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他們就是百姓的“親人”

——記二〇一八年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群體

2019年02月26日08:3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小社區,大天地。

  在社區這片最基層的土地上,無數社區工作者默默扎根,用愛心呵護,用恆心堅守,用真心奉獻。在他們眼裡,居民百姓不是外人是“親人”,凡是居民百姓的事,都是天大的事。這些最美城鄉社區工作者的點滴奉獻,閃耀著太陽一般的光芒。

  用愛心呵護“親人”

  說起江西省高安市筠陽街道筠泉社區的黨委書記、居民委員會主任付秀秀,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老人們都親切地稱呼她“秀書記”,是她讓老人們在養老服務中心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溫暖。

  2007年重陽節,付秀秀在社區走訪時了解到孤寡和空巢老人“養老難”,於是尋遍社區,在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找到一幢兩層小樓。在她的努力下,社區居家養老中心建成啟用。

  “將心比心,我們都會老去。誰不希望老了能有人照顧自己?”付秀秀說。

  十多年來,先后有百余位老人在這裡安享晚年。有的老人去世前,念叨著要看“秀書記”一眼才閉眼。還有的親手縫了鞋墊送給她,上面繡著“跟黨走,感黨恩”。

  跟付秀秀一樣,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雕庄街道中海榮盛社區的湯亞平,在基層工作的28年裡用愛心默默耕耘。

  湯亞平有好幾個稱呼:在社區年輕黨員眼中,她是“站長姐姐”——她扶持創建的“黨員愛心文印站”和“黨員好管家”品牌,幫助青年實現了“創業夢”﹔在獨居老人眼裡,她是“好閨女”——她成立的“巧媳婦”睦鄰助餐協會多年來義務為獨居老人送飯﹔在受助人周琴琴的眼中,湯亞平就是“湯媽媽”。這位沒有血緣關系的“湯媽媽”,一直資助周琴琴完成大學本科學業。

  湯亞平說:“對待居民要發自肺腑地去愛,設身處地地去想,因為他們不是外人,而是‘親人’。”

  用恆心守望初衷

  54歲的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長通街道龍興社區黨委書記、居民委員會主任路亞蘭多年來用毅力和恆心,守望一名社區工作者的初衷。

  在社區工作者這個崗位上,她將“助人自助”的新時代理念應用到社區工作中,先后打造了以“和”為主題的親情化社區和“零失業”社區,還帶出了20多名年輕的社區工作人才。

  “徒弟”、龍興社區工作者王志賓說:“如果看到有老人摔倒,我們會把老人扶起來、送回家,幫老人做飯,隔三岔五去看望。路亞蘭老師不止於此,她還會採取針對性的措施,教老人如何避免再次摔倒,摔倒后如何尋求幫助。”

  2011年10月,路亞蘭被查出患有甲狀腺乳頭狀癌。同事和親人勸她放棄工作,但她手術后就回到工作崗位。她說:“我是社區黨支部書記,社區的事,我放不下,也不能放下!如果因為疾病就放棄初衷,放棄理想和信念,那我寧肯放棄生命!”

  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新城街道十七社區,居民委員會殘疾人工作專職委員徐江麗也有一份堅守。

  徐江麗有聽力障礙,平時,她隨身攜帶一個本子和一支筆,深入社區,挨家挨戶探訪殘疾人家庭,隨時記錄,用心傾聽社區殘疾人的需求。

  2013年6月,徐江麗牽頭成立“徐江麗工作室”,策劃開展“牽手同行”助殘項目服務。她用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技能,協助殘疾人更好地融入家庭、融入群體、融入社區。如今,這項工作已經成為關愛品牌,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績。

  用真心無私奉獻

  “老鄉,你從哪裡來?找到工作了嗎?”“你在這裡有親人嗎?需要我們幫忙嗎?”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經濟技術開發區中亞南路街道廣州街社區,黨總支書記熱先古力·托乎提統計流動人口基本信息時,用這樣幾句真誠的問候,敲開了出租屋的門,也讓居民打開了話匣子。

  這是熱先古力·托乎提日常工作的一幕,她已經在社區工作了17年。一條約200米長的小巷子,她每天要走上10遍、20遍,甚至更多。

  “常有人問我,有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我說,隻要有為群眾服務的真心,就沒有困難。真心就像一把萬能鑰匙,多麼復雜的鎖都能打開。”熱先古力·托乎提說。

  2016年,熱先古力·托乎提帶領社區成立“熱先工作室”,建立基層干部培訓孵化基地,通過咨詢、研討、觀摩、跟班學習等方式,培養一流社區帶頭人隊伍。

  作為一名少數民族黨員干部,她帶頭宣傳民族團結思想、維護社區穩定,不辭辛苦跑遍社區的角角落落,開展大大小小百余場宣講,近萬人次受益。

  但兒子的成長之路上她時有缺席。兒子初三那年,功課非常緊張,而熱先古力忙於工作早出晚歸,沒有精力照顧兒子。兒子很不理解,給她寫了一封信。

  “媽媽,小學一年級,您給我過過一次生日,后來就再也沒有給我過生日。每年都說一家人要出去旅游,但我15歲了,連烏魯木齊都沒有出過。媽媽,我覺得很委屈!”兒子安尼卡·艾合買提在信中說。

  后來,安尼卡·艾合買提去了媽媽工作的社區,看到大家跟媽媽打招呼時就像自家人一樣。安尼卡·艾合買提說:“媽媽的同事阿姨告訴我,媽媽人緣好,是因為媽媽一直想方設法幫他們解決困難。經過那一次,我慢慢理解了媽媽的工作。”

  (新華社北京2月25日電  記者馮國棟、廖君)  


  《 人民日報 》( 2019年02月26日 16 版)

(責編:余璐、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