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農民有所盼 政策多供給

2019年03月14日08: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農民腰包咋更鼓?

拓寬增收渠道,增強后勁

程國強:保持農民持續增收,是實現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首先要挖掘經營性收入的潛力。加快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現代農產品加工業、農業生產性服務業等,促進農業產業提檔升級,讓農民獲得更多收益。與此同時,重點培育家庭農場,發展和規范農民合作社,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帶動小農戶增加收入。

當前,財產性收入在農民收入構成中的比重相對較低,但增長速度較快,潛力很大。中央一號文件對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出了部署,各試點地區可積極探索,盤活農村閑置資源。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把集體經營性資產確權量化到戶、到人,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朱啟臻:如今,工資性收入成為農民“錢袋子”的大頭。針對外出務工農民,要在提升他們的勞動技能上下功夫,加強就業服務和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多渠道轉移就業和增收。各地可整合企業、職業院校、培訓機構等教育資源,堅持市場導向,為有就業意向的農民提供精准培訓。同時,保障工資及時足額發放,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美麗鄉村咋建設?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能造盆景

程國強: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對藍天白雲、青山綠水等生態環境的需求日益增強。廁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分類看上去是小事情,但都是民生大事。近些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進展顯著,但也應該看到,與廣大農民的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在調研中,我們發現農民反映強烈的問題集中在農村生活垃圾亂堆亂放、溝塘河渠水質污染、畜禽糞便污染等,這應該是下階段農村環境整治的重點。農村美如畫,必須靠大家。農村環境整治應該調動農民積極性,激發“自己的事情自己辦”的自覺性,切勿出現“群眾看、干部干”的局面。

朱啟臻:農村環境整治要堅持因地制宜和量力而行相結合,不能搞“一刀切”,也不能搞“齊步走”。廣大農村千差萬別,在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習俗文化和發展條件上各不相同。如果簡單復制粘貼,會導致水土不服。比如在改廁工作中,南方山地和北方高寒缺水地區情況迥然不同,應該制定相應的改廁技術標准。

各地應該結合實際情況,由易到難,有序推進,不能造盆景。應該完善多元化融資渠道,引進社會資本、鼓勵投工投勞等,補上資金缺口。另一方面,杜絕“撒胡椒面”,摸清群眾最迫切的需求,握指成拳集中發力、久久為功。

文化需求咋滿足?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保障鄉村文化硬件軟件建設

朱啟臻:深入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先要摸清“家底”,挖掘和保護鄉村傳統文化,比如農耕文化、民俗風情等,這些都是勞動人民在千百年的實踐中積累的智慧,在取其精華的基礎上活化利用、薪火相傳。

程國強:深入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在體制機制上不斷創新。針對農村文化發展缺錢、缺人、缺場所的老大難,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支撐作用,從經費上保障鄉村文化硬件、軟件建設﹔支持文化禮堂、文化廣場等設施建設﹔既要挖掘農村本土文化人才,又要鼓勵社會各界人士投身鄉村文化建設。

公共服務咋提升?

多元參與,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程國強:滿足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應針對農村看病、上學、養老等民生難點,精准施策,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當前看,農村教育還存在不少短板,應該深入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針對農村醫療衛生水平較差問題,加快標准化村衛生室建設,實施全科醫生特崗計劃。

朱啟臻:農村空心化、老齡化突出,農村養老問題日益凸顯,下一步應著重完善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等。建設政府、社會和家庭多元參與的養老格局,構建居家養老、社區養老、醫養結合等新型養老模式,讓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

(採訪人:本報記者 王浩﹔嘉 賓: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 程國強、中國農業大學教授 朱啟臻。)

《 人民日報 》( 2019年03月14日 18 版)

(責編:余璐、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