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頤武:重拾家信,感受文字的力量

書信,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千年來已成為中華文脈的重要支撐。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習總書記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而“家信”長久以來正是家庭共同記憶的最好見証。為深化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講話精神,重溫家信情結、呼吁筆墨真摯。1月8日著名評論家、文化學者張頤武做客人民網,暢談家書與傳統文化的故事。
見字如面,勝過千言萬語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在中國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的齊家,就是指家庭的和諧。家書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是中國人以家庭為中心的文化傳統與生活方式最重要的體現。
自古以來,家書不僅是人們思親寄情的紐帶,還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真摯展現並傳承著中國人心底最深沉的家國情懷。一旦人們離開自己的家鄉,就需要通過家書寄托思念之情。見字如面,這四個字勝過千言萬語,看到親人的字跡,聞著那一縷墨香,就如同他們在你身邊一樣親切、溫暖。
70年代初,那時張頤武還不到10歲,父親在湖北,他和母親在天津。讓張頤武記憶深刻的是,父親和母親每天都要寫信,父親鋼筆寫的小字密密麻麻,兩三頁紙的來信中有舊詩、有感受、有對他的叮嚀囑咐、還有交待母親的很多事情。也正是因為寫信與父親交流,張頤武開始逐漸對文字越來越熟悉。父親的詩,反復吟味、意趣盎然,“在信中父親主要叮囑我學習要好,叮囑我該怎麼與人相處,與同學怎麼相處,該如何做人,這些道理都讓我感觸很深。看到我父親的信就好象看到我父親人一樣,在我旁邊跟我說話一樣,感受很深”對張頤武來說,這些信件就是他最寶貴的財富與回憶。
重拾紙筆,感受文字的力量
張頤武認為,書信中的文筆不加修飾,但是最自然,最純朴。將發自內心的真話、實話在家書裡寫出來,最為可貴,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胸懷、氣質、格調。而如今,現代化便捷的通訊工具充斥我們的生活,書信似乎漸漸被人們所遺忘,取而代之的是微信、短信、QQ等聊天工具。
在張頤武看來,現代化的進程是不可改變的,也不該抗拒,但我們應該保留一些家書文化,讓傳統書信一代代傳承下去,不至於流失。“走到哪,寄個明信片、寄個信、寫點東西給你的家人,既是一種保留傳統的方式,同時也是一種感受生命的方式。雖然現在信息的阻隔越來越小,但是家書文化仍然活在中國人的心裡。我們應該保留家書的儀式感,寫一封信,把字跡留下來,把對一個人的感情留下來,把對生活的感悟留下來,隻有這樣才能復活家信的文化、家書的文化,這對社會來說也是非常可愛的事情。”
一封信就是一個儀式,就是對家庭的一個承諾,就意味著不斷線的風箏。一個人飛得再遠,你和你的家人之間依然有那麼一根線牽著,這根線就是鴻雁傳書,頗有詩味。張頤武表示,“我覺得文字的力量,或者手寫的文字的力量,還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對我們的家書家信來說,我們應該多一分這種投入的感覺,我覺得每年如果能寫幾封信,你就會感覺到你自己不一樣了。”
家風傳承,詩書繼世長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准則,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現代傳承,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所謂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中國人要把詩禮傳家,耕讀為本,儒家文化有一套對子弟的教育,家裡面要代代傳承下去,把家裡的好風氣傳下去,而家書正是傳承優良家風最重要的紐帶。
所謂詩禮傳家,詩就是把文化傳下去,禮就是把互相尊重、長幼尊卑秩序傳下去,把生活的禮節傳下去。耕讀為本,耕就是勞動、創造,讀就是閱讀。這就是中華文明,一代一代要把正的家風。
用張頤武自己的話說,“講家信,講家書,就是要和家人多交流,多溝通,把自己內心裡面真實的東西傳遞出來,讓他們能了解,在溝通中得到別人給你的回應,這種回應對你既是滋養也是一個充分的激勵,對你是非常有意義。不要害怕和人交流,我覺得,其實多寫家信,多寫家書,就是一種美好的交流方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