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一老一小”皆大事

2019年03月14日08:5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郭婭楠的一雙兒女

樊桂芝(中)和女兒們。徐 勵攝

王勤功。鮑文鋒攝

姐妹倆。周 穎攝

丁秋麗的母親。丁秋麗攝

如何讓幼有所育、老有所養,是全社會關切的民生問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圍繞解決好“一老一小”問題作出的一系列改革部署,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直接體現。

多虧老人來幫忙

■ 郭婭楠  山西省大同市雲岡區高山鎮副鎮長

在同事和朋友們的眼裡,我是個“女超人”,兒女雙全,工作認真,家庭工作兩不誤。在父母和親戚眼裡,我是個有福的孩子,雙方父母都在身邊,還全心全意地幫我們照顧孩子,為的是讓我和先生安心工作。

我在基層鄉鎮工作,家到單位單程一小時。為了彌補我自己是獨生子女的這個缺憾,我生了兩個相差五歲半的孩子,一兒一女湊了個好字。二胎產假休完后,每到工作日,無論雨雪風霜,媽媽和婆婆都會輪流到我家來幫忙照顧外孫女,順便給外孫做頓午飯,直到我和先生下班回來,她們才回自己家。遇到出差或我倆工作都特別忙的時候,爸爸和公公也會被調動起來幫我們接送孩子。我常常手搭著兩位媽媽的肩膀說:“多虧有你們,不然我都不知道該咋辦。如今咱們暢妞已經兩歲半了,再堅持堅持,等她上了幼兒園,你們就不用這麼辛苦地來回跑了。”

相比而言,我確實是幸運的:父母在身邊,而且身體健康。周圍有的朋友為了給孩子也生個伴兒,放棄了事業,全心帶娃。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針對很多百姓關注的民生問題提出諸多新舉措,尤其是圍繞解決好“一老一小”問題作出了一系列改革部署,直戳上有老下有小的“80后”的痛點,未來每一項措施的落實都能提升我們的幸福指數。

政府工作報告更為我打開了全新的工作思路。我所在的鄉鎮地處採煤沉陷區,由政府主導,所有住在這裡的群眾被安置到了市區及其周邊的安置新區。“搬得下、穩得住、逐步能致富”是上級政府對我們提出的要求。所以,離開礦山和土地的農民怎麼找到就業方式,一直是我的工作重點。我們的“高山大嫂”勞務品牌經過兩年的培育如今已基本成型。今年我要借全國兩會的東風,把鎮裡百姓的就業方向側重在社區養老和托幼這兩個點上。我們准備利用村庄安置新區位於市區、近郊的地理區位優勢,聯合社會力量興辦社區托育服務機構和社區養老驛站,同時培養更多擅長照顧幼兒的專業保育人才。

養老思維得改變

■ 樊桂芝  新疆阿拉泰  退休工人

我現在住在養老院,這可不是因為沒人管我或兒女不孝才去的,是我自己想住。養老院裡,居室干淨溫暖,一天三頓飯葷素搭配、營養豐富,生活規律。像我這樣需特別護理的老人,每天工作人員都會把牙刷放到我手上。每天早上起床,我都告訴自己:“老樊,你又賺了一天好日子。”

75歲以后,我的雙眼逐漸從看人模糊到徹底失明。雖說有5個子女,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子女各有各的難處。我與二女兒同住,經濟上則由家在伊寧市的小女兒與二女兒共同承擔。如果有個什麼事,還是得二女兒與二女婿跑前跑后,十幾年來,很影響他倆的工作與生活。2014年春天,二女兒做了一個大手術,無法再照料我。保姆換了幾個,可都難以堅持24小時照顧我這樣失明的老人。一次,女兒去異地短暫住院,暫時讓我在養老院呆了3天,這3天改變了我的想法。以前說到養老院,就會想到孤苦伶仃,可到了養老院才知道,現在不僅設施好,服務也好,老人們在一起有說有笑的,不寂寞。回來后,我做通兩個女兒的工作,堅持去養老院,這一住就是4年。

