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拾荒女孩的文學夢

2019年07月26日08:56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李思盈帶著母親邊鍛煉邊拾荒。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執筆: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培蓮

  文稿編輯:蔣韡薇

  命運和李思盈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那年她剛15歲。一夜之間,她從衣食無憂的“小公主”變成了靠撿廢品來維持生活的拾荒者。

  今年28歲的李思盈,已經撿了10多年廢品。她每天早出晚歸,走街串巷,翻看小區裡或是馬路邊的垃圾桶,尋找可以換取生活費的飲料瓶、易拉罐和紙箱。身材瘦小的她,總是喜歡把頭發高高盤起,為了干活兒方便。

  “年紀輕輕的不工作卻撿廢品。”翻垃圾桶時,李思盈經常會聽到別人質疑,看到別人嘲諷的目光。

  “撿廢品是迫於無奈,勞動最光榮,沒什麼見不得人的。”在李思盈看來,雖然生活清苦,但她有母親的陪伴和自己努力的夢想,就是“富有”的。

  一邊撿廢品、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母親,一邊寫作,是李思盈每天的生活內容。她已經寫下180萬字的文學作品,有散文、詩歌、小說,也有電視劇和電影劇本——當然,這些作品都沒有賣出去,隻有一小部分因為參加了比賽而有一些讀者。

  今年4月,李思盈被共青團中央授予“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的稱號。她從默默無聞的拾荒者變為一名正能量傳播者。現在,她經常被邀請到機關、學校、社區和企業做公益勵志宣講,把她在逆境裡樂觀向上和勇敢追夢的故事分享給更多人聽。

  15歲之前,李思盈住著寬敞的房子,家裡還有輛不錯的車。做生意的父親投資失敗,賠光積蓄,房子和車也都被抵債。李思盈的父親不堪重擊,突發心梗離世,剩下體弱多病、沒有工作的母親,以及李思盈和她的孿生哥哥。他們沒有其他親戚。

  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李思盈和哥哥不得不雙雙輟學。哥哥選擇去南方打拼,李思盈和母親繼續留在長春生活。

  必須成為“頂梁柱”的李思盈,想找工作養家,但因為年紀小,沒人敢聘用她。找不到工作,在踢路邊一個被丟棄的塑料瓶釋放情緒時,李思盈眼前一亮,“可以撿廢品賣錢”。

  從衣食無憂到翻垃圾箱,這個巨大的落差,李思盈隻能自己慢慢適應。她還記得,剛開始翻垃圾箱時,臟亂的食物殘渣和腐爛發酵的氣味讓她惡心得趕緊調轉了頭。還有路人打量她的眼光,讓她覺得十分尷尬。

  “但要不撿廢品,我和母親就得餓肚子。”最窮的時候,李思盈和母親3天沒吃東西,靠喝水充飢。

  “我又不偷不搶,沒什麼可丟人的。”調整心態后,李思盈開始忍著惡心翻起垃圾箱。第一天拾荒,撿來的廢品賣了3.5元。看到勞動換來的生活費,李思盈找到了成就感。

  對於撿廢品,李思盈早已總結出了一套規律。每天8時后,清潔工才會運走垃圾。每天11時到13時、17時到20時,是扔垃圾的高峰期。算准時間,可以撿到更多廢品。

  無論什麼天氣,李思盈每天5時都會出門。為了能有更多收獲,她常常要步行十幾裡路。除了塑料瓶和紙箱,她也常撿書本、報紙、鐵、銅線等。收來的廢品,能賣就賣。有些撿到的衣服、鞋子、餐具,她拿回家洗干淨,留著自己用。

  夏天出門撿廢品相對輕鬆些,冬天會很遭罪。東北的冬天氣溫低,5時,天還沒亮,李思盈就出門了,晚上經常要22時以后才能到家。長時間在室外的低溫下,李思盈的手指經常被凍得沒有知覺,有一次手指被嚴重凍傷,有幾個指甲后來變黑脫落。

  為了省錢,李思盈還會去批發市場撿別人不要的蔬菜和水果。平日裡,她和母親吃的蔬菜和水果,幾乎都是撿來的。因為撿菜,她也遭受不少冷眼。一次,她正要撿一堆沒人要的西紅柿,商販看見,上前跺了幾腳,西紅柿被踩爛了一地。對方還諷刺她,“菜也不貴,不買反倒撿著吃,太會過日子了”。

  不過,她也會遇到好心人。一次,李思盈正蹲著撿菜,一位老大爺走過來,彎下腰幫她一起撿,還鼓勵她“撿不可恥,浪費才可恥”。

  李思盈說:“一個人的成長,要感謝溫暖,也要感謝一些小傷害,這樣自己才會變得更好、更成熟。”

  母親一直不太支持李思盈撿廢品。她經常自責,覺得自己體弱多病,沒有勞動能力,拖累了女兒。為了不成為兒女的負擔,母親自殺過,好在被李思盈及時發現,挽回了生命。

  李思盈經常寬慰母親,“撿廢品只是維持生計,我還有夢想,我會堅持寫作,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小時候,李思盈就有個夢想,希望有一天母親可以在電視上看到她寫的電視劇。

