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兩個志願者群體為您講述——

志願服務,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

李和君   彭訓文
2019年10月14日08: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柔力球項目志願者在北京市海澱區曙光文化廣場指導社區居民練習。
  李和君攝

  “童伴媽媽”項目志願者吳紅梅組織孩子一起做手工藝品。
  受訪者供圖

  “童伴媽媽”項目志願者吳紅梅(左)和村干部、志願者回訪留守兒童,並跟家長簽訂留守兒童監護責任書。
  受訪者供圖

 

  這是金秋北京的一個清晨,海澱區曙光文化廣場上響起鏗鏘有力的口號聲和歡快的音樂聲,30多名社區居民手裡拿著像羽毛球拍一樣的拍子,做著各種動作——太極柔力球項目志願者孫秀榮已經帶領大家練了好一會兒了。練習柔力球10年,如今她已從練習者轉變為一名奔波在北京各社區專門指導居民練習柔力球的志願者。雖然很辛苦,也沒有物質回報,她樂此不疲。

  遠在貴州省遵義市的一個小山村,越來越多的“童伴媽媽”志願者在給孩子們帶來更多關愛與溫暖。同為“90后”的吳紅梅、彭瑩瑩放棄了留在城裡的機會,來到農村,陪伴留守兒童,了解村裡孩子的物質和心理需求,並及時提供幫助。

  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信祝賀中國志願服務聯合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召開時,希望廣大志願者、志願服務組織、志願服務工作者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繼續以實際行動書寫新時代的雷鋒故事。孫秀榮、吳紅梅、彭瑩瑩的背后是中國千千萬萬的志願者。志願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近年來,志願服務日益深入人心。據統計,全國各類志願服務組織超過58萬家,實名注冊志願者超過1.1億,他們用努力與奉獻,讓道德散發馨香、讓文明閃耀光芒。

  “童伴媽媽”

  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溫暖

  貴州省遵義市綏陽縣蒲場鎮蒲場社區地處黔北,是一個由6個村組成的社區。社區裡有多少孩子?孤兒、大病兒童、建檔立卡家庭兒童有什麼困難?“童伴媽媽”項目志願者吳紅梅都“門兒清”。

  這個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中國扶貧基金會共同開展的項目,啟動於2010年,通過動態監測兒童信息、多部門聯動構建對兒童的幫扶機制,已在16個省份建立起一支在基層為兒童提供福利服務的志願者隊伍——“兒童主任”。3年多前,吳紅梅成為其中一員。

  在和村裡孩子、孩子家人接觸過程中,吳紅梅吃過很多“閉門羹”﹔但更讓她憂心的是,社區裡1400多個兒童中有很多不僅需要物質幫助,更需要心理關愛。

  讓吳紅梅印象深刻的是村裡一個患淋巴性白血病的孩子。他的父母經常在外做勞力,奶奶身體不好,對他缺乏照顧。為了給孩子看病,家裡已經欠了幾萬元。吳紅梅了解情況后,立即聯系村委會和當地民政部門,協調幫助他家申報了低保、大病救助。

  然而,孩子因病休學后,開始胡思亂想,總是跟媽媽說:“不要給我治病了,花那麼多錢,你們都沒錢吃飯了。”怎麼讓孩子開心起來?吳紅梅試了很多辦法,效果都不明顯。后來聽他父母說孩子喜歡畫畫,吳紅梅就聯系一名高中生志願者,有時間就去陪孩子畫畫。一天下午,孩子跟吳紅梅說:“我長大了想當飛行員。”吳紅梅就畫了一個很大的笑臉送給他,教他每天都要記得微笑,這樣病才好得快,實現他的願望。漸漸地,孩子變得開朗起來。

  隻有高中學歷的吳紅梅,其實高考后已經收到一份高校錄取通知書。考慮到家裡困難,她又不了解國家助學政策,最終放棄了讀書。“如果當時有‘童伴媽媽’項目和志願者幫助,我的人生會有很大不同。”吳紅梅說,這是她堅持當社區“兒童主任”的一個重要原因。

  來自貴州遵義的彭瑩瑩也加入到“童伴媽媽”項目志願者的行列。小時候,她的父母為了生計長年在外打工,她十分渴望父母陪伴。如今已生下一個孩子的她,平時也會帶著孩子去參加活動,和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一起做游戲。她說:“我希望將這份愛傳遞下去,因為我童年時渴望關愛,所以才更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麼。”

  “實現每個兒童身邊有服務,是我們的目標。”中國公益研究院副院長高玉榮說,為此研究院主要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對“兒童主任”開展專業培訓和技術支持。研究院主編了一套志願者基層服務指南叢書,從倫理守則、服務技巧等方面對志願者提供指導﹔另外還開通了線上課程,設置了考核機制。截至2019年8月,培訓規模已達5374人次。第二件事是探索建立資源鏈接機制。“童伴媽媽”項目試點所在縣每月召開一次調度會,公安、婦聯、團委、衛計委、教育局都會派人參加,志願者匯總孩子的困難、需求進行匯報,並有針對性地制定解決方案。

