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摘帽后,再促產業上層樓

——河南新縣如何確保不返貧

本報記者 朱佩嫻
2019年01月10日08:3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脫貧摘帽之后,怎麼保持后勁?能否確保不返貧?

  河南新縣在探索這道題的解法。去年8月摘帽后,新縣依托龍頭產業建設合作社,延長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幫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走上自力更生的好路子﹔按照不同的貧困類型進行分類管理,確保效果不反彈﹔出台行動方案,引入金融活水,促進產業持續發展。

      

  幫扶:政府扶持下,致富有了新計劃

  【鏡頭】

  3年下來,農家樂“海蘭之家”積攢了不少口碑。店主陳志蘭道出秘訣:“都是客帶客,大家都說我做的飯香,其實是我家的食材好。”家對面山坡上,一片鮮綠的萵筍格外顯眼,那是陳志蘭自家種的菜園子,“游客來了,現摘現炒”。問起現在的家庭存款,陳志蘭笑不攏嘴:“10萬得有!”

  在大別山深處的河南新縣周河鄉西河村,驅車蜿蜒而上,半山腰一戶農家飄出的菜香“攔住”路人。進屋一看,是一家名為“海蘭之家”的農家樂,取家裡男主人張因海和女主人陳志蘭的名字組成。

  4年前,西河村搞鄉村旅游,在保留古村落原貌的基礎上升級改造,如今已經成為城裡人鐘愛的景區。2015年,毫無收入來源的陳志蘭家在村兩委號召下,利用自家庭院干起了農家樂。“桌椅床鋪都是政府給置辦的。”陳志蘭說。手頭的存款怎麼花?陳志蘭也有了新計劃:“把農家樂升升級,錢不夠就貸款。”

  陳店鄉山背村的脫貧戶張保元也有貸款計劃:“准備再貸10萬元,建個稻谷加工廠。”

  4年前,父親的一場大病讓正在大連打工的張保元帶著妻兒回到家鄉。為給父親治病,張保元花光家底,一家四口擠在村裡荒山腳下的兩間簡易房裡。村裡人說,是張保元的孝心讓父親撿回一條命。但他不得不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家裡一貧如洗。

  正是一籌莫展時,家裡來了幫扶人。張保元被確定為貧困戶,駐村幫扶干部專門為他排憂解難。張保元看到村裡撂荒地很多,就想整理出來種水稻,但夫妻二人哪能種那麼多地?“必須上機器,但買一台機器要8萬塊。”幫扶干部通過金融扶貧政策,順利幫助張保元貸到8萬元免抵押貸款,利息還不用自己掏,政府給貼息。

  兩年下來,張保元整理和流轉了將近300畝稻田,並且散養了30多隻羊、10多頭黃牛和200多隻雞,建起了“保元家庭農場”。2018年8月,張保元如期還上了8萬元貸款。

  2018年8月,新縣脫貧了!但是,對新縣人來說,仍然任重道遠。“要進一步鞏固脫貧摘帽成果,實現高質量脫貧,同樣需要擼起袖子加油干!”新縣縣委書記呂旅說。

  鞏固:政策保穩定,骨頭難啃嘴不鬆

  【鏡頭】

  “越到后面,越是難啃的硬骨頭。”山背村第一書記尚瀟磊說。經過多方聯系,他幫扶村裡貧困戶張厚忠家搞起了家庭農場。雖改變不小,但尚瀟磊仍然有顧慮:“離穩定脫貧還有距離。如果中間稍一鬆懈,可能就前功盡棄。”

  張保元的幫扶人是新縣國土資源局駐山背村的第一書記范朝根。2017年11月,尚瀟磊接過接力棒,成為山背村的第一書記。

  當年年底,山背村建檔立卡121戶中,有119戶脫貧,隻有2戶6人未脫貧。這兩戶也成為尚瀟磊關注的重點。一戶是祖孫三代,爺爺叫張厚忠,孫子剛滿4歲,孩子媽因為家窮,生下孩子就跑了﹔一戶是母子三人,丈夫英年早逝,留下兩個正在上學的兒子。

