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以民生需求為出發點與目的地

宮蒲光一行赴內蒙古考察調研慈善與社會救助工作

鐘偉
2019年08月21日08:35 | 來源:慈善公益報
小字號

1.jpg

  宮蒲光(前排右二)一行前往呼和浩特市調研民政、慈善工作。圖為調研組與呼和浩特市副市長徐睿霞(左一)等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一同在市民政福利園區社會福利院考察調研。

  8月12日至15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政部原副部長、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宮蒲光,中華慈善總會秘書長邊志偉一行前往內蒙古自治區,就慈善與社會救助工作進行考察調研。自治區民政廳黨組成員高建華、自治區慈善總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波特奇一同調研。

  民政慈善呈穩步遞進

  調研組聽取了高建華、波特奇對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及慈善工作的情況介紹。目前,自治區民政部門正在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民生民政工作重大決策部署,認真落實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關於守住“三條底線”的原則要求。近年來,自治區民政廳積極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在自治區本級和全區103個旗縣區、778個鄉鎮(蘇木)全部建立了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截至2018年,全區共保障城市低保對象39.7萬人、農村牧區低保對象120.8萬人,最低生活保障標准達到月人均647元和462元﹔保障城市特困人員1.16萬人,供養標准達到月人均1075元﹔保障農村牧區特困人員8.15萬人,供養標准達到年人均8446元。不斷加強農村牧區最低生活保障與扶貧開發政策銜接,16.94萬名建檔立卡貧困戶被納入低保范圍。

  自治區養老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服務水平與質量明顯提升。目前,全區已建成各類養老機構3253所,床位總數達到25.2萬張。近年來,各級政府累計投入購買養老服務資金1.07億元,“互聯網+養老服務”實現基本覆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截至目前,自治區社會組織總數已達到16032家,基本實現了黨的組織、黨的工作“雙覆蓋”。自2014年起,連續5年實施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工作,累計投入資金7400萬元,600余家社會組織成為承接主體,直接受益群眾達17萬人次,間接受益群眾近20萬人次。

  據《慈善公益報》記者了解,10年來,自治區各級慈善總會募集慈善款物價值達14.22億元,其中,自治區本級慈善總會募集款物價值11.03億元。開展規模型慈善救助項目及活動70余項,涉及扶貧、救災、安老、助孤、扶殘、助醫、支教、助學、生態、環保等多個領域。先后與中華慈善總會等機構合作實施了慈善藥品援助項目及“微笑列車”“慈善陽光醫療救助工程”“健行天下——股骨頭壞死援助中心”等項目,以及“中國移動愛‘心’行動——貧困先心病兒童救助”“全區貧困家庭兒童重大疾病慈善救助”“內蒙古重特大疾病慈善醫療救助”等項目。此外,在扶貧、救災、助學支教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民生事業從孩子開始

2.jpg

  圖為宮蒲光(中)在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向“模擬家庭”的“媽媽”們詳細了解兒童身心成長情況

  調研組此次實地考察的首站是呼和浩特市民政福利園區。該園區為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根據改善民生“63條意見”所確定的重點項目,也是呼市民政局“1223工程”的重中之重。園區地處呼市賽罕區金橋開發區以南,總規劃面積為18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13萬平方米,設置床位3053張,工程總投資4.77億元。目前,民政福利園區已基本建設完成,其中包括市兒童福利院、市社會福利院、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救助管理站)、市特殊教育學校、市精神康復醫院(復退軍人精神康復中心)、市示范老年公寓和市殘疾人托養服務中心,成為內蒙古自治區規模最大的民生事業綜合體之一。

  調研過程中,呼和浩特市副市長徐睿霞,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范挨計分別向調研組介紹了民政福利園區的創建及運營情況。

  調研組一行首先走進市兒童福利院。這是目前呼市地區唯一一所集養護、治療、教育、康復、安置和職業技能培訓等功能為一體的兒童福利機構。為民政部批准的首批民政范圍管理標准化建設試點、全國民政標准化示范單位,首批全國社會工作服務標准化建設示范單位,首批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示范單位,全國第三批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准化試點等。福利院辦公樓及現代化兒童宿舍、教室、廚房、餐廳、游藝活動室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給調研組留下了深刻印象。

  呼市民政局副調研員、兒童福利院院長武文俊向調研組一一介紹了院內嬰幼兒生活環境、早教區域、兒童康復區、特教啟智區、兒童生活區及醫務區等情況。

  調研組一行走進福利院“模擬家庭”,關切詢問孩子的日常生活及“模擬家庭”的運行情況,仔細翻閱孩子們的成長記錄、家庭相冊。在“模擬家庭”,每一個護理員都是4個孩子的“媽媽”。每天她們都要幫助孩子穿衣洗漱,一一照顧他們吃過早餐,將大一些的孩子送去上學,之后在家帶著小一點的孩子玩耍,邊做游戲邊教孩子說話。“模擬家庭”有著和普通民居同樣的布置,每個“家庭”的牆上都挂著一張父母和4個孩子的“全家福”。客廳、餐廳、臥室、衛生間……每一個細節都能讓孩子感受到家的溫馨。目前,這樣的“媽媽”在兒童福利院共有8位,每天她們都要記錄下每個孩子的學習與生活狀況,對這些特殊孩子給予了無微不至的關懷,“比自家孩子還要精心”。

