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璽璋:解讀梁啟超家書中的家風傳承

書信,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千年來已成為中華文脈的重要支撐。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習總書記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而“家信”長久以來正是家庭共同記憶的最好見証。為深化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講話精神,重溫家信情結、呼吁筆墨真摯。1月8日知名文化學者解璽璋先生做客人民網,暢談家書與傳統文化的故事。
家書:諄諄教誨與殷切期望
家書是家人之間溝通感情、傳遞信息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古代的《顏氏家訓》、《諸葛亮誡子書》,近代的《曾國藩家書》、《梁啟超家書》等一系列名人家書更是記錄了歷史與時代的變遷,綿延數千年而不衰,至今依然聲聲回響在世人耳邊,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與研究價值。
1978年,解璽璋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學習,開始逐漸接觸到梁啟超先生的著作,並將他視為目標,不僅在工作之余搜集了大量關於梁啟超先生的資料,更是著寫了《梁啟超傳》。解璽璋認為,家是中國社會中的核心概念,“中國人很重視‘家'這個概念,特別是以家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是很重要的中心環節,能夠把家治理好,那麼你在社會上也會有作為、也會有所貢獻。”
通過梁啟超先生這一生百余萬字的家書,我們能夠從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他的思想、個性、信仰與追求等等。可以說,書信往來中呈現給我們的不僅是一代偉人對於親人的真情流露,還有梁啟超對於子女精神、人格成長上的諄諄教誨與殷切關懷。
家風:家國情懷與言傳身教
梁家的家教、家風是從梁啟超的祖父開始的,梁啟超從小跟著祖父,早期教育就是由祖父來完成的。祖父對他的影響深遠,不僅帶著他讀四書,連睡覺之前都給他講歷史上忠臣、孝子的故事。梁啟超從小就受到這種責任感的教育,所謂家國的情懷,就是梁家家風中最核心的東西。
梁啟超將這種家風延續下去,並傳遞到他的子女身上。但他與祖父和父親不同,梁啟超在日本時期接受了很多西方的思想文化,他所謂的家國情懷當中,有新的家國理念。他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變成一個新的國民的人格,也就是公民的人格,他在給孩子們的信當中經常提到對一些社會問題的認識與看法,這是很多其他家書裡所沒有的。
梁啟超在給他的子女寫信時說,“每個人的條件不一樣,但是都可以成才,都可以對社會有貢獻,士大夫可以救國,但是一個農夫耕田把田耕得非常好,也是對國家對民族的貢獻。”
在寫給子女的書信中,梁家家風得以傳遞。解璽璋認為,書信是所謂言傳,而梁啟超自身的身教也是非常重要的,是現代社會中很多父母應該學習的。“他經常給孩子寫信,他給他們講道理,同時他自己自身做的行為本身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影響。其實我們現在對孩子要求很多,我們對自己往往放鬆要求。如果說在行為上沒有作出表率,你寫再多的信,也沒有多大效果。”
信息化與筆墨真摯
在信息通訊高速發展的今天,家書似乎漸漸被人所遺忘。但不論時代如何變遷,中國家書文化的精華與魅力不變。如今,我們每天似乎都在忙碌著,手機、視頻、郵件、微信、QQ等一系列新型通訊手段不斷涌入我們的生活,與親人之間不再用紙筆寫信,與父母、親友之間的情感交流似乎也逐漸失去了書信能給人們帶來的那份感動。
解璽璋表示,“寫家書雖說聽起來比較隨意,但是也是對文筆的一種訓練,年輕人開始進入社會的時候,從家信、從日記去訓練自己的文筆也是很好的途徑。希望家書重新走進我們的精神和情感生活。”
如今,我們是該停一停腳步,喚起內心中對親人最深沉愛,提筆給他們寫一封信。讓傳統家書文化在一代又一代中延續、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