戶246戶、分散五保戶121戶。
據《慈善公益報》記者了解,除去180戶由殘聯定向扶持絨山羊養殖的低保殘疾戶外,仍有79戶既有養殖能力又有養殖意願的低保戶急需扶持。普蘭店區慈善總會通過對這79戶的調研摸底發現,疾病和殘疾正成為其中不少家庭擺脫貧困的“攔路虎”,是扶貧工作中最難啃的“硬骨頭”。因此,慈善精准扶貧的切入點首批便聚焦在其中12戶“因病致殘、致貧”的低保戶上。
2016年底,大連市普蘭店區慈善總會試點啟動“造血型”扶貧項目,爭取大連萬達慈善情暖萬家活動項目資金6萬元,對同益街道於德英、滕鳳龍、崔尚玲、蓋鳳琴四戶低保殘疾家庭實施畜牧養殖扶持,每戶捐贈母牛一頭。
時過兩年的回訪調研發現,除蓋鳳琴因病逝無法養殖將牛賣掉外,其他三戶每戶都產下一頭小母牛,其中於德英、滕鳳龍兩戶還因此成功摘掉了低保的帽子。照著這個勢頭兒飼養下去,“母牛產母牛,三年變五頭”的脫貧致富美好願景雖難實現,但也未嘗不可期。
造血扶貧送關愛
補扶貧“短板”要下“繡花”功夫,這種功夫體現在實事求是上,體現在因地制宜上,更體現在扶到“點兒上”與“根兒上”。為了使項目滴灌到戶、靶向到人,作為項目設立方的區慈善總會,通過前期試點、深入調研,逐步探索出了一條以項目服務方普蘭店區殘疾人絨山羊養殖協會為依托,與項目實施方同益街道協作配合,且積極爭取大連市慈善總會配套扶持運作的新路子。
至此,由慈善運作、協會引導、街道實施、低保戶居家養殖的“造血扶貧送關愛”項目雛形已現。
隨后,在市、區兩級慈善總會的牽線搭橋下,大連臣星商貿有限公司和大連三川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兩家有擔當的“領頭羊”企業各注資10萬元,為慈善產業精准扶貧提供了充足的“養料”。2018年12月28日,乘著這縷東風吹來,“造血扶貧送關愛”慈善項目正式啟動。在普蘭店區殘疾人絨山羊養殖協會舉行的啟動儀式現場,同益街道12戶有養殖能力的低保家庭每戶領取了一頭成年母牛。
“有了‘造血扶貧送關愛’項目,脫貧攻堅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大連市普蘭店區慈善總會相關負責人聶品介紹說,對於這場既有“硬投入”又有“軟服務”的戰役來說,確保“可持續”還需進一步的跟蹤評估效果及整合扶貧資源,努力讓慈善資源向貧困地區、貧困群眾充分涌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