  談到組建“模擬家庭”的初衷,武文俊介紹說,“模擬家庭”最初是為中重度殘疾以及沒有機會被其他家庭收養的孩子們創辦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建立起母嬰依戀。后來發現,一些有輕度智力障礙的孩子,比如唐氏綜合征的孩子,經過“模擬家庭”的養育,最終也被一些社會家庭收養。足以証明這種養育方式對孩子的身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於是兒童福利院便開始大力發展“模擬家庭”養育模式。盡管照顧孩子很累,但感情的積累使得原本沒有血緣關系的“媽媽”和孩子們變得情同一家,勝似親人。一位“媽媽”對調研組成員說:“每當聽到孩子們一聲聲叫我‘媽媽’,真是心裡最幸福的時候。”

  當問到孩子們被領養的情況,武文俊介紹說,這些孩子如果智力正常,基本上都會被人領養。每當一些孩子被領養后,我們就會再接收一些。宮蒲光問起是否有境外家庭領養孩子,武文俊回答說,目前共有17個國家的家庭領養孩子。我們有嚴格的考察登記與定期追蹤制度,確保孩子們的權益。現在,孩子們都已長大成人,生活得很幸福。

  調研組一行走進兒童展覽室,看到了這些特殊孩子們制作的手工藝品。武文俊介紹說,福利院很尊重孩子的受教育權,用手用腦是孩子們每天必須的課程。福利院採取的是特教與幼教相結合,以特教為主,以孩子們活動為主的方式。學生平時做手工的材料都是福利院自己購買或由社會愛心人士捐贈的。做手工能夠培養孩子的想象力,訓練動手動腦能力,使一些病兒可以得到康復。宮蒲光對福利院細致、科學、用心的教育方法表示贊賞,並建議福利院與社區慈善工作結合起來,以更全面、更及時地滿足孩子們的需求。

  在多媒體教室,工作人員向調研組介紹了兒童福利院自行編寫出版的公益書籍《家的故事——大愛暖童心 感恩永相伴》和《特需兒童韻律操》。武文俊說,這套“特需兒童韻律操”是福利院老師整整研究3年的成果,韻律操從頭到腳8個動作,涉及兒童身體康復的每一部分。這套韻律操還參加了全國大賽,獲得一等獎。調研組成員與孩子們親切互動,相互問候。孩子們還為調研組表演了舞蹈《藍精靈》。

  在特教班教室,調研組觀摩了教師的授課。特殊教育之所以特殊,就在於它需要無比的耐心以及無限的重復。簡單的一個動作、一個發音,對於正常孩子輕而易舉,而對於這些特殊孩子卻要重復幾十遍以至上百遍。主講老師說:“這份工作確實很辛苦,但當我走進教室,看到孩子們張開的雙手與笑臉,就覺得自己再苦也是值得的。這裡的孩子都特別純真,他們為我打開了通向美好世界的另一扇門。”

  武文俊感慨道,有了國家的關懷、政府的支持,福利院的教師及教育條件也越來越好。現在每個孩子都有生活老師、課業老師與活動老師,有的是學前教育專業研究生畢業。2010年以來,福利院不斷創新養育及教育模式,歸納形成了“5+5”精細化養育模式和“三維立體”管理模型。其中“5+5”精細化養育模式為“5種養育類別”,分別是單元式、模擬家庭、公寓式、小家庭、醫護結合養育﹔“5星兒童分類”即按照年齡、身體殘疾程度和生活自理能力把兒童劃分為1至5星,從兒童入院到離院都會進行全程評估,動態調整到合適的養育區內,使“醫養康教”實現一體化發展。武文俊說:“下一步,我們將在孩子們全面能力的提高上加大力度,豐富手段,利用專業方法更加科學化、精細化地養護我們的孩子。”

  臨別時,調研組感謝武文俊院長、各位教師與護理員們所付出的辛勤與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加體現細心、耐心與愛心,通過大家溫暖的雙手,將全社會的關切傳遞給孩子們。大家表示“一定會把孩子們照顧好,請所有人放心。”

  多重保障助社會文明

  隨后,調研組一行來到呼和浩特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救助管理站)。救助站站長周曉芬介紹說,救助保護中心主要承擔市區范圍內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和未成年人的臨時救助、救治、管理、教育、護送和安置,兼負省級中轉救助護送工作,同時為本市遭受家庭暴力的婦女及兒童提供臨時應急避救服務。救助保護中心年救助量達1000人次,已連續10年圓滿完成“暖冬救助專項行動”。

