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繆力:《慈善法》推動中國全民社會治理進程

2016年05月27日15:06 | 來源:善達網
小字號

   歷經11年終於塵埃落定的《慈善法》將於2016年9月1日起實行。這是對慈善事業的現代規范,也契合中國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變化的要求,意義深遠。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秘書長繆力女士參與慈善事業長達三十幾年,專職做公益業已八年,經歷了中國慈善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艱難發展歷程,是一位重要的歷史見証者和參與者。近日,她接受《善達網》的專訪,對《慈善法》出台的意義及基金會面臨的挑戰進行了分析,並對慈善組織如何迎接這種挑戰出謀劃策。

  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秘書長繆力

   《慈善法》為賦權提供保障

  善達網:歷經十一年,《慈善法》終於於今年“兩會”后落地,全國人大發言人傅瑩曾強調其重要性“不可低估”。您的看法是?

  繆力:《慈善法》的出台對我國的公益慈善事業乃至整個社會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我看來,《慈善法》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於其對於中國公民直接參與社會治理,推動國家民主進程的作用。

  對於《憲法》規定的自由結社、言論自由等,公眾大多感覺“高不可攀”或不可企及。而《慈善法》在一些方面是能夠讓這“根本大法”落地的,因為公益慈善事業是普通民眾最容易進入的一個領域,也是民眾參與社會治理的最佳途徑。

  善達網:民主的一個核心就是賦權,而現在的公益慈善也不再僅局限於解決困難群體的衣食住行的問題,某種程度是對他們進行“賦權”。楊團也說過,“慈善立法是國家以法律的形式為社會賦權,為願意投身公益慈善事業的公民賦權”。

  繆力:是這樣的。《慈善法》賦予公眾權利,可以說是淋漓盡致的。《慈善法》對公眾的賦權,將為慈善帶來更多的資源和動力,極大地釋放社會財富向善的力量,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同時推動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上一個新台階。

  善達網:但是,慈善法也規定,社會組織要由民政部門認定。這樣一來,會不會拒一些組織於慈善事業大門之外。

  繆力:我認為是不會的。因為《慈善法》界定的慈善組織的主要條件一是“以開展慈善活動為宗旨”﹔二是“不以營利為目的”,而對慈善公益的范圍界定又是非常寬泛的,既有對扶貧濟困、扶老助殘、救災救援的工作范疇,又有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領域,因此慈善組織的業務會是豐富多彩的。隻要是對社會建設有好處的社會組織,符合《慈善法》慈善組織條件的都會被政府認可的。從出台的《慈善法》來看,隻要你為社會做好事,能夠解決社會的痛點,讓一部分處於弱勢地位的百姓獲得社會關愛,這類社會組織都會被順利批准的。我專職公益8年,非專職也有幾十年,親眼看到我們國家慈善事業的發展日新月異,也証明了這一點。《慈善法》就是為這種結社和賦權提供了保障。

  善達網:在您看來,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變化?

  繆力:是的。而且我覺得隨著人們在公益領域的不斷投入與踐行,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會更強,對國家、社區和家庭更有擔當。不是有專家呼吁,希望公民社會能夠建設得更美好嗎?現在,《慈善法》的出台,將會指引公眾在依法行善的同時,更好的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這本身就是一種公民社會的建設。

  善達網:從現實來看,慈善組織是不是應該更多的做扶貧濟困等救急難的工作?

  繆力:現在社會兩極分化現象比較嚴重,一些地方社會矛盾激化。我插過隊,當過公社書記,又從事了這麼多年公益事業,知道現在中國的貧困面還不小,還有相當一部分群眾生活困難,即使解決了溫飽問題,又出現了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

  這種情況下,如果慈善領域有一批關心百姓疾苦,願意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公平的人與社會組織,不但能緩解甚至解決這些貧困群體的問題,對政府的管理而言,也是極有利的補充。隨著社會組織在解決社會問題和社會建設方面起的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好,我相信,政府也就會賦予社會組織更大的權利。

  善達網:實事上,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中國的社會組織有長足的發展。

  繆力:沒錯。1981時,我國隻有4家基金會,第一家基金會是中國少兒基金會,還是黨中央書記處批准建立的,中國人民銀行也參與了。到1991年公募基金會數量發展到158家,2001年是477家,2011年時,有1204家,2016年5月就增加到了1552家。現在基金會總數已達到了4934家,社會組織速度增長得非常快。

  更令我驚喜的是,原來廖廖無幾的非公募基金會,現在竟是“十分天下有其七”了,4934家基金中有3382家是非公募基金會,佔比69%。除了基金會,各社會團體及行業協會、學會、研究會等也是不可忽視的慈善力量。民辦非企業發展得也非常快。如此多的社會組織的成立和發展,能夠更好地讓《慈善法》實施落地。

