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1元醫生”:醫者仁心豈在方寸之間

2019年01月21日09:0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1元能做什麼?在大城市裡,可能連買1瓶礦泉水都有點勉強。但在浙江省建德市乾潭鎮梅塘村衛生室,一枚小小的1元硬幣既是診療費,還是藥費、輸液費、針灸費、包扎費……73歲的村醫吳光潮在鄉村衛生室堅守了50多年,“1元看病”的老規矩,從1983年起延續至今,他也因此贏得了“1元醫生”的雅號。

在醫療體制改革、醫患關系問題千頭萬緒的當下,看到這樣的新聞,很容易讓人在心中涌起一股暖意。1元很不起眼,卻在“看病難”“看病貴”的語境下,凸顯了懸壺濟世者的高貴情操。

行善與奉獻,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參與,但要經年堅持同一個需要巨大付出的事業,無疑需要更強大的恆心與意志。這些年裡,物價不知道翻了幾番,社會觀念與價值觀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在吳光潮的小小衛生室裡,時光好像靜止了。1元看一場病,按照外部社會的標准來看,完全成了象征性的收費。

1元只是一個數字,更重要的是行醫者的態度。為了讓村民看病少花錢,吳光潮經常自己上山採草藥,然后把草藥免費分發給家庭經濟困難的村民。杏林春暖,歸根結底是要讓患者看得起病,以體面的方式恢復健康。現實中,有的醫療機構時不時爆出“大處方”問題,過度醫療,給病人開更貴的藥,讓就醫過程變得“如履薄冰”。

信任不是空虛的口號,關鍵是看你如何看待使命與擔當。為重拾珍貴的醫患信任,與其喊破嗓子,不如踏踏實實履行醫者仁心的責任。利字當頭,注定會扭曲價值觀﹔隻有厘清權責邊界,才能贏得情感與尊重。

醫療資源過於向少數大醫院、向城市集中,帶給普通人的很難說是方便。費了老大勁排到號,疲倦了一整天的醫生又隻花了兩三分鐘,草草詢問病情,仿佛把患者打發了事。誰都不容易,誰都有苦衷,在這個問題上責怪任何一方都不是公允的。大醫院的尬局,反襯“小而美好”的可貴。推行分級醫療,離不開扎根基層奉獻的“1元醫生”。

我還看到一個新聞,說在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響洪甸水庫中間,有一座孤島上的小山村。村民出行全靠行船,對外交通極其不便。為了讓村民就近就醫,鄉村醫生余家軍把家安到了船上,取名“海島衛生站”。船開到哪裡,余家軍的診療室就在哪裡。這樣靈活流動的鄉村衛生所,打通了龐大醫療體系的毛細血管,讓人民群眾更方便地享受醫療事業進步的福祉。如此的醫者仁心,又豈在小小診室的方寸之間?

當然,看到善意與美好,也不能從純粹的“小清新”維度來理解。“1元醫生”“孤島醫生”堅韌的背影,離不開背后體制機制的支撐。吳光潮在接受採訪時道出了堅持“1元看病”的秘密:“衛生室費用有政府的補助,即使不夠的話村集體也會支持。”

根據浙江省衛生計生委的相關文件,為了保障村衛生所的運行,採取公建民營、政府補助、社會資助等方式,改善村衛生室服務條件。加快建立村衛生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后的多渠道長效補償機制,按規定落實並動態調整各級財政的專項定額補助標准。有關政策還提出,對到山區、海島等艱苦偏遠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的醫務人員,在績效工資分配時給予傾斜。對在農村地區長期從醫、貢獻突出的醫務人員,按有關規定給予獎勵。

我們應該思考的是,為了吸引和保障更多“1元醫生”扎根基層,除了鼓勵情懷與奉獻,還要傾斜資源,讓鄉村醫生更有獲得感。基層公共健康事業的擔子,不能讓鄉村醫生一人來扛。而鄉村醫生的勤勉工作,其價值輻射范圍一點也不比大醫院醫生的少,完全對得起更體面的收入報酬。

也應當看清的是,盡管不乏具有奉獻精神的鄉村醫生,但不少鄉村衛生所的醫療條件仍然很有限,不僅需要加強對鄉村醫生的培訓,鼓勵掌握精湛醫術的醫療工作者扎根基層,也要加強硬件設施建設,為鄉村衛生所配備現代化的診療設備。除了要讓基層群眾看得起病,也還要讓他們獲得更完善的醫療服務,不必身體一出毛病,就習慣性地往城裡大醫院跑。為讓“1元看一場病”形成正向反饋機制,還有更多復雜、艱巨的工作要做。(王鐘的)

(責編:余璐、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