  陳店鄉黨委書記汪宗軍告訴記者,鞏固脫貧成果成為現在鄉裡的頭等大事。“脫貧后,鄉裡努力保持扶貧政策的連續性、扶貧力量的持久性、扶貧措施的穩定性,不怕硬骨頭啃不下來。”陳店鄉共有10個行政村,其中3個是貧困村,共有594戶貧困戶,尚有34戶未脫貧,多是因病因殘致貧。

  按照貧困類型的不同,陳店鄉實行紅、藍、黑、綠分類管理:把未脫貧和新識別的貧困戶納入紅卡管理,堅持一周一走訪,及時查找問題,落實幫扶措施,一季度檢查一次幫扶成效。把兜底脫貧戶納入藍卡管理,堅持一月一走訪,及時落實幫扶措施﹔把穩定脫貧戶納入黑卡管理,一季度一走訪,觀察有無重大變故﹔把有勞動能力、有就業創業和發展產業意願的貧困戶,納入綠卡管理,上半年了解其就業創業和發展產業情況,下半年跟蹤了解其家庭收入情況。

  “如何擺脫需要持續輸血的困難和增加自身的造血能力,仍是基層干部的擔憂。”汪宗軍說。新縣脫貧后,一些“輸血性”的扶貧措施有所調整,這需要審慎觀察,謹防反彈。

  升級:產業穩推進,鄉村振興有信心

  【鏡頭】

  雖然冬天是旅游淡季,但周河鄉西河村也沒閑著。山腳下,村裡正在建起並排的三層樓,灰白相間的徽派建筑與背后的青山綠水融為一體。“開春建成后,一層用作旅游服務大廳和土特產商店,二層用作精品食宿。”西河村農耕園合作社的負責人張思恩信心滿滿。現在的西河村不僅實現穩定脫貧,更期待鄉村振興。

  周河鄉柳鋪村村委會,人頭攢動,近百名村民點數著手裡的百元大鈔。原來,村裡的綠達合作社正在和村民結算。村民曾祥學開始算賬:家裡有16畝野生山茶樹,2018年收了4000斤山茶籽,全賣給合作社得了4.8萬元,再加上縣政府和合作社給的管理費,“去年收入真不賴!”

  原來,新縣依托當地龍頭企業羚銳集團,大力發展山茶油產業,動員山區村民改造、優化自家的野生山茶林,通過“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實現多贏。當前,通過技術創新和市場推廣,新縣的山茶籽被制作成純野生山茶食用油,還有山茶油洗護用品、山茶油護唇膏……山茶籽也從以前“不賣錢”賣到當前“每斤12元”。

  新縣脫貧后,縣委縣政府出台了《新縣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行動方案(2018—2020)》,方案提出:堅持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堅持脫貧攻堅目標和現行扶貧標准,通過不斷加強后續發展,持續鞏固脫貧成果,建立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到2020年,實現現行標准的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貧困人口年人均純收入至少達到4000元以上,貧困村、非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達到國家規定的貧困村退出水平,村村都有集體經濟收入。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保持扶貧產業的有序向前推進,是穩定脫貧、高質量脫貧的根本。無論是種養殖等農業農副業,還是全域旅游等新產業,都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比如農業保險、多元融資渠道等。”呂旅說,“期待更多的金融活水下鄉,鄉村振興更有信心。”

  繼續推進金融扶貧,也寫進《新縣鞏固脫貧成果提升脫貧質量行動方案(2018—2020)》。包括對所有農戶落實普惠性金融政策,對年收入5000元以下的脫貧戶和未脫貧戶開展貸款貼息﹔堅持小額信貸戶貸戶用戶還方向,著力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增強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實現有貸款需求、符合信貸條件的貧困戶“應貸盡貸”﹔強化保險產品創新,通過政府補貼、保險公司降費等方式,降低貧困人口購買保險的負擔,推廣“保險+就業”模式,加大對貧困人口的風險保障和風險分擔力度。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10日 13 版)

(責編:余璐、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