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邊疆小城換新貌

劉發為 任成琦
2019年01月16日08: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原標題:邊疆小城換新貌(脫貧攻堅系列報道(5))

阿亞格曼干村村委會裡的心形照片牆,記錄著當地扶貧重教的點點滴滴。

任成琦攝

疏附縣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的一個小縣城。翻開地圖發現,這裡幾乎就是中國疆土的最西邊了。

透過飛機的舷窗,可見雪白的山脈,連綿起伏,裝點了這片神奇的土地。

難忘那段記憶

距離2014年4月已經過去近5年的時間,這裡的人卻依然對那幾天記憶猶新。

“沒想到,真的沒想到。總書記不遠萬裡來到我們這裡,我們激動的心情沒法用言語來表達。”回憶起當時習近平總書記到小學時的場景,疏附縣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副校長、壯族教師覃利英十分激動。

“這4年多來,我們全體老師沒有忘記總書記的囑托,大家都在盡最大的努力,做好教育工作。我們這所學校雖不大,但就像一個民族大家庭,我們也一定會做好民族團結的工作。請總書記放心!”說到這時,覃利英哽咽起來。詩人艾青寫道:“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覃利英也把自己的精力獻給了當地的教育事業。

在學校裡,有一張合影引人矚目,很多孩子簇擁在習近平周圍,留下了燦爛的笑容,這張照片正是2014年所攝。穆拜西爾·麥麥提西爾蓀當時是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的一名學生,跟記者聊起牆上的這張照片,難掩心中的興奮:“當時特別激動,那時我才上五年級,竟然見到了國家領導人。”

“能和習爺爺合影,是我一生都很榮耀的一件事。直到現在,每次跟別人提起來,他們都十分羨慕我。”4年前的那次相見,已經在穆拜西爾心中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記。

我們到訪時,疏附縣吾庫薩克鎮鎮長阿依姑麗·克熱穆正在該鎮1村了解大棚生產情況,她對記者說起當年跟習近平總書記的見面,同樣激動不已。那是2014年4月28日上午10點半左右,她跟村民們一起見到了敬愛的總書記,那份激動的心情,真是無以言表。她說,感覺總書記就跟走親戚一樣,很隨和,跟父親一樣讓她敬愛有加。

“我把當地鎮和村的情況跟習總書記做了匯報,習總書記聽得很認真,並就民族團結和扶貧等提出一系列指示。”談到總書記對當地的關懷,阿依姑麗如數家珍。

記者從踏上這片土地起,就有一種強烈的感受:這裡的每個人,都對總書記的關心念念不忘。

擁抱可喜的變化

如今的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感恩樓旁,一座“報恩樓”拔地而起,校園主路的路面已經硬化,新的學生宿舍樓也蓋好了,學生們學習和生活的條件都大大改善了。學校的師資力量也不斷豐富,從2014年的34人增加到現在的81人。

說起這幾年來的變化,覃利英似乎有說不完的話:“這裡的孩子上學很幸福,有15年的免費義務教育,也不會給家裡增加經濟負擔。”

當年的小學生穆拜西爾,如今已經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烏魯木齊的內初班,他所在的小學同班31名同學中,有17人都考上了內初班,成績喜人。“我長大了想當一名軍人,為國家做貢獻。”穆拜西爾的眼神中,透出了對未來無限的憧憬。“習爺爺,謝謝您!我很想您,想再跟您合影。我一定會好好學習,不辜負您的期望!”

習近平當年在阿亞格曼干村跟村民座談,村民跟他反映了很多當地的情況。“總書記離開這裡之后不到一個月時間,我們就裝了路燈,后來,村裡的路面也更好走了,也用上天然氣了。”當時跟總書記座談的村民麥合蘇木·阿瓦孜告訴記者:“現在村裡的面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希望能有機會向總書記書面反映這些年村裡的變化,也特別歡迎總書記有空再來我們村裡看看。”

這樣令人欣喜的改變,正在吾庫薩克鎮一個接一個地實現。阿依姑麗告訴記者:“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我們逐一落實,從自治區到我們縣和鎮上,都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在就業方面,保証一戶一人就業,利用土地搞庭院經濟,增加農民收入。”