  調研組一行走進房間,見到一個衣著整潔的小姑娘。周曉芬站長介紹說,她是家暴的受害者,一直以來都生活在陰影裡。被救助站收留后,這裡就成了她的新家,得到了救助人員的細心照料。床上是剛剛消毒的被褥床單,救助站工作人員還為她帶來了玩具。為了消除孩子的孤獨感與恐懼感,救助站還特意安排一位年齡稍大的女孩兒與她同住,如今已經成為很好的伙伴。

  “自願求助、無償救助是我們的政策,但有時一些流浪乞討人員並不情願接收救助。許多人習慣了在街頭乞討,有的甚至將乞討當成生意。這也是我們工作的苦惱之一。”周曉芬說,“對於一些流浪人員,我們會和公安部門配合將他們護送回家。昨天我們還開車送一人回了遼寧。”

  宮蒲光說,救助工作是一項既艱巨又敏感,同時需要默默奉獻的工作。但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方顯價值。他希望救助保護中心不斷加強救助體系與制度建設,提升救助管理水平,完善主動發現機制,形成觸角可及城市各個角落的救助系統。在救助工作中積極引入網絡力量及社工手段,在救助技術與路徑上有所突破,真正實現應救盡救的工作目標。

  調研組一行先后走進呼市特殊教育學校、社會福利院、精神康復醫院、示范性老年公寓、殘疾人托養服務中心和敬老院等單位。在呼市敬老院,調研組看望了居住在這裡的於順老人以及賈春陽、張素琴夫婦。於順老人長期在國安系統工作,今年已是80多歲高齡。賈春陽之前在錫盟鹼礦局工作,現在都在敬老院裡安度晚年。邊志偉秘書長感謝他們對國家建設與發展作出的貢獻,祝他們健康長壽,生活幸福。

  8月14日,調研組一行馬不停蹄前往包頭市調研民政、慈善工作。調研組對股骨頭壞死救助項目、腦癱患兒康復治療項目、養老服務項目及民政福利園區建設進行了實地調研。

  在調研股骨頭壞死救助項目及腦癱患兒康復項目中,調研組就醫療救助范圍、經費來源、救治效果、社會效果等切實關乎百姓生活質量的問題進行詳細的了解,包頭市副市長武二斌及陪同的相關負責人向調研組詳細介紹了包頭市民政及慈善工作開展情況並對調研組的詢問一一進行了解釋匯報。調研組還與正在治療的患者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康復情況。

  在調研惠德老年公寓、民政福利園區時,調研組對包頭市民政工作、特別是福利園區建設給予了高度評價,希望包頭市民政局繼續以民生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運用好現有資源,做好民生保障工作。自治區慈善總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波特奇、包頭市民政局局長雲港、包頭市民政局調研員王麗萍等陪同調研。

  《慈善公益報》記者在採訪時了解到,包頭市自1997年建立城市低保制度以來,救助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城市低保標准增長了近20倍,達到每人每月710元。農村牧區低保標准增長約17倍,達到每人每年6040元,城鎮特困人員供養標准達到每人每月1600元,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標准達到每人每年10000元,累計救助各類困難群眾36萬人次,支出救助資金約18億元。近年來,包頭市著力打造功能完善、設施齊全的民政綜合性福利園區,塑造西部地區養老服務樣板,建成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場所410個,設置床位1.6萬張,每千名老人擁有床位36張,入住率近74%。同時,依托“12349”為老服務平台,開展了門類齊全的居家養老服務,逐步完善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開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形成了普通型、護理型、標准型和醫養結合型等各具特色的養老服務格局。此外,在社會組織管理、推行惠民殯葬政策、流浪乞討人員救助、農村牧區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社工人才隊伍建設雙擁共建等方面均有穩步提升。

  包頭慈善事業發展勢頭強勁,通過搭建“慈善救助”、“志願服務”兩個平台,推動“募捐方式”、“慈善項目”兩個創新,拓寬募捐渠道、實施精准幫扶。5年來,全市累計支出慈善款物價值達2.72億元,惠及48萬多人次,贏得了廣大群眾的良好口碑。通過實地考察,調研組對包頭市民政工作及慈善項目所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宮蒲光表示中華慈善總會將會繼續與包頭市民政局、市慈善總會加強合作,全力支持包頭市優秀慈善項目做大做強,做成品牌。

3.jpg

  調研組一行在包頭市調研民政、慈善工作,並在市民政福利園區實地考察。圖為包頭市民政局局長雲港(左二)介紹項目規劃情況。

  宮蒲光在接受《慈善公益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通過這次調研,切實感受到了內蒙古自治區民政與慈善工作所展現的積極成果與嶄新局面。尤其是呼和浩特與包頭市民政福利園區,在建設規模與發展預期上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成為值得各地民政部門與慈善組織學習參考的樣板。他希望呼和浩特與包頭市民政部門及慈善總會能夠再接再厲,始終堅持以民生需求作為整體工作的出發點與目的地,充分運用現有資源,積極發揮首創精神,將社會福利、民生保障和慈善工作提到一個新的高度。

(責編:初梓瑞、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