   人才結構、環境輿論和法治政策的變化

   繆力:近年來,一大批有愛心、有善心,也不乏專業知識的年輕人摒棄了體制內工作,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慈善事業中來﹔同時,公益慈善專業人才的培養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樣一個人才結構的變化,也推動了慈善事業的發展,為《慈善法》的實施打下了人才基礎。

  善達網:慈善事業的人才結構在悄悄發生變化的同時,也有這樣一個現實:因為待遇低、缺乏發展空間,有些年輕人選擇了離開。

  繆力:這在一、兩年前的確是事實,但近兩年來,隨著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和慈善組織的不斷成長,年輕人的待遇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就拿我們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而言,這已經不再是問題了。因為隨著法人治理結構的建設,各種制度的完善,我們也以“公益的情懷、企業的管理”的方式形成了一種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和待遇留人的人才管理體系。也就是說,他們的收入結構體現了績效和貢獻。

  善達網:但如果完全按市場化的方式,可能也會引起一些質疑吧,做公益還拿那麼多錢?

  繆力:公益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於人才,而留住人才的關鍵在於讓公益人生活得有尊嚴,這應該成為全社會的的一個共識。現在社會氛圍越來越好,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是在努力推動改革,逐漸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隻有這樣,年輕人才能得其所得,安心工作。

  事實証明,改革的效果還是不錯的。有一次基金會招兩個人,報名的有上百人,且大都是研究生,本科生都少。

  善達網:不與市場接軌,就吸引不了人才,基金會就不會有大的發展,甚或會面臨被淘汰的危機。

  繆力:人才強,則公益強。當然,《慈善法》的落地還需要另一個基礎,環境輿論也已今非昔比。幾年前的“郭美美事件”把一家百年老店搞得一塌糊涂,這既暴露了公益事業發展中的一些問題,但同時也推動了社會組織的自我覺醒和公信力建設,促進了慈善事業的前行。

  這其中,涉及到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那就是公益傳播怎麼做?我的觀點是,媒體人和公益人的價值取向是一樣的,目標也是一致的,張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共同推動國家的慈善事業進步。因此,我認為媒體人要做“專家型記者”,要了解公益事業發展的內在規律,多為公益機構的建設性發展而做傳播,而不是為了抓眼球,做一些獵奇的、膚淺的報道,那樣對公益事業百害而無一利。希望我們共同從貫徹落實《慈善法》的高度來引導進程,宏揚亮點,促進繁榮。

  善達網:也就是說,媒體在進行公益報道時,要遵循理性、建設性的原則。

  繆力:除了人才基礎、輿論環境,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法治政策環境也大為改善了,政府多次出台相關文件支持慈善事業發展。而《慈善法》的出台,更是歷史性地把慈善事業推進到了一個前所未來有的高度。對“慈善組織”、“慈善募捐”、“慈善捐贈”等都做了明確的規定。為慈善組織提供了公平的制度平台,對慈善活動給予法律規制,對捐贈人的稅收優惠進一步擴大,增設“慈善信托”一章節,使“公益信托”得以落地,這也是最大的亮點。總之,為慈善組織的健康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打造公益鏈,實現相關方共贏

  善達網:《慈善法》推進公民參與社會治理和民主進程更多是一種社會意義上的詮釋。那麼,《慈善法》的出台對於經濟的推動作用,您認為有多大?

  繆力:我不是經濟學家,不敢妄言。但社會組織的蓬勃發展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我們看到,每一次大的災難發生時,許許多多的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都慷慨解囊、積極奉獻,在較短的時間裡幫助災區百姓重建家園,促進了經濟的逐漸恢復和繁榮。

  另外,因為公益可以把那些有愛心的、有社會擔當的企業更好的傳播開去,使他們企業獲更大的市場發展空間,公益事業與經濟發展是相輔相成的。我也一直在倡導,要用公益的情懷、市場的思維來做事。

  我曾提出一個概念,即打造公益鏈。在這個公益鏈上,捐贈方得到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樂﹔受贈方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志願者收獲了歷練獲得了幸福﹔宣傳者的創作成為了正能量的傳播﹔公益機構實現了組織責任......項目的所有相關方都受益,實現共贏。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在公益項目的選擇上堅持四個原則:一是政府所需,二是百姓所急,三是愛心人士所樂,四是公益機構所能。比如免費午餐項目,就是一個符合這些原則的公益產品。隻有如此,公益才可持續,不至於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在商業社會,有沒有一款好產品是決定企業成敗的關鍵,對公益事業而言同樣如此。而好產品的關鍵是要形成品牌,做好一個公益項目的最高境界,就是把它做成品牌,得到政府認可,變成政策,成為百姓的福利。

  善達網:據統計,我國社會組織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僅佔0.2%,而這一數據在美國是8%。《慈善法》給了社會組織大發展的契機,這種發展應該對目前下滑的經濟是一大利好。

  繆力:是這樣的。社會組織就是社會服務,它不僅包含了扶貧濟困、扶老、救孤、恤病、助殘、優撫、救災,而且涵蓋了促進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發展,還增加了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這是一個巨大的領域,也容納成千上萬的人就業,其創造的GDP必然是一個可觀的數字。從某種意義說,社會組織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慈善法》的出台將創造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

  善達網:近兩年,社會企業也成為公益事業發展的一個新現象。對此,您怎麼看?

