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搬得出 穩得住 能致富

——廣西易地扶貧搬遷安居與樂業並重

本報記者 龐革平
2019年01月11日08:3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易地扶貧搬遷,廣西聚焦“搬得出”,安置點選址不能偏,交通便利,樓房敞亮,讓百姓樂意搬遷﹔聚焦“穩得住”,配套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齊全,讓百姓樂享安居﹔聚焦“能致富”,提供就業幫扶,建立扶貧車間,讓百姓生計有著落。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同步,廣西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經驗。

“新房子是樓房,水、電、氣、網全通,周邊還有學校、公園、醫院……”48歲的張敏毅,從山區搬到廣西崇左市江州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生活完全變了樣,感覺很幸福!”

冬日暖陽下,記者看到,沿途新建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格外引人注目,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標。”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副秘書長、扶貧開發辦主任蔣家柏說,廣西聚焦“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堅持“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同步。

 

“要把最好的地方給老百姓住”

【鏡頭】

張敏毅家盡管泥瓦房破敗,可要搬遷,他卻堅決不同意。鎮、村干部多次上門做工作,“我們送您到安置小區看一看,您再決定行不?”

樓房寬敞明亮、新居水電已通……張敏毅跟著一瞧,他徹底放了心,“政府把這麼好的地方給我們住,當然要搬!”

搬出大山,成了廣西脫貧攻堅的“頭號工程”。“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多平地少,選址太難,工作難度大。怎麼辦?

“要把最好的地方給老百姓住!”廣西水庫和扶貧易地安置中心主任韋朝永說,按照這一理念,要求各地建設的安置點都要符合“五靠近”原則:靠近縣城和集鎮、靠近中心村、靠近景區、靠近工業園區、靠近福利院。同時,每個安置點都要進行規劃設計,避開滑坡帶,交通出行方便,水、電、氣、光纖同時配套。

此外,為強化責任落實,全區2016、2017年易地扶貧搬遷549個集中安置點,共落實78位市級領導分片包縣、508位縣級領導包安置點,組成500多個工作班子,成員達到3000多人。

入住玉林博白縣城東新區安置點的貧困戶許基敏夫婦,成為博白縣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受益者之一。他們一家5口原本居住在沙陂鎮一個偏遠山村,房屋簡陋,交通不便。2017年搬遷后,在相關部門的關心和幫助下,不僅解決了孩子們的入學問題。許基敏本人也在縣城找到了工作,收入相對於以前有了較大提升。

廣西把貧困發生率在50%以上、集中居住50戶以下、50%以上群眾願意搬遷的自然村一律納入整屯搬遷。目前,全區已落實整屯搬遷1461個屯13720戶57449人,涉及9個市36個縣(市、區)。

據統計,截至2018年12月,廣西全區2016—2018年計劃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約70萬人,累計已搬遷入住(已完成交鑰匙工程)68.7萬人,搬遷入住率超98%。

 

“周邊就是醫院和學校,生活方便得很”

【鏡頭】

“現在住的房子好,生活條件也好了,非常歡迎大家來做客。”崇左市大新縣安置小區住戶李建民說。以前住在山區,生活窘迫,最怕的就是家裡來客人。李建民說,大新縣安置點配套建設了學校、社區活動中心、醫療點、農貿市場等,群眾生活十分方便。

“周邊就是醫院和學校,生活方便得很!”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安置點的住戶李雪梅說,56歲的她,每天晚飯過后,到廣場跳舞已成為“必修課”。

從峽谷深澗搬到安置區,從土坯房搬進新樓房,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朝八晚五,廣西大批搬遷戶悄然開啟了“新活法”。

在巴馬安置點,社區建立了便民服務中心,設立了民政、教育、衛生、人社等服務窗口,為群眾提供低保、健康、社保等公共服務,同時建有綠地公園、健身廣場等公共設施,不斷提升搬遷群眾的幸福感。

靖西市以“基地+平台”的形式,派駐3名工作人員到安置點社區服務平台,利用新媒體,依托互聯網,為移民提供集學習、咨詢、培訓、服務於一體的“一站式”服務,讓搬遷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安全感。

“既要搬得出,還要穩得住。” 韋朝永說,廣西十分注重完善搬遷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在各搬遷安置點配套了水、電、路、氣、網等基本生產生活附屬設施﹔出台了易地扶貧搬遷產業、就業、社保、醫療、教育、社區管理等方面的12項配套政策,確保各項惠民政策落到實處。

 

“將為貧困群眾提供‘一對一’崗位推薦幫扶”

【鏡頭】

在玉林興業縣安置點的“扶貧車間”裡,42歲的黃權在麻利地組裝電子零件,不到2分鐘就完成一個器件。“我每天可以組裝400個左右,最多能掙120元,一個月下來有3000多元,如果全勤,還有獎金。”黃權說。

玉林興業縣政府與易地扶貧搬遷小區附近的多家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簽訂協議,採取“培訓+定崗”模式,安排312位搬遷群眾實現就業。博白縣通過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等工作,全面推進“扶貧車間”建設,吸收了一批留守婦女和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打工,讓群眾實現就業創業兩不誤。

崇左市江州區安置小區位於新和鎮,是全國唯一一個以蔗糖產業為特色的“甜蜜小鎮”。“產業園區用工需求大,為了幫助貧困戶就業,我們篩選出近萬個適合的就業崗位。”江州區人社局局長梁志高說,“將為貧困群眾提供‘一對一’崗位推薦幫扶。”他說,還有“一條龍”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技能培訓、實名制求職登記等服務。

“搬遷只是方式,脫貧才是目的。”韋朝永說,圍繞“搬出來以后怎麼辦”,廣西加大對搬遷農戶產業發展和創業就業方面的幫扶力度,解決好他們的長遠生計問題,讓搬遷群眾既能安居還能樂業。

區裡制訂下發多個文件,切實抓好特色產業、鄉村旅游業、轉移就業等7個方面政策落地工作,增加移民群眾收入。同時,強化落實“三個一”措施:落實“一戶一策”,即根據每戶搬遷貧困戶的貧困類型、致貧原因、幫扶需求等,因戶施策,找准路徑,制定計劃,落實政策及增收項目﹔落實“一戶一幫”,即對每戶搬遷貧困戶落實1名幫扶聯系人,直到2020年﹔落實“一戶一檔”,即對每戶搬遷貧困戶的幫扶、收入、脫貧等情況建立專門檔案,規范管理,做到可看可查。

此外,加大后續扶持資金的投入。目前,全區共籌措投入后續扶持資金20億元,實施發展特色農林業、勞務經濟等扶持項目5770個,實現脫貧5.75萬戶25.59萬人。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11日 08 版)

(責編:余璐、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