如今當地村村都通了柏油路,裝了路燈,建起了村民活動中心,鎮上有4個村已經先期通了天然氣﹔當地人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央的惠民政策伴隨著實實在在的行動,大家都心懷感激。

阿依姑麗說,如今當地民眾最大的心願,就是請習近平總書記再回來看看這些新變化。當地的西瓜熟了,如果總書記再來,一定要請他嘗一嘗。

精准扶貧在路上

在雨楓靈服飾有限公司的車間裡,牆上挂著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時的一段話:我們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既扶貧又扶志,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提高其發展能力,發揮其主體作用。當地正在做的,可以說是對這段話的最好詮釋。

已經入職4個月的努爾古麗正在熟練而緊張的忙碌著。她做的是縫紉工,以前就學習過,算是熟手,根據計件成果,每個月滿勤工資能拿到1200元到1500元之間。

能容納數十人的車間裡,扯著一條橫幅,上面有6個大字:就地、就近、就業。這正是當地政府的一個扶貧思路。

從雨楓靈服飾有限公司出門,隔著一條大概10米寬的水泥馬路,就是努爾古麗家。“很高興在家門口就業。”家門口就業,一是方便,二是解決了她的一個實際困難,就是不會騎電動車。聊起這個政策來,她一直說好,在交談中多次對記者表示:“感謝黨,感謝政府,感謝習近平總書記。”

除了就近就業,讓努爾古麗們受惠的還有當地大力推行的庭院經濟。滿園的綠色,成片的菜畦,讓人賞心悅目。

近年來,當地在加快美麗鄉村建設中,通過引導各族群眾尤其是維吾爾族群眾轉變觀念,大力發展庭院經濟,鼓勵他們積極把閑置的土地充分利用起來,發展各類蔬菜、瓜果種植,不僅改善了村容村貌,更為老百姓增收致富開辟了新途徑。

村民從毛坯房搬進了新的富民安居房。記者在努爾古麗家看到,廊檐、吊頂等都是實木打造,還有了電暖氣、水沖廁所和太陽能淋浴房。

風吹過庭院中的葡萄架,沙沙作響。努爾古麗說,過去我們的院子裡堆放很多雜物,自村裡鼓勵發展庭院經濟以來,工作隊的干部們教我們種植蔬菜、瓜果的方法。她介紹,葡萄架是從一個葡萄苗逐漸長起來的,如今已經果實滿枝。就如同家裡的日常生活,從無到有,從貧到富,芝麻開花節節高。

說起精准扶貧,伊什來木其村的沙棗雞養殖場也是一個生動的案例。

“在這個村建造養雞場,主要是考慮到了這裡的特殊情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黨校副校長、行政學院副院長、“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總領隊張衛兵告訴記者:“這個村人均隻有1畝多地,曾經主要靠種地謀生,增收很慢。但是1200畝原生態的沙棗林是這個村獨特的財富,在很長時間裡並未得到充分利用。我們在駐村的過程中了解到,這個村裡有養殖的傳統,沙棗和沙棗葉又恰恰是雞喜歡吃的食物,所以我們就辦起了這個養殖場。”

沙棗雞養殖場充分發揮村裡原有的努拉納農畜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30%利潤歸合作社社員分配,70%利潤歸村集體所有,用於飼養下一批雞苗,為循環發展養殖業提供財力支撐。沙棗雞養殖場的創辦帶動了一批人就業,月收入能有2000多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養殖場給村民帶來的改變不僅是錢袋子鼓起來了。瓊斯迪克是養殖場的員工,家裡有四口人,曾經靠種地為生,收入有限,再加上比較內向,很少說話,一直在家裡閑著。現在的他成了養殖場的養殖小組組長,不僅賺的錢多了,也願意開口說話了,笑容經常挂在臉上。自從瓊斯迪克到養殖場工作后,岳父經常催自己的女兒早點兒把飯做好送給瓊斯迪克,家裡的氛圍融洽了許多。

如今,沙棗雞已經走出當地小山村,走進相隔千裡的烏魯木齊亞歐博覽會……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1月16日 第 02 版)

(責編:王紹紹、楊虞波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