  繆力:社會企業就是我們所說的民辦非企業,對此我一直是持支持態度的。因為社會企業本身,是可以創造財富的,是可以自我造血的。所以說,社會企業做好了,既解決了社會問題,也是對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推動。

  比如說,有的社會企業幫助大小涼山的農民種植水果,既解決了當地青年就業,也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水平。

   公益市場也是市場,也需要競爭

  善達網:《慈善法》出台后,或逐步放開公募權。這對於公募基金會是個挑戰,尤其是基金會的捐贈額,您會不會擔心減少?

  繆力: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可以說起步,發展空間巨大,足夠容納極其多的慈善組織發揮作用,畢竟,我國現在真正投入慈善事業的企業還是少數。

  另外,很多企業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方面也有大量的文章可做。可喜的是,一部分企業正在覺醒,懂得了公益和經濟發展的內在關系,懂得運用公益的力量實現企業社會責任,推動企業的發展。

  善達網:如果其他慈善組織有了公募資格,那現在公募基金會不就沒什麼優勢了?

  繆力:所以我們大家要有緊迫感,但同時,我也歡迎放開公募資格。公益市場也是市場,也需要競爭,隻有競爭才能激發活力。一家獨大壟斷資源,這樣的公益市場永遠也不會發育成熟。為此我們應對的法寶,就是兩個字:創新!不久前的中國慈善排行榜發布會上,我講了一句話: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也是基金會發展的力量源泉。有了這個法寶,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永遠比問題多,公益事業能夠不斷地進步。

  善達網:您能否詳細談談基金會究竟應該如何創新?現在很多慈善組織也都在談創新,但也只是泛泛而談,並無什麼具體的路徑,導致公益項目的同質化現象嚴重。

  繆力:創新的最終目的是把項目做好,成為政府的一項福利政策。圍繞公益的幾大元素都有創新的空間。首先,項目要創新,這是一個慈善組織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比如說我們的 “免費午餐”、“社區發展基金”等都是項目創新。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孤兒培訓,填補了國家在這個領域的空白,政府連續給了4000萬的資金,解決了3800多個孤兒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的問題。

  什麼是公益?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政府想做還沒下決心做的,你先做實驗,成功后再推廣,取得社會廣泛認可,政府就會接棒買單。

  二是模式創新。公益模式是在公益實踐中經過抽象和深化提煉出來的核心知識體系,是把一個公益項目真正落地的方法,這也是實現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打造公益鏈的關鍵。比如說,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的“授漁計劃”,通過基金會與企業、學校共同攜力,讓貧困中學生工學一體化,五年改變人生,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另外基金會與央視合作的“等著我”欄目,幫助了近6500多個求助者,尋人率超過60%,形成了持續的品牌影響力,而且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效果非常好。

  冰桶挑戰也是模式創新,它採用“募用分離”的方式,基金會重點做好項目的頂層設計,募集善款工作,項目由其他專業NGO組織執行。解決了基金會又做裁判員,又要做運動員的難題。

  模式創新還有一個很好的案例,就是我們建立了全國首個聯合勸募中心,為那些具備合法資質的草根組織提供募捐服務。我們主動下放公募權,零門檻吸引大批草根組織進來,賦與其權利。在此支持下,漸凍人、瓷娃娃救助、兒童醫療救助等一批批具有技能專長、素質優秀的民間NGO組織擺脫了資金困擾。情懷、專業和韌性是草根慈善組織的特點,一旦有了平台,它們的發展往往會出人意料。

  三是手段創新。包括募集資金的方式及對品牌的打造,比如說騰訊的99公益日 ,我們聯合慈善組織一起進行互聯網募捐,三天獲得了3300多萬元的善款。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與湖南廣播電視集團合作了芒果V基金、和浙江衛視合作的夢想助力基金、和安徽衛視合作的海豚愛基金,以及和新華網合作的新華善舉基金等等也都是通過手段創新,實現了1+1大於2的效果,是慈善組織與新聞媒體合作做公益的典范案例。

  手段創新尤其要重視的一個問題是透明度,透明是一個基金會的生命所在,不僅要結果透明,更要過程透明。隻有透明,才有公信力,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公益事業中來。

  最后是制度創新。制度創新的一個中心思想就是要去行政化,建立法人治理結構。這就是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建設,把基金會打造成為一個自收自支、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的主體,能夠很好地承擔民事責任。我們說制度越創新,管理就越科學,投入產出比就越高越合理。讓我們一起努力,真正實現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加快形成政社分開、責權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

(責編:史雅喬、蔣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