  “社區教練”

  “隻要喜歡,就不會覺得累”

  “孫大姐,這個動作這麼練對嗎?”“孫大姐,我這麼大年紀學柔力球,難嗎?”在北京市海澱區曙光文化廣場上,負責指導社區居民進行柔力球訓練的志願者孫秀榮,每天都遇到類似問題,但她並沒有嫌煩:“我現在是教練也是志願者,也是從初學者過來的。隻要大家喜歡學,我就願意教。”

  志願者就是傳遞溫暖、傳遞快樂、傳遞健康的群體,這是孫秀榮通過親身經歷得出的結論。在練習柔力球之前,她是一名創業者。當創業漸入佳境時,她卻發現自己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我10年前體重160多斤,整個人處於一種亞健康狀態,患有頸椎病、腰椎病,練習柔力球以后,一個月瘦5斤,慢慢地之前那些毛病也沒有了。”孫秀榮說,后來她帶著街坊鄰居一起健身,慢慢就想著把健身、健康理念傳遞給大家。

  “對志願者來說,為他人提供服務的過程,也是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過程。”孫秀榮說,當教會大家一個動作的時候,學員們會很開心,這是一種對志願者的認可,很有意義。

  柔力球練習需方法得當,如果不得要領,容易扭傷。為此,孫秀榮到全國各地參加培訓班,求教行家。如今,她的團隊中多名負責柔力球訓練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都是國家級的“專業志願者”,志願服務專業化水平越來越高。

  63歲的王學軍就是其中一位“專業志願者”,她還有另一個身份:全國柔力球運動推廣委員會教練。退役前,她是一名田徑項目職業運動員。從職業體育到全民健身,她很快適應了自身角色轉變,還編排了一套適合更多普通人參與的柔力球練習方法,業余時間都花在到各地義務指導居民柔力球練習上。

  在王學軍看來,從事志願服務是一件雙贏的事:對社會來說是一種奉獻,全民身體素質得到提高﹔對自己來說是一種收獲,“教別人的同時,自己的身體也變好了。”

  由於志願服務是免費的,很多負責指導柔力球訓練的志願者都自費到各社區,每天起早貪黑。今年62歲的石淑玲卻很享受這種生活。退休前,她是一名公司職員,擅長和人打交道。家住在北京市朝陽區麥子店一帶,但她每周的行程很廣:周一周二,到海澱區曙光文化廣場指導居民訓練﹔周三至周六,到東城區勞動人民文化宮培訓柔力球志願者。當延慶、密雲等距北京市區較遠的地方有需要時,她還和其他志願者開車前往。她說,志願服務是一項“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事業,“隻要喜歡,就不會覺得累”。

  立法規范

  讓志願服務更專業

  “有時間做志願者、有困難找志願者”“我為人人、人人為我”……近年來,志願服務日益深入人心,像“童伴媽媽”、社會體育指導員等志願服務項目、志願者群體越來越多。但在這個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境。

  有些志願服務項目發展還很艱難。“資金是一個大問題。”高玉榮舉例說,作為“童伴媽媽”項目志願服務的技術指導方,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編寫了一套志願者基層服務指南叢書。不過由於資金有限,這本不到80元的叢書至今無法做到人手一冊。高玉榮希望更多社會力量、基金會參與進來,一起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孩子。

  由於“兒童主任”需要發現孩子身上的問題,還要善於培訓志願者,這對自身素質提出很高要求。“我們希望他(她)至少是一名高中生。”高玉榮又補充說,其實小學生也沒關系,隻要他(她)真正愛孩子,願意為孩子服務,能積極學習就行。她坦言,“兒童主任”這份工作其實更辛苦,如何吸引更多人才特別是年輕人參與,是目前的緊要問題。

  志願者群體培養和支持也很重要。不少受訪志願者認為,除了依靠志願者自身道德自覺,相關政策支持和鼓勵也應提升。吳紅梅說,志願者的主要作用其實是穿針引線,幫助連接各種資源。孫秀榮表示,一方面志願者在尋找有健身需求的居民﹔另一方面,很多居民在健身時得不到正確指導,中間銜接環節需要打通。在這個過程中,各地政府相關部門,紅十字會、心理咨詢機構、體育協會等社會力量作用十分關鍵。如何建立完善相應資源對接機制,同時不斷提升志願者專業技能,是檢驗志願服務工作有效性的重要標准。

  針對這些問題,相應政策支持正在不斷完善。國務院2016年發布的《關於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意見》提出,建立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良性互動機制。2017年頒布的《志願服務條例》,提出多項扶持和促進志願服務措施,例如規定學校、家庭和社會應當培養青少年志願服務意識和能力。

  專家建議,應著手建立國家層面志願服務法規,對志願服務標准、培訓、管理等方面做出規定,進一步提升志願服務專業化水平。

  “應該盡快把規范、細化志願服務的權利和義務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因為志願服務是一項越保障越規范就做得越好的事業。”高玉榮說。

(責編:朱傳戈、王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