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公益是一份無法割舍的事業

2019年07月26日08:54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孫冰給江西的孤兒過生日。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如果說成為一名志願者需要熱情和感性,那麼堅持志願服務、堅持做公益需要的則是執著和理性。上海向陽花青年公益社創始人孫冰對此感受頗深,從普通志願者到職業公益人,12年時間,公益逐漸成為他一輩子無法割舍的事業。

  時間回溯到2006年,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孫冰,找到一份還不錯的工作,開始朝九晚五的生活,每天兩點一線,日子過得平淡。他時常以為,這就是自己的一輩子:按時上班,准時下班。

  一次同事間的閑聊,打破了他原本波瀾不驚的平淡生活。“公司裡有個同事是一家公益社團的成員,周末常常去做志願者”。

  一方面出於好奇,另一方面孫冰讀大學時便對公益心存期待。“我找到了同事,請求他下次活動時帶上我。”孫冰說,讀大學的時候,苦於找不到合適靠譜的組織,有心無力。

  孫冰和公益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他記得,那次志願活動去往上海第一福利院慰問孤寡老人,服務內容簡單,在兩個小時裡,陪福利院裡的老人說說話聊聊天。

  短短兩個小時很快過去,但帶給孫冰內心的沖擊卻持久而強烈。他第一次感覺到,原來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就可以讓他人感到快樂。成就感和滿足感讓他平淡的生活泛起漣漪,“公益好像有點意思”。

  自此,孫冰加入公益社團,成了最積極的成員之一,幾乎每次活動都少不了他的身影。最忙碌的時候,他一個周末要參加5場公益活動。

  隨著對公益和志願服務的了解日益加深,孫冰開始有了更多想法。“當時的公益社團服務項目比較單一,服務人群主要是孤寡老人,相對局限。”孫冰說,接觸了越來越多需要幫助的人,愈發感覺自己個人力量很渺小,希望自己可以發動更多人,做貼近普通人的公益。

  2007年5月,孫冰正式發起上海向陽花青年公益社,希望通過社會化服務的理念,推進公益創新,帶動和影響更多人。

  此時的孫冰已經開始將工作的重心轉移到公益,2007年8月,他衡量再三,最終決定放棄原本穩定的工作,瞞著家人,開始了職業公益人的道路。

  從那時起,向陽花的種子被悄悄埋下。

  “因為瞞著家裡,我每天還是按時背著包走出家門,有點像電視裡演的那樣。”孫冰說,公益社剛剛啟動的那段時間,一腔熱血漸漸被殘酷的現實澆滅,“雖然知道做公益的路很難,但沒想到會這麼難,沒資金、沒項目,到底要怎麼干?”

  直到2008年年初,憑借一步步積累下的經驗和人脈,他逐漸參與到政府公益服務項目中來,跟志願者們一起去上海長寧區仙霞街道開展空巢老人結對關愛,成為一項長期延續性公益服務項目。

  2008年5月,汶川地震的消息傳來,在短短3周內,孫冰跟伙伴們通過努力募集到總價值30余萬元的600多箱救災物資,通過空運和鐵路送到災區。

  從那時起,向陽花的種子逐漸破土發芽,開始生長。對孫冰來說,他的公益理念也開始逐漸趨於理性。

  “有兩三年的時間吧,我是沒什麼收入的。”孫冰說,即便如此,他也沒想過放棄,“我是個有些自負的人,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做成。”

  2010年,向陽花正式注冊成為民辦非營利組織,整體承接了仙霞社區的世博志願者培訓工作,從志願者面試、培訓、排班到上崗督導,每一步孫冰都親力親為,成了一名真正的“志願狂”。

