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國家衛健委向防治四大慢性病發力

郭馨雨
2019年08月05日09:32 | 來源:慈善公益報
小字號

  為我國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和家庭負擔,目前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四類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死亡人數佔總死亡人數的88%,導致的疾病負擔佔總疾病負擔的70%以上,是普遍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成為制約健康預期壽命提高的重要因素。

  四大慢性非傳染病(心腦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是國際公認的威脅居民健康的最主要疾病。“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將降低這四類重大慢性病導致的過早死亡率作為重要的發展目標。“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也將這個目標納入健康中國建設的主要指標。

  四大慢性病防治行動的核心內容雖然特點不盡相同,但其防治的基本原則和重點環節一致。

  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礎

  早發現、早干預是關鍵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病的主要發病原因,也是慢性病患者管理效果的重要決定因素。比如,不健康的飲食、身體活動不足導致的超重肥胖是高血壓、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長期吸煙與肺癌、慢阻肺發生密切相關,過量飲酒可能導致心腦血管疾病、肝癌,同時吸煙是腦卒中復發的重要危險因素,不健康飲食是血壓、血糖控制率低的主要原因等等。因此,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每個人都應主動學健康知識、樹健康理念、習健康行為,從根本上預防慢性病的發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國內外實踐經驗証明,慢性病的預后好壞與發現的早晚密切相關,發現越早,干預越早,治療管理的效果越好。如發現的胃癌、食管癌早期患者五年生存率可達到90%以上,分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和4.3倍。因此,早期發現、早期干預的非常重要。

  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強調個人應該知曉自己的血壓,關注並定期進行血脂檢測,醫療衛生機構應全面實施35歲以上首診測血壓制度,擴大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篩查干預覆蓋面。

  癌症防治行動強調個人要定期防癌體檢,密切關注癌症危險信號,政府和社會應當推進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工作,開展癌症機會性篩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行動,強調個人應該關注疾病的早期症狀,定期接受肺功能檢測,醫療衛生機構要推行高危人群首診測量肺功能,將肺功能檢查納入40歲及以上人群的常規體檢內容。

  糖尿病防治行動強調個人應當關注個人血糖水平,定期檢測血糖,政府和社會要促進基層糖尿病篩查標准化。在近期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四大行動的倡導性指標中,對血壓、血脂、血糖檢測、肺功能檢查、防癌體檢的重點人群和檢查頻率都進行了具體的明確。

  規范健康管理是重點

  基層能力提升是保障

  慢性病病程長,一旦得病基本終身伴隨。規范管理慢性病患者,可以平穩控制患者病情,減少並發症發生,讓慢性病患者像健康人一樣享受生活,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四大慢性病防治行動均突出了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強調了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共管,同時倡導自我健康管理。癌症防治行動強調個人要接受規范治療,重視康復治療,積極處理疼痛。醫療衛生機構要做好患者的康復指導,幫助患者進行疼痛管理、長期護理、營養和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7月31日,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副局長雷正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慢性病的篩查和管理主要依靠基層,基層能力是慢性病管理的基本保障。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提出增加高血壓檢出的設備與場所,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配備血脂檢測儀器﹔癌症防治行動提出通過疑難病症診治能力提升工程,加強中西部地區及基層能力,提高癌症防治同質化水平。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行動提出推動各地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配備肺功能檢查儀等設備,做好基層專業人員培訓,著力提升基層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能力和水平﹔糖尿病防治行動提出提高醫務人員對糖尿病及並發症的早期發現、規范化診療和治療能力。”

  據《慈善公益報》記者了解,四類疾病的防治行動既有共性,側重也有所不同。心梗、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急性發作后及時救治的時間很大程度影響其愈后療效。因此,在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中,一方面強調要關注心腦血管疾病的院前急救,另一方面強調要加強院前急救與院內急救的互聯互通和有效銜接,提高救治效率。癌症防治行動除了強調早診早治,也強調了疾病的規范化診療、新技術應用和藥物的可及性等。

  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防治還重點強調了危險因素的防護,除了減少煙草暴露,還包括加強職業防護,避免與有毒有害氣體與化學物質接觸,減少生物燃料燃燒所致的室內空氣污染,避免大量油煙刺激,室外空氣污染嚴重的時候,要減少外出或做好戴口罩等防護措施。針對哮喘患者建議避免接觸過敏源和各種誘發因素。糖尿病並發症是導致糖尿病患者致殘或過早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在防治行動中,強調加強糖尿病並發症的篩查和早期干預,延緩並發症的進展,降低致殘率和致死率。

(責編:初梓瑞、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