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留守孩子的好“媽媽”

顧磊
2021年06月07日10:34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小字號
原標題:留守孩子的好“媽媽”

  人民政協網畢節6月1日電 “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周家橋社區,共產黨員、“童伴媽媽”許世琴帶著孩子們開展“童心向黨”活動。

  民政部2018年8月的統計數據顯示,全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畢節市七星關區目前有3.9萬余名留守兒童。“童伴媽媽”項目是中國扶貧基金會啟動的留守兒童關愛項目,通過“一個人、一個家、一條紐帶”的模式,以“童伴媽媽”為抓手,以“童伴之家”為平台,以縣級橫向聯動機制為保障,為村級留守兒童建立安全監護網,為農村留守兒童福利與保護探索有效途徑,為政府政策落地提供參考。

  截至2020年,該項目在四川、貴州、江西、湖北、雲南、安徽、陝西七省79個縣(市區)的919個村提供服務,覆蓋兒童52.5萬名,累計籌措資金1.3億元,其中地方政府配套支持2346.35萬元,政府、企業、學術機構、公益組織、公眾、媒體等多方形成合力,筑牢了留守兒童的保護之網。2018年,童伴媽媽項目成為阿裡巴巴公益的戰略合作項目。

GetAttachment

  許世琴(右二)和孩子互動。

GetAttachment (1)

  “童伴媽媽”是具備一定的文化水平,有愛心和責任心的女性,為本村包括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在內的兒童群體提供服務。每天,村裡小學放學后,孩子們都喜歡來“童伴之家”,在許世琴的帶領下,孩子們做作業、閱讀、學手工、參加各種活動。

GetAttachment (2)

  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需求也不相同。小竹(化名)放學后來到“童伴之家”,許世琴除了輔導功課,還和他一對一地溝通、談心。很多時候,許世琴還要聯絡在外的父母,幫助他們與孩子維系情感,協調解決孩子們面臨的問題。

GetAttachment (3)

  村裡的“童伴之家”一般由“童伴媽媽”項目出資,地方政府配套,在村裡公共場所的基礎上改造而成,按標准配置圖書、桌椅、玩具、手工材料等物資。周家橋社區的“童伴之家”是村公所舊址改造的“樂園”,許世琴每天在這裡和孩子們一起做游戲,定期在這裡舉辦各種主題活動。再過一段時間,“童伴之家”就要遷入村委會的新址了,那裡有更寬敞的地方供孩子們玩耍。

GetAttachment (4)

  許世琴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是家訪。通過逐戶走訪,她為留守兒童、困境兒童等服務對象一一建檔,隨時了解孩子們的需求。在走訪的過程中,她遭受過不少誤解,有村民說:“我家困難,你一不給錢二不給東西,來了有什麼用!”許世琴憑著耐心、愛心和責任心,一點點地成了孩子們共同的“媽媽”。

GetAttachment (5)

  女孩小琴(化名)的父母在外打工,她經常放學后來找許世琴,在“童伴之家”玩耍后,和許媽媽牽手回家,邊走邊唱“我有一個好媽媽”。

GetAttachment (6)

  許世琴的傾聽、陪伴,改變了不少孩子。當她需要更多資源解決問題,例如給孩子上戶口、申請相關福利待遇、尋求大病救助等,在她的身邊有“一條紐帶”,即縣鄉村三級福利遞送體系及橫向聯動機制。她可以對接政府部門甚至北師大中國公益研究院的專家們,呵護孩子成長。(圖:孩子們放學后在村庄裡奔跑)

GetAttachment (7)

  許世琴和丈夫曾把孩子留在老家,在福建打工多年。那時候,她經常想念在老家的孩子,淚濕眼眶。后來,兩口子不願孩子留守,帶著兩個兒子去了福建。

  隨著孩子長大,夫妻倆覺得“在外管不好孩子,影響他們的學業和成長”,最終下定決心返鄉。回到老家后,丈夫打零工,許世琴開過小客車、在工地上做過飯,辛苦拉扯孩子長大。

  如今,丈夫靠著技術賺取更多收入。童伴媽媽這份工作,讓許世琴有了穩定收入,還成了村委會副主任和兒童主任。大兒子在湖北讀大學,小兒子也懂事。家人一起吃飯的場景讓許世琴感到十分幸福。

