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公益”新探索 用消費讓互聯網+公益可持續化

連日降雨,使得湖北多地洪澇成災,“一點公益”轄下的武漢管理中心,迅速籌集到1000張行軍床、5000床被子,火速運往新洲、武穴等地。與此同時,“一點公益”其他地區的管理中心也心系湖北災情,趕赴現場實施援救形成聯動。
2016年2月,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立項“一點公益”項目,在“互聯網+”戰略大背景下,借助移動互聯網新技術,一點公益不斷探索互聯網+公益的新模式,在致力於讓傳統公益走向大眾化、開放化和高效化的同時,也探索著新商業模式下公益的可持續化之路。此次在湖北洪災中首次亮相,讓這個互聯網公益的新生面孔備受關注。那麼,一點公益的互聯網+公益到底是怎麼玩的?
“互聯網+”火了傳統公益模式被顛覆
“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中央在多次會議中強調,要全面貫徹和落實“互聯網+”的國家戰略。
“互聯網+”顛覆了許多傳統模式,公益慈善也不例外。2014年,我國國內善款總額已經超過1000億元,雖然遠落后於美國3000億美元的數字,但中國個人捐助中的移動端用戶高達84%—85%,已經凸顯出中國式互聯網公益的結構特征。近日,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秘書長翟紅新透露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網絡公益籌資額達到5.4億元,超過2014年之前5年總和的5倍之多。
到底何為互聯網公益?近年來,國內外都有很多探索先例。2014年,風靡美國的呼吁公眾關注ALS的“冰桶挑戰”傳至中國,在IT界大佬捧場、明星助推下,迅速吸引超過44億人次點擊,募集善款800多萬元,成為當年社交媒體上最火的公益活動之一。2015年5月,百度攜手基金會和企業開啟“公益一小時”活動,關愛“重症孤兒”,網友在網頁上點擊“愛心”按鈕一次,企業即捐贈一元錢。短短1小時,活動吸引超過490萬網友參與,籌集善款4978267元。
從本質上講,“互聯網+”戰略就是利用互聯網平台和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創造新的行業生態。在互聯網+為傳統公益提供的無限可能裡,公益資金籌集變得簡單便捷,公益組織的活動變得公開透明,傳統公益逐步走向大眾化、開放化和高效化。但值得關注的是,在傳統公益中即為難點的“持續化”,又能否乘著“互聯網+”翅膀碰出新的火花?
公益如何持續化以消費帶動公益模式創新
今年2月,作為在民政部登記注冊的5A級基金會,中國光華科技基金會正式立項“一點公益”,設立一點公益基金,主動思考消費帶動公益的創新模式,在對“一點科技商家聯盟”商業模式進行充分論証的基礎上,根據“自願”原則,接受聯盟每位用戶和商家消費額的1%,進入基金會賬戶用作捐贈用途。
據介紹,在設計之初,“一點公益”就不斷探索著商業模式與公益模式同步履行,以消費推動公益可持續發展的新模式。通過每個人都必須的日常消費形式,做到公益的“全民化”﹔通過網上購物和捐贈保留的電子單據,讓公益有跡可循,做到公益的“痕跡化”﹔通過每次的點滴消費,讓公益從小積累,做到了公益的“碎片化”﹔最后再通過會員消費習慣,讓公益踐行永續,做到公益的“持續化”。
與此同時,自今年4月以來,“一點科技商家聯盟”的網絡已分布全國37個省市,全國性的商家聯盟已逐漸羽翼豐滿。至此,“一點公益”項目的足跡也遍布全國各大主流城市。
背后邏輯揭秘:消費成為經濟發展主要動力
新型互聯網公益模式的探索,離不開其背后的完整邏輯。據“一點公益”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不斷轉變,消費的貢獻率逐步提高,成為拉動GDP增長的主要貢獻力量。“互聯網+”戰略的提出,也表明國家對互聯網及對以互聯網為引擎的新經濟發展方式的高度重視。與此同時,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實體經濟不實,虛擬經濟太虛”難題,也越發令人關注。
基於分享經濟理念打造的一點公益,從設立之初就著力於打造一個讓消費者和商家充分結合,並可持續為公益做貢獻的商業模式,在這套運作邏輯裡,消費者消費有優惠,線下商家提升營業額,雙方在輕鬆消費的同時,一並進行了點滴捐贈,真正實現了“愛心從一點匯聚,公益從你我做起”的互聯網公益理念。
互聯網行業資深人士表示,“‘互聯網+’未知遠大於已知,未來空間無限。每一點探索積水成淵,勢必深刻影響重塑傳統產業行業格局。”一點公益正在進行的對我國互聯網公益事業的未知探索又能否出真知?值得各界繼續予以關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