  良好的口碑,踏實的作風,讓向陽花一步步走上正軌,逐漸成為上海眾多公益組織中值得信賴的團隊。孫冰用3年的堅持,讓向陽花真正“活”了下來。

  向陽花,代表著青春、朝氣、向上,從2011年開始,孫冰將很大一部分精力聚焦於上海外來務工人群及其子女。

  “上海有1000多萬的外來務工人員,這麼龐大的務工者群體,對應著同樣龐大的留守兒童。”孫冰說,這是我們不得不去關注的一群人。

  從2011年到2016年的6年裡,向陽花持續推動融匯·家上海項目,聚焦“新上海人”,多角度全方位讓他們找到歸屬感:他們收集整理政府發布的新上海人相關政策法規,以四格漫畫形式進行傳達﹔為相對貧困的新上海人二代免費開設舞蹈班、民樂班﹔發起在滬建設者留守子女上海行,7天的夏令營活動,孫冰和伙伴們共發動了上海30余家企事業單位參與其中……

  2016年,一次貴州山區探望留守兒童的經歷,讓孫冰有了新的想法。

  那是一場簡短的對話,發生在孫冰和一對留守的小姐妹之間。

  “想不想爸爸媽媽?”孫冰問。

  “想。”姐姐悄聲說。

  “想爸爸會做什麼?”

  “看照片。”姐姐說完,便跑到屋裡,回來時手裡拿著張照片。

  孫冰對那張照片印象深刻——一寸照,邊角磨損,有些泛黃,看起來是孩子爸爸很年輕的時候拍下的。

  孫冰問:“想媽媽嗎?還記得媽媽長什麼樣嗎?”

  讀一年級的妹妹特別認真地想了想,說:“不知道,因為媽媽連一寸照片都沒有。”

  這次探訪結束后,孫冰決定做一件事,發起“兩地書”項目,以拍攝照片的形式,還原上海外來打工者與留守兒童間的生活樣貌,做成相冊進行互相傳遞。向陽花成為橋梁,集中拍攝和收集大人們在上海的生活,裝訂成相冊后通過志願者傳遞到家裡,同時,志願者拍攝家中孩子們的照片,帶回上海。

  后來,這個項目被外來打工者親切地稱為“隔空團聚”,是一種團聚的折中方式。“希望可以讓孩子和家長之間,有一份團聚的喜悅感。”孫冰說。

  在5月31日阿裡巴巴天天正能量和中國青年報社共同召開的“弘揚五四精神 創新志願服務”主題座談會上,孫冰用一句話對公益作了詮釋,他說:“用心去溫暖身邊的世界,世界便終將溫暖人心。”

  作為“全國優秀正能量志願者”,孫冰跟其他獲獎者多多少少顯得有些不同。

  “做公益的大多都是年輕人?很多人都選擇兼職做公益?”孫冰說,年輕人無所畏懼,有熱心有熱情,但隨著年齡增長,生活壓力紛至沓來,生存永遠是第一位的。

  所以,職業公益人孫冰從不回避談錢,“作為公益組織,自己先活好了,才能想著讓更多人過好”。

  在孫冰看來,向陽花首先是以公益為底色的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了維持日常運轉,向陽花圍繞公益創新,為政府、企業提供定制化的公益服務。這是孫冰作為職業公益人最理性的部分。

  但是,他無法改變的是內心最感性部分的公益初心。比如每年夏天,向陽花都會組織發起山區支教項目,除了依托基金會少量資金支持,向陽花需要自己進行補貼和投入。7月中旬,支教隊伍已經分別前往貴州遵義道真縣、江西吉安遂川縣,阿裡巴巴的1萬元正能量志願者獎金,孫冰幾乎都投入到支教項目當中。

  “我希望公益是可循環的、專業的,是有造血機制的。”孫冰說,社會上對志願者有很多偏見,甚至有道德上的“綁架”,認為志願者就是要付出,不該談“錢”。

  孫冰希望志願者、公益人可以早日“解綁”,“做志願者,不是耀眼的,也不是光芒四射的,他們也是普通人,在做一件普通的事。”孫冰說,只是這件事,是關於公益,是幫助和影響他人,讓社會變得更好。

  許亞薇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初梓瑞、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