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羅鬆:為貧瘠的賈角村注入“活水”

吳頔 單珊 李佳奇
2016年08月15日08:26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羅書記,村裡水池的水管壞了,啥子時候給看一下?”在重慶市武隆縣石橋鄉賈角村,“駐村第一書記”羅鬆一進山,一名婦女就向他反映問題。

  這個水池是幾戶村民的飲用水水池,如果不來水,飲用水隻能維持一周。羅鬆拿起電話,立即著手解決。

  羅鬆出生在四川省的農村,今年30歲出頭,干練的寸頭,走到哪兒都拿著一個藍色的筆記本。2015年9月,他作為水利部黨組離退休干部局干部,來到賈角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展扶貧工作,為這個貧困村注入了清源活水。

  吃水成為頭等大事

  賈角村位於重慶市武隆縣石橋鄉東南部的賈角山上,全村主要以務工為主,種植養殖為輔。全村有建卡貧困戶83戶272人,佔全村總人口的18.4%。這樣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村民窮困的原因是什麼?為了找到答案,羅鬆進行了實地調查。

  山路崎嶇、陰雨不斷、住戶相隔較遠,半年時間裡,羅鬆幾乎跑遍了村裡的每一戶。他還與縣、鄉有關部門就精准扶貧問題進行溝通,駐村工作日志記了厚厚一大本。羅鬆分析說:“賈角村千百年來,缺水與窮苦絲縷相連。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導致蓄水困難,工程性缺水嚴重。飲水安全成為制約這裡發展的重要因素。”

  農村飲水安全是水利部領導到武隆調研時最為關注的問題,也是加快推進定點扶貧縣脫貧攻堅的關鍵所在。武隆縣山高坡陡、住戶分散,建設水廠集中處理后分散供水,是解決飲水問題因地制宜的措施,2015年賈角村完成了自來水的“戶戶通”工程。

  2015年11月的一天,羅鬆走了5個小時、13公裡山路,到相鄰的香龍村尋找水源。水源找到了,水廠就可以開建,原水能進行處理加工,進而升級飲水安全。

  “1座水廠、兩口山平塘、3個蓄水池”,這是今年賈角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建設的任務清單,也是羅鬆心裡的頭等大事。

  “量身定制”脫貧項目

  讓農民有穩定收入,發展產業是關鍵。羅鬆與村委會成員為貧困戶“量身定制”產業帶動、搬遷安置等7種脫貧項目,並計劃實施發展家庭種養業,探索規模化、生態化大農業,打造賈角村避暑納涼產業帶發展思路。

  張奉國家4口人,3個人身患殘疾,養著30來隻雞。羅鬆不止一次到張奉國家裡走訪慰問,臨走時,他將自己的電話寫在門上,方便聯系。“村民利用好國家的政策,通過努力,是可以將頭頂上的‘貧困帽子’摘掉的。”羅鬆說。

  此次挂職,除了“第一書記”外,羅鬆還有另一個職務,即武隆縣水務局副局長。在賈角村的茅台農業社,他依托坡改梯綜合治理試點工程,鼓勵農民種植烤煙等作物。村裡還給貧困戶發放了葡萄苗、辣椒苗等作物。下一步,他還在思考如何推廣當地一種叫做腳板苕的山藥類作物。

  “小羅書記辦事,我們心裡踏實。”茅台片的管理員張大奎豎起了大拇指。

  “三老”聯席會成法寶

  “第一書記”肩負著農村黨建的使命。到村裡后,羅鬆新建黨員活動室,夯實基層基礎,發揮好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

  2015年臨近春節,從賈角村村委會傳來的不是鞭炮聲,而是高分貝的吵鬧聲,因為戶口的事,有兩兄弟互不相讓,難解難分。

  羅鬆想到了村裡的“三老”法寶——老黨員、老干部、德高望重的老人,是當地解決糾紛的“王牌”,遇到矛盾,這些老人一出馬,鄉親們沒有不給幾分面子的。

  “姜還是老的辣”。幾個老人你一言我一語,說得這兄弟倆面面相覷,心裡愧疚,相互讓步,問題迎刃而解。

  老黨員們的示范帶動了村裡其他黨員發揮作用。

  羅鬆記不清有多少次在村裡的土路上走過,有一次還險些滑落山崖……除了把水利基礎設施建好,修好腳下這條14公裡的路,是他的又一個心願。“賈角村距市區較遠,鄉村公路通暢率不高,農產品無法運出去交易。路修好了,村裡與外界的交流就更加通暢了。”羅鬆滿懷憧憬。

  在他心裡有著柔軟的一角。來村裡任職時,他的孩子還不滿9個月,現在孩子已經會叫爺爺、奶奶和媽媽了,唯獨不會叫爸爸。說到這些,羅鬆的眼角有些濕潤。

(責編:史雅喬、蔣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