我覺得,養老,咱老年人自己思想首先要變通。一想到能住這麼好的養老院,我就深深地感嘆國家現在富強了,一切為民著想,有了好政策,也有了我這麼幸福的晚年生活。聽女兒說,養老院無論公私都有國家財政資金扶持,所以收費都不高,老人們都能享受到國家的福利。

我現在住的養老院是公建民營,我享受特級服務,除了自己的工資,兩個女兒每月再貼補點兒,工作人員把我照料得比住家還舒心。生活能自理的老人一個月才1000多元,很多老人都是試住了幾天后就不走了。不是兒女不孝順,兒女們有他們的生活,我們老人也要有自己的生活,在這一點上,有些老人別看比我小,可不一定有我想得明白。

老年人,思想也要變通,不能守著老規矩拖累兒女,自己生活也不舒坦。再說,國家給咱們老人這麼大的“紅包”,為什麼不享受啊?我在養老院,雖然眼睛看不見,但身邊有很多朋友,每天一起聊天看電視(當然我是“聽”電視,聽不懂的,他們就給我講),不再擔心影響會子女的工作,每天心裡都特暢亮。保健醫生每天都會帶我到活動室做一會兒運動,舒展一下手腳。大家都夸我,說不像快90歲的人。

徐  勵整理

社區養老早實現

■ 王勤功  內蒙古通遼市供電局退休干部

老伴走了五六年了。這些年,進入耄耋之年的我把家搬到了女兒家樓下獨自居住。在大女兒和兒子的悉心照料下,我的生活過得還算愜意。生活基本能自理的我除外出買菜,其他的事情上不願意麻煩孩子。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說,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建設,包括社區養老和互助養老等,對此我充滿期待。

我和老伴原本居住在小區的4層樓,三居室。老伴走了以后,就剩下我一個人。雖然大女兒的住房與我相隔兩棟樓,但我居住的樓層高,上下樓十分不方便。考慮到我的年紀大了,孩子們於是幫我把房子換到了大女兒所住樓房的一樓居住,她住4層。這房子不是新房,經過一番簡單裝修,我感到很滿意。無論大女兒上班還是退休,每天都能來家幾趟照料我的生活。

兒子平時工作較忙,家裡還有一個癱瘓的老岳母需要照顧,日子過得挺不容易。但他一個星期也會來幾趟。去年底,大女兒的身體出了點兒狀況,去北京治病,照料我的擔子落到了兒子身上。為了讓我把豬年春節過好,二女兒特地從外地提前趕回通遼陪我過年。過完了年,二女兒想把我帶走和他們夫妻倆一起生活。但我考慮再三,也怕他們那兒的冬天沒有通遼的室內暖和,就沒跟他們走。好在大女兒正月裡就從北京回來了,於是我的生活又恢復了常態。

我好干淨,二女兒回來說我好像有潔癖似的。但沒辦法,這是這麼多年的老毛病了,隻要自己能動彈,家裡就得一塵不染。后來孩子們幫我雇了個小時工,省了我不少事。

年紀越大,越怕麻煩孩子。將來條件好的社區養老或互助養老發展起來,我肯定不拒絕。

鮑文鋒整理

兩個娃娃自己帶

■ 周  穎  北京  全職媽媽

我有兩個孩子,一個6歲半上小學一年級,一個4歲出頭上幼兒園小班。兩個孩子分別在我36歲和38歲的時候來到這個世界,我們雙方父母的年齡已經完全不適合長時間照顧孩子,先生的工作重心又不在北京,隻有一個辦法可以解決問題,那就是我不工作,在家照看孩子。

