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憑寄唐山夢
讀菲僑黃舉鴻家書

春節返鄉探親,堂侄子黃仕民交給我一束家書,十來封。這些信多半是他父親黃舉鴻1984-2002年間從小呂宋(菲律賓馬尼拉)寄回家鄉,給妻兒和小孫的。展讀之下,我無限感慨,心裡跳出兩句詩:游子憑寄唐山夢,老來方覺鄉愁苦。
黃舉鴻家鄉在廣東省台山市四九鎮上朗鄉永隆村,以前跟我同住一條村一條巷子,他上屋,我下屋。我還沒懂事時,他就去了小呂宋,大概是叔伯拉扯去的。抗戰勝利后,1948年春節前,他突然回來了。高高瘦瘦,黑黑實實,平常衣著,兩手空空。不要說金山箱,連個像樣的皮箱也沒有。他那時還很年輕,隻有20出頭。沒住上幾天,就說要“返出”。他母親哪裡肯,硬是要他娶了老婆才走。台山僑鄉風俗,華僑回國三件事:娶妻、生仔、起屋。沒錢起屋,也要娶個老婆,生個仔。
他不知行了什麼桃花運,有媒人奔走說項,娶了鄰村一個年輕美麗的姑娘。
當年的一些細節,我至今記得。其時正當農閑,我這位堂哥在家閑得無聊,就拉我去玩,教我怎樣挖蚯蚓,怎樣夜釣塘虱魚和青蛙。他告訴我他在小呂宋也耕田,呂宋芒果很好吃,那邊也曾被日本鬼佔領,日本投降后,美軍駐扎……讓我長了不少知識。
他家窮,媽媽為了娶兒媳婦,東借西借,給他辦了個體面婚禮。那一天,全村喜氣洋洋,我第一次見到新郎哥怎樣踢花轎,伴郎伴娘怎樣在巷子裡“瀔水”,用長凳五步一攔十步一截纏著討紅包,怎樣“上頭”、拜堂﹔還聽說好奇心重的未婚大青年怎樣攀窗口、爬屋頂偷看新郎新娘圓房……
婚后尚未滿月,舉鴻就拋下新婚妻子又去了菲律賓。新娘在家,肚子一天天漲起來,奶奶笑逐顏開,村人卻瘋傳“大肚秘訣”,說她之所以這麼快懷孕,是新郎哥三天三夜不下床,餓了就在床上剝花生……
新娘很勤奮。她第二天一大早就出門挑井水,經過我家門口,叫我做“大少爺”--我一個才九歲的鄉下仔,聽到這樣的稱呼覺得又好笑又尷尬。現在看了家書,才知道新娘當年才十七八歲,這樣的雅稱一定是媒人婆或者她村裡的教館先生教她的。
台山民謠:“有女莫嫁金山客,別了家庭唔記得。”舉鴻真的應了,一去無蹤影。老婆生下孩子,平安信也不見一封,更不要說寄錢。而她卻十分安分,守婦道,一心一意侍候奶奶小叔帶孩子,插秧割禾種菜上山打柴樣樣辛苦工搶著干,對粗茶淡飯、獨守空房從未發過一句怨言。我長大后,嘴裡不好說,心裡覺得我這位嫂子無疑是台山老一代優秀僑屬婦女的典范,而堂哥呢,則真真是一個無情無義的負心漢。
想不到,幾十年之后,他竟變了性。試看此信:
仕民:
昨日收來你信,我非常激動興奮。我有兒子似你,在於破碎家庭裡面,轉過方向,建一間新居,而又有二女一男在家,我真高興萬分。因為在我從小希望有個妹妹,但是不幸得很,在日治時代,將我唯一的妹妹送去陽江鄉,從此沒有消息。我還記得她之名叫素霞。我現在總可以平息一下了。有了兩個孫女,希望她們盡力為知(之),為你們這一代再出頭日子,轉變家庭光輝來臨。我已是曾多次去正埠轉動,作回國准備。不要挂心回家團敘(聚)事,這是生離死別之決,我一定速決,放心可也。團聚有期。祝好
你母親為什麼從沒有提到我嗎
父 舉鴻
西1993 一月二十八日
細讀此信,令人淚奔。一個離家數十年的海外游子,收到兒子的信是如此“激動興奮”。他為“有兒子似你” 而“高興萬分”。因為兒子 “建一間新居,而又有二女一男在家”,令“破碎家庭”“轉過方向”。他認為“回家團敘(聚)事,這是生離死別之決”,表示“我一定速決”,要家屬各人“放心可也。團聚有期”。他在其他幾封家書中,多次說自己身體健康,路費沒有問題,回唐山家鄉的路也很熟悉,還有香港老鄉朋友為他解決回國的疑難問題。但我不明白他為什麼一直沒有回來,竟至2003年突然斷絕音信。實際上,有勤儉持家的母親和妻子做后盾,仕民后來生意發展得更好。他與人合辦公司,承接建筑工程,賺了錢,在縣城、鎮上買了房子,早早實現城鎮化﹔兒子讀上大學,女兒成了農民工,分別成家立業,家境大為改善。如果舉鴻老人有知,他一定會為“家庭光輝來臨”而無比自豪。
人是感情的動物,我讀舉鴻的家書,才知道這位看似無情無義的浪子,人到老年,也是備嘗思鄉之苦的。他是那樣惦念唐山家鄉和親人,包括他的母親和村中同輩兄弟姐妹。對一日夫妻百日恩的妻子,一直親昵地稱呼她“秀妹”。他信中追問“你母親為什麼從沒有提到我”。而對於抗戰時期失去的妹妹素霞,思念之情溢於言表。
是啊,阿霞是一個白白胖胖天真可愛的女孩,我印象也很深。她與我同齡,曾經和我一起摘番石榴,玩泥沙,捉虫虫,燒炮竹,頂蝸牛殼。1943年台山大飢荒,她被賣到陽江縣。那裡當時是個大農業區,谷米多,起碼有飯吃,不至於餓死。村裡同時賣到陽江的,還有我的另一個堂妹阿蝶,以及鄰居常叔。解放后,阿蝶和常叔先后輾轉回到家鄉。阿蝶后來當上中學教師,常叔務農,晚年隨女兒移民美國,唯有阿霞一去無消息。日本淪陷期間,我村好幾個家庭家破人亡,全縣、全省、全國的生命財產損失更加不計其數。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罄竹難書,黃舉鴻這封家書又是一個鐵証。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