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為留守兒童創造“節奏生活”

2016年09月29日09:36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一張張稚嫩的小臉一絲不苟地對著前面的樂譜,手持葫蘆絲,口含吹嘴,雙腮微鼓……這不是在某個社會興趣班上的場景,而是豐縣王溝鎮中心小學“國家電網·希望來吧”裡的精彩一幕。孩子們正在雷文濤老師的指揮下彈奏著《竹林深處》。

  王溝鎮地處蘇、魯、皖三省交界,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全鎮10萬人口,有4萬多進入城市務工,留守兒童群體龐大,僅鎮中心小學的600多名學生中就有130多名是留守兒童。

  學習葫蘆絲的孩子都是附近村子的留守兒童,在“國家電網·希望來吧”學習葫蘆絲兩年了。當留守兒童被貼上“內向、缺少監管”的標簽時,這裡的孩子臉上呈現的卻是自信與大方。2012年,“國家電網·希望來吧”在王溝鎮中心小學落地,在該校老師與志願者的悉心呵護下,“希望來吧”不斷完善,成為護航當地留守兒童成長的基地。

  不僅僅是音樂節奏,富有當地特色的麥稈畫創作也是“希望來吧”的活動之一。學校少先大隊的輔導員周群老師帶著孩子們學習制作。這些有著金屬光澤、有序紋路的作品精致有加,特殊的染色技藝,能讓色彩長久地保持不變。周老師介紹,麥稈畫是王溝鎮特色,工藝非常繁復,難度很大,這些作品是孩子們多年努力的成果。

  許多大學生村官也來到這裡成為結對志願者。工作之余,他們為孩子們講課,一來二去的,都有了感情,需要他們時,一個電話就過來了。

  帶母拉車的“道德模范”謝淑華,好人趙本增,都是王溝鎮人。這地方本就有助人的傳統。

  雷老師曾在希望小學任教10年。他說,喜歡孩子,剛參加工作時,看到貧困家庭的孩子交學費成了問題,就去幫助他們。就這樣,他一直堅持到了現在。他說,如今“留守兒童”越來越受到關注,與剛參加工作時不同,現在學校的每一位留守兒童都在“希望來吧”有存檔,也都納入了政府的補助系統。對於特殊家庭的孩子,還會有結對的“愛心媽媽”,節假日把其接到家裡,平時還會給其買衣服、文具。

  愛心群體為王溝鎮中心小學“國家電網·希望來吧”的留守兒童們創造著“節奏生活”。

  (蘇州大學 張慧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呂雪)

(責編:初梓瑞、蔣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