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這位“膜”術師要讓公眾喝上放心水

2019年02月11日07:53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這位“膜”術師要讓公眾喝上放心水

不久前,“2016—2018年度無機化工科技獎”頒布,藍偉光團隊研發的納濾膜提鋰新工藝獲得了技術發明獎。

這不是藍偉光第一次獲獎。

自上世紀90年代與“膜”結緣,各種獎項和榮譽便紛至沓來,他也借由相關技術和產品,成就了億萬身家。

而今,身為廈門大學水科技與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的藍偉光,將目光投向末端淨水。“不僅要讓公眾喝上放心水,更要讓水安全意識深入人心,這是我最大的心願。”他說。

使新加坡實現“另一次獨立”

上世紀80年代,從廈門大學化學系畢業后,藍偉光被分配到集美大學水產學院任助教。

彼時改革開放潮起,這位身處經濟特區的年輕人躍躍欲試。3年后,藍偉光果斷“下海”,可他不僅沒賺到“第一桶金”,還狠狠地摔了個跟頭。苦苦支撐半年的面包廠,終因資金緊張與人員流失破產了。

而后,藍偉光在1991年赴新加坡留學。

作為一個人口密集、淡水資源有限的島國,水源供應是困擾新加坡的一大難題。為解決水危機,新加坡一度將目光轉向四周的海洋,希望借助高新技術實現海水淡化。但以相變為核心的蒸餾淡化技術,成本高且可能帶來嚴重的能源問題。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讀博時,藍偉光提出了新的解決思路:用不涉及相變、能耗較低的膜分離工藝取代傳統的海水淡化技術。在此后的研究中,藍偉光發現,用膜技術回收淨化廢水的成本和能耗比海水淡化要低,處理起來也更方便。藍偉光由此入手,成功研發了基於膜分離過程的“新生水”生產工藝。

通過6.5萬次以上的測試,“新生水”水質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飲用水標准,成為新加坡“四大水喉”之首。更重要的是,“新生水”的成功研發,使新加坡擺脫了對馬來西亞水源上的依賴,外界譽之為“新加坡的另一次獨立”。

那一年,藍偉光28歲。

白手起家造出“中國膜”

博士畢業后,藍偉光在新加坡一家水處理廠做到了高管,而后回國創業。

這次,藍偉光選擇在最熟悉的膜科技領域創業。32歲的他在廈門火炬創業園創辦了三達膜科技(廈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達膜科技),白手起家研發“中國膜”。

上世紀90年代初,基本沒人知道“膜”的概念。與傳統過濾不同,膜可實現料液在分子范圍內的分離、純化和濃縮。藍偉光率先將這新型膜分離技術引進到國內,並把它命名為納濾技術。

藍偉光說,因為我國分離純化的工藝與裝備水平與國外相比有巨大差距,當時國內醫藥化工企業的產品質量和生產水平,遠低於國外龍頭企業。

面對這一現狀,藍偉光研發了一系列基於膜分離過程的醫藥化工產品生產新工藝,並為客戶量身定制差異化的膜分離設備,使之與上下游工藝相整合,形成了以膜技術為核心的分離純化解決新方案,從而達到提升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消耗的目的。

為拓展市場,藍偉光每天開著小皮卡,載著實驗設備到各家藥廠,免費幫它們做分離實驗。經過鍥而不舍的努力,曾不被認可的“膜”技術,漸漸走進人們的視線。藍偉光團隊在國內率先將納濾技術應用於醫藥、食品、化工等領域,並將超濾、納濾和連續離交技術耦合一體,綜合運用於維生素C、青霉素的生產,幫助傳統工業實現分離純化升級改造。

2003年,三達膜科技經重組后在新加坡上市,時年39歲的藍偉光成了廈門家喻戶曉的創業模范。

把更多精力放在水科普上

自小長在農村的藍偉光,至今記得小時候的一件事。

那時,農民一噴洒農藥,田裡就有死魚出現,小伙伴們會把它們撿回家解饞。每當這時,藍偉光的母親總會說:“魚都能被毒死,田裡的水會流入溪河,這水還能喝嗎?”

這些片斷,讓他對飲用水安全問題特別敏感。

藍偉光說,早些年,由於對污染危害的認知不足,導致一些半衰期長、難以分解的化學物質被排入水中。而自來水廠傳統淨水工藝,即便經過提升改造,也對這些污染束手無策。

進一步說,即便水廠出水達標,經過綿長的輸水管網及管理欠佳的高樓水箱,到了住戶的水龍頭,自來水的安全性也難以保障。

怎麼辦?藍偉光認為,必須通過終端淨水、末梢把關的方式來確保飲水安全。

2008年,藍偉光團隊研發出無機陶瓷納濾膜芯,遠超當時被廣泛使用的反滲透膜濾芯的性能。

這一技術,榮獲2016年度廈門市專利獎唯一的一項特等獎,隨后又獲得了中國發明專利優秀獎﹔以此為核心開發的真淨水裝置,則獲得了由科技部、生態環境部等聯合頒發的國家重點新產品証書。

但“膜”術非魔術,讓水真正變干淨並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水科普。現在,藍偉光大量的時間都花在了科普和建言上,“改變觀念是更難的事”。

水未淨,藍偉光說自己的腳步不會停。(何星輝)

(責編:王紹紹、楊虞波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