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頂頂:中國藝術的根在於傳統文化

書信,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千年來已成為中華文脈的重要支撐。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習總書記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而“家信”長久以來正是家庭共同記憶的最好見証。為深化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講話精神,重溫家信情結、呼吁筆墨真摯。1月11日著名音樂人薩頂頂做客人民網,暢談家書與傳統文化的故事。
書信的震撼:父愛深沉
2007年,一首極具藏民族文化色彩與濃郁民族風情的《萬物生》讓無數中國人認識了薩頂頂,一位神秘、富有才情、集創作與表演於一身的青年女音樂家。不僅如此,她用極富辨識度的嗓音與魅力將中國民族音樂推向世界,攬獲多項國際大獎,同時也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用音樂講述人生哲學、踐行傳統文化。
對薩頂頂來說,在她人生中有過一封難以忘懷的家書,那是2008年父親寫給她的。那時,薩頂頂傾注心血完成了《萬物生》這張唱片,雖然專輯大獲成功,贏得了國內國際的無數贊譽,但父親卻並不理解,因為那時運用自語、梵語的音樂並不主流,他深深為女兒的前途憂慮。薩頂頂回憶,那時將近一年的時間,倔強的父女倆交流甚少,兩人之間的僵局一直沒能被打破。然而就在幾個月后,薩頂頂收到了父親的來信,信中並沒有長篇大論的說教,而是父親把國內之前在這個領域有創造性的音樂家的音樂都搜集起來,把網絡連接抄寫下來,一並寫在了信中。父親還將所有中國古文裡面關於音樂記載的東西都用筆抄寫下來,告訴薩頂頂,你如果想走這條路,你要走得更深,而且要走得更扎實。父親的支持與對女兒深沉的愛使得薩頂頂熱淚盈眶,這封信不僅打破了父女之間的隔閡,更加拉近了父女之間的距離。從那一刻起,當薩頂頂每一個新作品誕生的時候,她都會主動地與父親交流、溝通。
手寫的書信中,有太多現代人很難體會的情感,可以說,這其中的分量是任何通訊工具都達不到的。
音樂中的哲學:情懷無限
中華民族數幾千年的歷史文化,讓我們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薩頂頂一直在用音樂踐行和傳播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受到庄子《逍遙游》的啟發,薩頂頂制作了新專輯《庄周夢蝶集》,獲得了業界以及媒體們的高度評價。她說,“我們要傳承的絕對不僅僅是以前幾百年前的一段旋律,或者幾百年前的舞蹈步伐,我們要真正傳承的是當時當下他們的那種情懷,那種情懷用到今天,用之四海而皆准,用在哪裡,都有最珍貴和最不一樣的地方。作為現代中國人,我個人覺得無論是在音樂,還是在文化上,最重要繼承的是古人的一種情懷、一種情感,博大的與天下和諧在一起、統一在一起的那種豪情。”
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音樂是分不開的,父親在書信中給予了薩頂頂大量對於音樂的靈感與啟發,也讓她真的深刻了解了中國音樂的內容和發展。那些歷史上回味雋永的詩句都是有樂感的,古人吟詩是要唱出來的,所謂的七律、五律,都有按照音樂的律,調性、調式,它裡面深刻的含義都是音樂的深度含義。
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薩頂頂不禁感慨道,“一定要垂直地追下去,不要停止腳步,你會發現傳統文化給予我們當今的中國人,真的有很多很多潛移默化的能量。”
中國藝術的根:傳統文化
對薩頂頂來說,傳統文化給予她最多的就是仁、義、禮、智、信。這其中的每一個字都有非常深刻的內涵,每一個字都是實踐和行動的過程。也是在這個過程中,薩頂頂表達了自己的生活哲學,“我覺得更加的每天每時都去反觀自己、檢查自己和這個世界的關系,去感受他人的狀態,去站在他人的角度想事情,我想所有人可能都會活得比較瀟洒自在了。因為活得好不如活得妙,活得妙不如活得自在。”
薩頂頂認為中國藝術的根就在於傳統文化,這也是民族音樂的發展路徑。在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之后,自然會流向對藝術和精神方面的追求。這時候就需要各種藝術家,將中國的傳統與現代文化、傳統與現代音樂深究下去,隻有這樣才能給社會帶來更加多樣性的音樂與豐富的藝術精神體驗。
對於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未來,薩頂頂是充滿希望的,用她自己的話說,“我們要極力呼吁傳統文化的回歸。無論世界怎樣發展,無論高樓大廈平地起到多麼高、物質生活多麼豐富,作為每一個不同國籍、不地域生活的人們,他們中每一個都有自己精神層面的需求,也有自己的傳承過來的一些美好精神情懷,希望下一代人再下一代人擁有這份美好的品質並運用在自己的人生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