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鑄魂育人 立德樹人

2019年09月26日08:59 | 來源:慈善公益報
小字號

  慈善是人類的文明之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推動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力量。回顧過去,我國歷史上各種形式的慈行善舉從未間斷過。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新時代的慈善精神開始在神州大地蘇醒。以1994年我國第一家以“慈善”命名的全國性公益機構——中華慈善總會成立為重要標志,我國現代意義上的慈善事業已走過了25個年頭,在救災扶貧、安老助孤、支教助學、扶殘助醫等方面做出貢獻。

  2016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正式實施,其中第八十八條“國家採取措施弘揚慈善文化,培育公民慈善意識”中,特別規定“學校等教育機構應當將慈善文化納入教育教學內容。”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深刻闡明學校思政課的重要意義,就如何辦好新時代思政課作出部署、提出要求,為做好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這也為中華慈善總會進一步開展青少年慈善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

  中華慈善總會積極貫徹《慈善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導,以實際行動踐行鑄魂育人、立德樹人宗旨,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華慈善總會“慈善文化進校園”項目也在其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歷經八年的實踐與探索,慈善文化教育從試點到全面覆蓋,截至2018年年底,該項目已在全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70多個市(地、州、縣)的近萬所中小學相繼推廣,惠及人群近千萬。“慈善文化進校園”項目已成為新時代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方法、大實踐,為全國創造了新經驗。

  立足慈善 培育幼苗

  中華慈善總會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在全國乃至海內外形成了自身的影響力。2011年,中華慈善總會敢於人先,勇敢跨出慈善文化教育第一步,邀請教育界、慈善界專家集思廣益,共同研發出我國第一套系統的中小學慈善類讀物——《慈善讀本》。以《慈善讀本》為載體,一場立足慈善、依托教育、著眼長遠的“慈善文化進校園”活動在全國廣泛深入、有聲有色地開展起來。八年來,項目在實踐中慢慢充盈,日漸成熟。

  “慈善文化進校園”項目是基於慈善文化在學校中的發展建設,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的考慮,由中華慈善總會啟動,聯合各地慈善會、教育部門共同實施的全國性慈善文化普及項目。“慈善文化進校園”項目以多元化的籌募手段為途徑,以《慈善讀本》為載體,提供校園慈善活動支持。旨在弘揚慈善精神,推動我國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教育,促進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使學生在多彩的團體活動中,肯定自我和他人,積極開朗學習生活,弘揚慈善精神,播撒愛心種子。

  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

  歷時八年,“慈善文化進校園”項目在全國30個省(直轄市、自治區)170多個市(地、州、縣)的近萬所中小學相繼推廣,惠及人群近千萬。各有關學校,當地教育局、慈善會紛紛制定項目實施的具體規劃,將播撒愛心與提升教育品位和教育教學實效有機結合,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創新了德育課堂、豐富了學生德育生活。

  慈善文化進校園項目從試點走向全國范圍內實施,各地也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開展了系列寓教於樂、生動豐富的特色活動。以陝西省慈善協會為例,從2011年11月開始,聯合省教育廳實施中小學慈善文化教育項目,經過十校試點、千校實施,到全面推廣,到2017年已基本實現了全面覆蓋,全省80%的中小學校,近400萬師生參與了這一教育活動。各級教育部門將中小學慈善教育作為新時代培育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要求納入德育工作考核,學校將《慈善讀本》列入校本教材納入教學計劃實施“六個一”教育活動。安排部署全省中小學校學生每月上一節慈善課,舉行一次慈善主題班會,寫一篇慈善故事作文﹔學校每年組織一次慈善演講大賽,進行一次慈善征文評選,開展一次慈善文藝活動。

  再如陝西省的慈善課堂、佛山市南海區的慈善文化書信節、武漢市的流動圖書室、浙江台州市的主題文藝、武術展示、昆明市師生共同創作的慈善歌曲等,以及各項目學校表演慈善歌曲、小品,以捐廢舊衣物、紙張培養學生們節儉養德、保護環境意識﹔通過班會、游戲、演講比賽、慈善繪畫、手抄報等形式,請孩子們表達感悟和體會,學生、家長和老師跟隨項目一同成長,滿載收獲。慈善教育與德育教育、學雷鋒活動、建設文明校園相結合,融入學生的日常生活,引導他們從點滴小事做起,在實踐中傳遞知榮辱、懂感恩、樂奉獻的信念。

  同時,在試點學校實踐的基礎上進行調研、經驗交流等教育活動,通過多次全國性宣傳會議、座談、實地考察等方式,邀請效果顯著的省市地區試點慈善會和學校分享經驗,總結方法。中華慈善總會借助《慈善》雜志這個平台於2012年3月發起“慈善文化進校園”征文活動。據不完全統計,有近百萬中小學生、教師、家長參加了征文活動,並向《慈善》雜志社推薦征文稿件近6000余篇。

  通力合作 成果豐碩

  “慈善文化進校園”項目的實施,正是響應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一項重大舉措,是慈善事業發展中一個新的跨越,是從物質慈善向物質慈善與精神慈善並重發展的重要一步,有著明顯的社會示范性和推廣性,也是中華慈善總會的全新嘗試。慈善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凸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踐証明,將慈善文化引入校園,不僅在培養青少年的慈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以學生帶動家庭,以家庭帶動社會,濃厚了和諧社會的慈善氛圍,使越來越多的人向把慈善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轉化。《中國慈善事業發展指導綱要(2011—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中也明確提出慈善文化進校園的重要舉措。

  “慈善文化進校園”項目不僅使慈善會、教育部門和學校、師生和每個家庭聯結在一起,政府部門及共青團、文明辦等機構,企業和企業家、知名人士、學者和更多的社會公眾參與進來:有為家鄉中小學校捐贈《慈善讀本》的老紅軍﹔有為母校捐贈以開展項目的民政部干部﹔有為女兒就讀班級全體同學組織活動的學生家長和為全校師生捐贈《慈善讀本》的已經退休的老校長……溫暖動人的故事在項目中不斷涌現。

  “慈善文化進校園”項目作為慈善事業發展中一個新的跨越,從精神慈善出發,是中華慈善總會的全新嘗試,無論在慈善會系統及行業中都具有創造性﹔《慈善讀本》是我國第一套系統的中小學慈善類讀物,具有特殊意義與獨創性﹔中華慈善總會聯合全國慈善會與教育等多部門開展項目而形成的工作機制本身也是創新工作的探索﹔各地所開展的特色活動也具有創造性,在實踐中摸索了許多成功經驗,項目開創了將慈善文化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內容的先河,取得了社會認可的成果。

  “慈善文化進校園”項目,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業,是造福民族未來,培養青少年慈善意識和社會責任,傳承傳統美德,弘揚慈善文化,踐行“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的“基因工程”“種子項目”。中華慈善總會“慈善文化進校園”項目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效,受到社會各界廣泛稱贊。

  中華慈善總會將緊跟時代步伐,堅決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聯合各地慈善會、教育局、學校,使“慈善文化進校園”及《慈善讀本》進學校、進教材、進教案、進課件、進課堂、進頭腦,不斷創新課堂形式、豐富課程內容,著力引導廣大教師把“慈善文化課”講好、講透,講得有意義、講得有價值,使學生聽得懂、學得好、理解深、認同強,從小讓慈善的種子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發芽。

(責編:初梓瑞、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