  許世琴的小兒子正在考駕照,打算幫親戚開車、打理工地上的事務。

  提起往事,七星關區熱水田村的“童伴媽媽”戚鵝幾度哽咽。她與奶奶、妹妹相依為命十幾年的記憶,對“留守之痛”有切膚之感。有了3個孩子后,她覺得返鄉,“我要陪孩子,再也不出去了。”

  成為“童伴媽媽”后,她有了穩定收入,還成為村委會副主任,為孩子們提供關愛。

  在江西省安遠縣走馬崗扶貧移民搬遷安置點,“童伴媽媽”楊清華正在陪孩子們玩耍。楊清華曾和丈夫在贛州市開飯店,從2010年干到2017年,這時候,自己的孩子在老家已經上小學三年級了。“奶奶教不了功課,孩子學習沒人管,我決定回來。”

  最初,她以為“童伴媽媽”是義務勞動、獻愛心。如今,她已是村裡孩子們共同的“好媽媽”。

  馬崗扶貧移民搬遷安置點有100多個留守兒童,楊清華每月至少走訪20個孩子的家庭。“對於小朋友來說,我們開始是陌生人,慢慢地,他們就會喜歡我,要抱我,覺得更親近。我跟他們成為好朋友,打開心扉講話。”

  楊清華尋覓到了自己的價值:在村民心目中,她就是那個“孩子們的陪伴者和關愛者”。

  安遠縣賴塘村的“童伴之家”是一個小院,像幼兒園一樣安全、干淨。“童伴媽媽”唐清英正組織孩子們開展周末活動。

  唐清英大學畢業后曾在浙江的一家廣告公司做平面設計工作,收入穩定,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留守,她和丈夫返鄉。機緣巧合下,成了更多孩子的“媽媽”。

  村裡的留守兒童一度佔全村兒童一半左右,此外還有十幾名困境兒童。依托“童伴之家”,她耐心地詢問孩子們的想法,根據他們的需求設計活動,並通過走訪和長期溝通,打開了孩子們的心扉。

  為了提升“童伴媽媽”們的專業能力,項目每年都要給她們提供培訓,內容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唐清英如今已通過高級培訓,成為“導師”,在項目團隊邀請下跨省為其他“童伴媽媽”培訓。很難想象如今面對數百人侃侃而談的她,在數年前跟陌生人說話會臉紅。

  “童伴媽媽”項目除了為孩子們提供關愛服務,另一個重要價值就是為鄉村女性持續賦能,不僅提升了該群體的發展能力,還為項目所在地留下自我造血的服務隊伍。

  唐清英把“童伴之家”布置得很溫馨。有一次,她發現,有孩子在院子裡用粉筆歪歪扭扭地寫了一句話:“童伴之家,我們的家﹔童伴媽媽,我們的媽媽。”簡單的話語如一股熱流撞進她的心裡,“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在賴塘村,在“唐媽媽”的“童伴之家”裡玩耍,孩子們安全又快樂。

  當了3年“童伴媽媽”,唐清英看著孩子們在變化。“現在,我走在路上,經常有孩子跟我打招呼。一些比較沉默、內向的孩子,從不說話不出門到現在變得陽光開朗,讓我非常開心。”

  據了解,“童伴媽媽”項目實施6年來,項目村皆未發生留守兒童安全事故,探索出有效的公益模式。

  早在2018年,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鄧國勝團隊曾對“童伴媽媽”川黔兩地項目的成效進行評估,從心理健康維度、衛生健康指標、生活指標、安全指標、教育指標、監護指標6個維度構建保障指數,得出的結論是:有干預與無干預差距明顯﹔項目實施時間越長,干預效果越顯著。

  “童伴媽媽”項目實施5年多,為兒童保護的民間公益探索以及兒童福利政策的完善提供了鮮活經驗。

  6月1日,新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啟動實施。我國兒童福利事業整體邁進,但未來的道路仍然漫長。“媽媽”與孩子的故事還將在城鄉發展大潮中繼續上演。(圖/黃勝春 文/記者 顧磊)

(責編:孫紅麗、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