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上海探索養老機構嵌入社區

家到服務點 隻需一刻鐘

曹玲娟
2019年03月28日08: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家到服務點 隻需一刻鐘(一線探民生·會后探落實⑤)

數據來源:

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等

核心閱讀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完善養老護理體系,努力解決大城市養老難問題”。今年兩會上,“要大力發展養老特別是社區養老服務業”,也引發廣泛關注。

對於上海這樣的超大城市,人口老齡化、高齡化進程與城市化發展交織在一起,養老服務面臨著一系列挑戰。上海探索完善養老服務的“上海模式”,大力發展“嵌入式”養老,在城區打造“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養老嵌入社區,讓老人養老不離家,家人放心,老人安心。

根據預測,上海戶籍老年人口2020年將達到540萬,2045年至2050年將達到峰值。人口老齡化、高齡化進程與快速的城市化發展交織在一起,讓上海這座超大城市的養老服務,面臨著一系列難題和挑戰。到“十二五”末,上海已基本形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醫養結合為輔助的社會養老服務格局。

“上海要探索完善超大城市養老服務的‘上海模式’。”在2019年初召開的上海市民政工作會議現場,上海市民政局局長朱勤皓表示,上海今年將繼續大力發展“嵌入式”養老,“通過織密織牢養老服務網,在城區打造‘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

養老就在社區裡

楊玉香今年87歲了,耳朵不大靈光,精神倒挺好。

“日托非常好,每天早上我女兒送我過來,一刻鐘就到了。”楊奶奶絮叨著,“在這裡開開心心的,大家講講笑話,下午我就慢慢走回家。”

一旁的社工師王一鳴悄悄告訴記者,楊奶奶有心率失常,“家人白天有工作,奶奶一個人在家,家人實在不放心。去年1月,楊奶奶就到我們日間照護中心來了。”

這裡是五裡橋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這棟5層小樓,就在居民區裡,左鄰右舍都是普通住宅。雖然體量不算大,配置卻很齊全:助餐點、康復站、養老院都有。楊奶奶所在的日間照護中心就在二樓,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日間照護。

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便是近年來上海推行的一種新型社區養老機構:有“全托”,有“日托”,因“嵌”進社區,老人可實現不離社區養老。

“作為社區‘嵌入式’機構,我們服務的就是周邊的居民,步行10到15分鐘的輻射半徑。”五裡橋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運營方、上海福苑養老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小華形容,綜合為老服務中心“一頭連接著‘居家養老’,一頭聯系著‘機構養老’。”

午餐時分,服務中心一樓面向社區開放的助餐食堂裡熱氣騰騰,“我們鼓勵獨居老人走出家門到這裡用餐,多跟社會接觸,實在行動不方便的,會由我們負責送餐上門。”王一鳴介紹。

從最初功能籠統的老年活動室,到如今的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社區嵌入式機構的形變,折射出上海老年服務的演變和升級。從家走到服務點,碗裡的湯還是熱的。

日托、助餐融一體

“很多人說‘養老看上海’,這主要是考慮兩個維度,一個是時間,上海進入老齡化已經有40年﹔一個是空間,作為超大城市,老齡化、高齡化是與城市化進程緊密交織在一起的。”上海市民政局養老服務處處長陳躍斌說。

多年下來,上海基本形成“9073”養老服務格局:即90%由家庭自我照顧,7%社區居家養老,3%機構養老。以此為基礎,上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正在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新階段的顯著標志,便是養老服務供給側改革——“嵌入式”養老的探索與發展。

2014年,上海在全國最早提出“嵌入式”模式,以社區嵌入式養老結構為樞紐,一頭連接機構,一頭連接居家,以“原居安老、持續照料”的理念,滿足老年人在熟悉的環境就近養老。截至2018年底,已建成180家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預計到2019年將建成260家,全面覆蓋上海214個街道社區。

“發展‘嵌入式’養老,旨在讓其成為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和家庭養老的整合。”在陳躍斌看來,這種“養老不離家”的“嵌入式”養老新模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其他養老模式的不足。畢竟,家庭養老和居家養老難以獲得足夠的社會資源,而機構養老難以滿足老人的家庭情感需要。

這也是超大城市養老服務“上海模式”的顯著特征之一。上海市民政局局長朱勤皓介紹,“以大多數老年人社區養老為前提,做實街鎮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整合各類為老服務資源,通過‘織牢’‘織密’養老服務網,在城區打造‘15分鐘居家養老服務圈’,提供融助餐、日托、全托、醫養結合等為一體的綜合養老服務,讓養老服務更加‘觸手可及’。”

整合資源降成本

“任何國家和地區養老服務的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確立符合國情和地域文化的養老模式。”上海市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原主任殷志剛認為。

微型養老機構在城市社區的出現,是養老需求大幅增長和城市空間日益緊缺雙向作用的結果。畢竟,經營養老院是微利事業,像上海這樣的超大城市,在市區建養老院成本極高。依附社區閑置、存量設施建造或改建為家門口的“嵌入式”養老設施,將社會各項資源最優化整合,實現了企業的市場化、政府的福利性和社區的個性化的高度結合,具有很強的操作性。

目前,上海綜合為老服務中心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運營成本。上海愛照護養老服務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丁勇認為:“嵌入式機構最大的問題是財務模型很難建立,床位太少,規模效應弱,收支平衡難以達成。”

連鎖化、規模化經營是解決方案之一。如運營五裡橋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的上海福苑,同樣與浦興路街道簽署了為期5年的委托管理協議。該街道共有兩個小區可以開設微型機構,分別配套15張、30張床位,轄區內還有一家籌建多年、擁有100張床位的養老院,街道把3家機構全部委托福苑管理。

陳躍斌介紹,上海正在打出系列“組合拳”,繼續提升養老服務質量。如大力推進社區助餐服務,力爭到2022年,全市社區老年助餐設施總量達到1600家,供應量達到65周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的5%﹔繼續實施“老伙伴計劃”,試點“時間銀行”方案,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相應服務……

《人民日報》( 2019年03月28日 08 版)

(責編:王紹紹、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