作為兩個年齡相近的孩子的母親,我義不容辭地選擇了回歸家庭。幸運的是,我先生有擔當有責任感,他擔負起了賺錢養家的任務。我家的嬰幼兒照護問題圓滿地解決了,夫妻調和,兒女承歡。我雖然少了很多以往的社會關系,但也因為育兒認識了很多新朋友。閑暇之余,我讀書充實自己,還研究兒童心理學並尋找在兒童教育方面有經驗的人交流,不斷調整和改善教育孩子的理念和辦法。我對自己有明確的認識,出去工作不是不可以,但相比把孩子教育成有用的人這件事情上,我更傾向於后者。

有過做全職媽媽經歷的人一定知道,全職媽媽需要具備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能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一老一小”問題做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和部署,我舉雙手贊成。但我想說的是,解決小朋友照護問題的同時,也請社會要重新認識全職媽媽,身體力行地去體會她們面臨的壓力和辛苦,不要再用什麼“與社會脫節”“家庭婦女”等詞匯來描述她們。隨著社會地位的提高,女性有實現自我價值的訴求本無可厚非,加上生活節奏快、生活成本高,大部分家庭的夫妻雙方必須工作養家是社會常態。但是有一部分人為了家庭、為了孩子選擇做全職媽媽也不是錯誤,她們需要社會的理解。

每一個全職媽媽都是無私的,她們在最能証明自己能力的年齡選擇回歸家庭,選擇相夫教子,這是對國家和社會最大的貢獻。所以全職媽媽是個值得尊重的神聖職業。

融入社會很要緊

■ 丁秋麗  河南南陽  雙豐印務有限公司董事長

我對父母,心中充滿愧疚。

父母都已70多歲,住在老家鄉下,相依為命。我隻能在周末時回去探望,給錢他們舍不得花,就多帶吃的和營養品,有時為了工作,一個月隻能回去一次。父母身體都不好,高血壓等疾病纏身,藥物從不間斷,尤其是每年需要住院調養,這就需要做好長時間的思想工作,他們才勉強同意入院治療。其實我知道他們一怕花錢,二怕拖累我們。

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把一生都奉獻給了孩子和工作,到老時卻不願打擾我們,生怕影響我們的生活。好在我還有兄弟姐妹,父母住院期間,大家輪流照看。這期間,我看到病房裡的獨生子女家庭真不容易,生病花錢還在其次,帶著小孩在醫院照顧老人,幾天幾夜,熬得坐椅子上都能睡著。看得我幾欲落淚。

平時和父母聊天時,我時常感覺到他們的晚年生活很無聊、乏味。可是我的工作時常要加班,少能時常陪伴他們。為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真正把老人放在心上,我給他倆買了智能手機,還抽出空閑教他們學會用微信發朋友圈、網上購物,讓他們也能融入當下社會。

在我的倡議下,微信親友群建立了,我們兄弟姐妹,加上父母的姊妹,群裡從早到晚都熱鬧歡騰,有說有笑,有彈有跳,嘰嘰喳喳,嘻嘻哈哈,消除了地域隔閡,縮短了年齡差距,點亮了生活光彩,拉近了眾親戚們因為工作忙碌、照顧家庭、孩子等日漸疏遠的感情。尤其是父母接受了新科技成果,感受到了孩子們仿佛就在身邊,享受著珍貴的親情,更感受到了欣喜、安靜和滿足。

我時不時地遐想,當我老去的時候,若想老有所為,70歲以上老人也能開網店或小型實體店,像免費坐公交車一樣,予以免稅,或給予無息貸款支持。這樣的自我養老,自信自尊,自立自強,既能接觸社會,又可以減輕兒女負擔。

我還希望地方財政若可,老年公寓低價甚至低於市場價讓老人入駐。現在的老年公寓多是民間力量所建,規模小,條件一般,不吸引人,也不成熟。我更期待國家多多建設老年活動中心等公益事業,讓更多的老年人可以參加書法班、繪畫班、舞蹈隊,老有所寄,老有所享,多好啊!

魯  釗整理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3月14日 第 12 版)

(責編:余璐、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