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一貫溫和的人,你的憤怒去哪兒了

2019年02月22日08:3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假如萬事順意,我們都樂於做個好人緣的“溫和者”。然而遭遇不平、感到壓力時,內心憤怒的你有何表現?

  那些好像不會生氣、沒有脾氣的人,內心是否和外表一樣平靜?感到憤怒時,他們是生生咽下了這口氣,還是獨具慧根,內外兼修?

  --------------------------

  是“死火山”,還是“休眠火山”?

  我們身邊都有不同性格的人。有人話多,有人話少﹔有人像刺猬一樣犀利,有人像兔子一樣溫和。多數人更樂於和“一貫溫和者”打交道,因為他們往往凡事隱忍、順從,對別人的要求不拒絕、不反對,很少直接表達觀點,也很少與人發生沖突。

  他們通常被認為是好脾氣的老實人,甚至被有些人視作懦弱可欺的“軟柿子”,然而“兔子急了也咬人”的故事總是屢見不鮮。

  總有激情犯罪的案例見諸新聞。去年夏天,浙江昆山市寶馬汽車司機劉某與於某駕駛的電動車發生輕微刮蹭,爭執間劉拿出長刀砍向於,反被於撿刀砍傷身亡。

  幾天后,河北省秦皇島市又發生極端案件。一對老年夫婦稱,吃了攤主趙某賣的西瓜后鬧肚子,要求賠償。在爭吵第五天時,趙某將老年夫婦殺害,然后跳河自殺。

  這兩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身負壓力的中年男子(於某父親剛去世、兒子查出患淋巴癌,趙某的孩子身體不好),家人同事對他們的評價都是“老實、熱情、樂觀、人緣好”,誰也沒想到他們會做出殺人的瘋狂舉動,就像溫順的兔子突然變成凶猛的虎獅,就像死火山突然大爆發——這時候人們才知道,那火山原先只是處於休眠狀態。

  這兩個故事的結果很極端,但是主人公並不是典型的壞人或精神病人,而是我們生活中隨時可見的正常人。同樣,一貫溫和者的小型火山爆發事件其實也總是以各種形式在我們生活中此起彼伏。

  而且,相對於經常表露自己憤怒情緒的“活火山”,我們對一貫溫和的“死火山”或“休眠火山”的憤怒爆發更沒有預見性,了解也更少,它爆發往往令人猝不及防,對我們產生的沖擊更為強烈。

  作為有火山爆發危險的“一貫溫和者”,需要更多地了解自己、修煉自己﹔更多地理解“一貫溫和者”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與他們相處。

  無法觸碰的憤怒、不能直面的人際沖突

  我們之所以稱某人是“一貫溫和者”,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極少生氣、發脾氣、表達憤怒。但他們真的是遭遇不平、備感壓力也不會憤怒嗎?

  心理學認為,憤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四大基本情緒之一,是人人都有的本能反應,可以幫助我們保護自己不受侵犯、傷害以及獲得尊重。“一貫溫和者”作為人類,在一定處境下肯定也是會憤怒的。那麼,我們為何看不見他們生氣?他們的憤怒哪兒去了?

  一般來說,憤怒有兩種表達方式:一種是外顯的憤怒,周圍人可以明顯感受到﹔另一種是內抑的憤怒,旁人就不那麼容易察覺了——外表看起來還是很溫和,但是內心可能已經接近沸騰、即將爆發。

  “憤怒”有著非常不好的名聲:人們習慣性地把憤怒和暴力、敵對聯系起來。在傳統觀念中,群體生活非常重視人際關系,更是贊賞自我控制——而表達憤怒意味著失控。

  我們從小就被父母、學校及周圍人的態度教育:聽話的乖孩子才是被喜愛、受歡迎的,發脾氣是可恥的。一旦我們感受到內心的憤怒,就會產生內疚感。這種內疚會讓我們不自覺地想把憤怒隱藏起來。

  除了內疚,還有恐懼——對人際沖突的恐懼。“一貫溫和者”大都認為憤怒是一種危險的情緒,相信表達憤怒會產生人際沖突,而這是他們非常害怕的——因為人際沖突對他們來說意味著失去愛,而這是我們在孩童時最大的恐懼。

  所以,為了避免人際沖突,他們從小就學會了把憤怒藏起來。那些深度的“一貫溫和者”往往任人欺凌,也一言不發,誰也看不出來有火山爆發的跡象。

  正如弗洛伊德所說,文化是人類壓抑的根源。這些文化和教育形成的超我,壓抑著我們的憤怒,讓我們的潛意識拒絕承認自己的憤怒,拒絕表達憤怒。超我越強大的人,往往越不能接納自己的憤怒情緒,憤怒就被壓抑得越深。

  對待憤怒,壓抑、隱忍絕不是好方法。那些本來正常健康的憤怒情緒,因為不被接納、未被察覺、不能以適當方式表達,在內心發酵、變形,反而成為破壞生活的力量。

  老實人的隱性攻擊

  “一貫溫和者”被我們視為好脾氣的老實人,他們會盡量避免和他人產生正面沖突,幾乎不會生氣。即便當他們不贊成你的觀點和做法,覺得受到壓制和不公平待遇、對你有憤怒情緒的時候,通常也會表現得很友好。但是,他們真的不會進行反抗、攻擊嗎?