  “不想一輩子都圍著垃圾箱轉,更不想被社會淘汰。”沒錢買書,李思盈就自學撿來的書籍。她撿到過有關計算機基本操作的書、怎樣寫廣播劇和電視劇的書。盡管書比其他廢品價格高些,但李思盈舍不得賣,自己留著反復地看。

  18歲那年,學會計算機基本操作的李思盈找到了一份在一家教育機構做文字排版的工作。本以為徹底擺脫了垃圾箱,沒想到幾年前,母親腦梗加重,生活不能自理。工資少、雇不起人照顧母親的李思盈隻好辭職,再次撿起廢品。

  因為沒有錢看病,母親不能住院治療,隻能靠吃廉價的藥維持。每天,李思盈要給母親喂飯、按摩,伺候母親大小便。如今,在她的細心照顧下,母親又可以下床走路,出門鍛煉了。

  每天撿廢品的空閑,是李思盈的寫作時間。有時候,走在撿廢品的路上有了靈感,她就停下來,坐在路邊寫下來。最窮的時候,李思盈用廢電池中間的碳棒自制鉛筆,在撿到的還能用的紙上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寫作的時候是李思盈最快樂的時間。由於看書和寫作時經常忘記時間,所以每次看書前,她會標記要看到哪一頁,以免影響出門撿廢品。喜歡看書的李思盈每天為生計奔波,經常路過書店,卻沒時間走進去看書。

  李思盈給自己起了一個筆名“七彩暖陽”。這些年,她寫了一本30多萬字的詩歌和散文集、一部近40萬字的長篇小說、一部30集的電視劇。除此之外,她還以自己為原型完成了62集青春勵志劇《向陽花開》的電視劇劇本和同名電影劇本。她的作品獲得了湖北省第四屆網絡文化節長江杯網絡文學大賽的人氣獎和新秀獎。這次獲獎增強了她堅持寫作的信心。

  盡管自己的力量微小,但碰到需要幫助的人,李思盈會及時伸出援手。

  多年前,李思盈在拾荒回來的路上看到一群小孩圍打一個蓬頭垢面、衣衫破爛的女人,她趕緊上前制止。這個看上去40多歲的女人有些精神障礙,沖著李思盈傻樂。

  “瘋姨太可憐了。”李思盈把她帶回家,給她洗澡,換了干淨衣服。“瘋姨”在李思盈家吃住了半個多月,有一次跑出去,就再也沒回來,成了李思盈心裡的遺憾。

  李思盈的第一次公益演講,是共青團長春市委宣傳部邀請她到團市委機關,與團干部們分享。“李思盈一貧如洗的生活,在當下很多人看來都不可思議,但確是事實。”在團長春市委宣傳部部長張余吉看來,李思盈邊拾荒邊自學成才,這個自立自強、不依賴社會的品格,是常人難有的。

  團長春市委推薦李思盈參評“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團干部們給她買了去參加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穿的衣服、鞋襪,這是她15歲之后第一次穿新衣服。團長春市委還給她送了很多紙、筆和書籍,邀請她為青少年做公益類宣講。李思盈很感激長春共青團組織對她的幫助,讓她的命運再次發生轉折。現在,李思盈經常被社會各界邀請為學生和青年做勵志公益宣講。聽了她的成長故事,很多人覺得自己遇到的困難“根本不是事兒”。大家稱呼李思盈為“勵志姐姐”,紛紛找她合影和簽名。

  “我不會因為自己的不幸而埋怨社會。”李思盈說,講述自己的故事,僅僅是希望傳遞正能量,而不是換取社會的捐助。

  性格倔強的李思盈拒絕了愛心人士給她的捐款,也婉言謝絕了別人介紹的工作。她說,自己可以自食其力,不想給社會添麻煩,拾荒時間自由,方便照顧母親。哥哥一直在南方打工,考慮到哥哥日后要成家立業,李思盈也很少讓哥哥往家裡寄錢。

  日常,李思盈和母親盡可能壓縮生活開銷。一直以來,她都是夏天撿菜吃,冬天隻吃白菜和土豆,衣服鞋帽也都是撿來的。10多年邊拾荒邊照顧母親,李思盈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她說:“這些經歷是我人生最為寶貴的財富,也是我文學創作的素材。”

  曾經有人要買李思盈的劇本,但不能給她署名,她拒絕了。最近,她剛寫完了一部以井岡山紅色文化為主題的微電影。目前,她的新作品正在構思中。李思盈說,考慮到商業性強的劇本會更有市場,新作品會兼顧藝術性和商業性。

  此前寫完的青春勵志劇《向陽花開》,是李思盈以自己為原型寫的,故事是個大團圓的結局。她相信未來也會和自己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一樣,越來越好。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初梓瑞、杜燕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