  他們會否認自己有攻擊性——有時這種攻擊性是他自己也無意識的,但會通過消極的、間接的方式對人或觀點進行“隱性攻擊”,讓事情的進展遭遇各種不順利。

  表面上取悅於人、沒有和別人直面對峙,但是仔細看,他們背后有一個小小的手指在指向你。

  ·無意識的拖延者

  你和他有一個約定,請他做件某事。即使心裡並不情願,但他不會說“我不想做”,而會像平時那樣說“好的”,但之后會想各種辦法使自己不用做。

  比如,他適時地生病了、家中出了大事、路上發生了各種意外。關鍵時刻遲到、忘記帶重要的文件,或者根本把這個約定給忘記了,有時候,他甚至會通過破壞自己的勞動成果來表達憤怒(比如犯一個大錯,做好的PPT被誤刪除不能恢復)。

  ·溫和的抱怨者

  “一貫溫和者”對他人感到不滿時,不會選擇正面沖突,但他們常常在背后抱怨,以悄悄釋放憤怒。

  他們和你表面上關系和諧,沒有什麼矛盾。但是你可能會從其他渠道聽到他對你的不滿。比如你的上司找你談話,質問你為什麼對這位下屬如此苛刻,而你一頭霧水,之前一點也不知道這位溫和的下屬對自己有意見。

  ·消極的冷戰者

  他對你的某種做法非常不滿,很憤怒,但他不會與你爭吵。而是用給臉色、沉默語、嘆息等方式,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憤怒。夫妻間的冷戰就是最常見的例子。

  看清自己的憤怒,走出“受害者”角色

  ·投射

  很多“一貫溫和者”從小在不允許發怒的環境中成長,或者從小父母一方或雙方濫施憤怒,一貫溫和者通常有強烈的“憤怒是不好的”信念。當他們對自己的憤怒進行壓抑時,又很容易陷入“投射”的防御機制當中——將自己的憤怒投射到別人身上,導致對自己內心憤怒不自知,卻認為是別人在對自己發怒。

  榮格心理學認為,我們越不接納某一個陰暗面,就越容易吸引擁有這個陰暗面的人。我們越不接納內心的憤怒,就越會吸引憤怒的人,讓對方把自己壓抑的情緒表達出來。比如我們會看到,很多一貫溫和者找了個脾氣火爆的伴侶,遇到憤怒事情的時候,由伴侶替他表達出來。

  ·受害者

  在“一貫溫和者”看來,和他人起沖突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沖突過程中,兒時遭受貶低、指責時產生的創傷痛苦很容易重新泛起,讓我們覺得對方是魔鬼、迫害者,而自己只是別人憤怒的受害者。

  但是事實上,人際沖突常常是雙方共同作用的結果,很多時候,我們的應對方式決定著事情的進展方向。比如,也許是你的憤怒、消極的“隱性攻擊”激發了別人的怒火,而你隻覺得強勢的對方在壓制你、迫害你。

  隻有從內心接納自己的憤怒,誠實地向內觀看,我們才能看到自己的情緒,擺脫“受害者”角色,承擔起人際沖突當中相應的責任,慢慢變得更加勇敢。

  直面人際沖突,建立更真誠的關系

  “一貫溫和者”大多選擇把憤怒委屈地咽下去。但是這些咽下去的委屈,又會變成對自己不滿和對對方的怨恨。怨恨就像冰一樣,包裹住了憤怒之火,也把自己真實的情感和對方隔離開了。

  在兩性關系中,這種被稱為“冷處理”的方式往往影響巨大。雖然避免了表面沖突,卻無助於建立真正的真誠良好關系。如果你的伴侶是個“溫和的好人”,從不表明自己的喜好、不提任何要求,從不與你爭辯或者產生分歧、發生沖突,你也看不到他的憤怒憂傷快樂恐懼,你會感到滿意嗎?還是覺得很難和他建立親密關系吧!

  如果我們擔心對方了解自己的真實情緒感受之后,會不接受、不喜歡、不尊重自己,隻想把“最美”的一面展示在對方面前,那麼,我們展示的只是一個毫無生機的情感隔離的冷漠者。

  其實,沖突可以是建設性的、有益的。Clark Warrend在《沖突之利》中說到,“美好堅固的婚姻,一定是由兩個真誠的人所組成的。當兩個人全然真誠時,他們當然不可能對每一件事都有相同的看法,一定避免不了沖突。處理得好的沖突,就像一個往上爬的樓梯,能把你的婚姻引領到更好、更高的地步。”

  許多研究表明,每對伴侶都會有不同意見、爭論,決定婚姻滿意度的不是爭論的多少,而是爭論的方式。

  婚姻滿意度高的伴侶往往直面沖突,認為意見不同的是正常、健康的,爭論的過程讓他們更多地聆聽對方,了解對方,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有助於關系和諧。

  學會溫和地表達自我

  憤怒本身是正常的情緒,是我們的一部分,它沒有好壞對錯。但是我們表達自我、表達憤怒的方式,卻有好壞之分。

  學會區分“情緒的表達”和“情緒化的表達”二者之間的區別。憤怒不等於咄咄逼人的敵對行為,更不是罵人、摔東西等任性妄為。

  溫和是一種很好的品質。感到憤怒的時候,學會溫和地表達自我,既是爭取自身利益,又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

  然而,“表面溫和”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那可能只是我們從小養成的無奈的防御方式——為了避免人際沖突,而內心充滿沖突。隻有化解了內在沖突,我們才能修煉由內而外的平和從容,做到真正的溫和。

  張茵萍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初梓瑞、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