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我不要十四歲就當媽媽 ——春蕾女童合唱動人樂章

戴元初 邵鋮
2016年10月19日13:06 | 來源:中青在線
小字號

  (北京時間記者 戴元初 邵鋮 渠佔洪孔令楠)10月17日清晨,寧夏南部中寧縣寬口井村,柯楠和妹妹柯原坐在炕沿上,目不轉睛地盯著一台老舊的十四吋電視機,雖然信號不太好,但不影響她們一遍遍回看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升空的場面。她們比電視機前的許多觀眾對飛船升空有更多的牽挂,因為,飛船上搭載著她們合唱團全體同學寫給楊利偉伯伯的一封太空信,她們在信中表達了一個小小的夢想:希望有一天,每一個地球人都能夠通過太空郵局聽到寧夏寬口井學校春蕾女童合唱團的歌聲。

(圖 春蕾女童合唱團通過太空郵局寫給楊利偉叔叔的信)

  如果不是從海原山區搬出來,15歲的柯楠也許和她姐姐一樣,穿著布滿奶漬的衣服,正在婆家的炕頭上拉扯年幼的孩子,心裡還惦記著今年雨水過少會不會影響胡麻和土豆的收成……然而,今天,坐在電視機前的她和合唱團的同學們一樣,目光緊盯著神舟十一號宇宙飛船升空的畫面,心裡牽挂著跟隨飛船一起向太空深處進發的夢想:有一天,合唱團的歌聲能從外太空傳向地球,讓地球人都能聽到她們發自內心的歌唱。

(圖 春蕾女童合唱團成員 柯原)

  柯楠所在的寬口井學校春蕾女童合唱團,由和柯楠年紀相仿的40位回族女童組成,她們來自海原縣的貧困山區。曾經,她們每天上學要行走2個小時的山路,因為貧窮和交通不便,常常小學沒畢業就輟學回家,12、3歲的年紀就開始務農、嫁人、生子的生命循環……然而,4年前,因為國家生態移民計劃,她們和父母們一起從山上搬出來,來到了寬口井,從此,命運的大門敞開了,呈現在她們眼前的是一片開闊的風景!

(圖春蕾女童合唱團成員在他們的家鄉海原縣山區的土地上)

  “苦瘠甲天下”與十四歲當媽媽的宿命

  8月14日,當我們跟隨回老家採摘胡麻的柯楠一家人翻過一道道起伏的山梁來到海原的時候,雖然事先設想了無數種貧困和艱難,還是被眼前的情形震撼了:層層疊疊的荒山,點綴著稀疏的雜草,強烈的陽光下,幾間黃土壘起的房子,突兀地匍匐在山窪間的一小片平地上。院子裡栽種的幾棵油菜干枯得像山上的野草,柯楠的爺爺奶奶,這兩位黑瘦干枯的老人坐在門口土墩上說著話,兩隻被塵土染成暗灰色的山羊慵懶地躺在院落一角的羊圈裡。“廁所?沒有。你跟我來吧。”這是海原山區最輕微的尷尬。如果你待得時間長一些,那麼,用水才是最煎熬人的事。“主要靠冬天雨雪天積存在水窖裡的水生活,非常金貴。”柯楠的爸爸柯世有告訴我們,實在缺水的時候,就想辦法到鎮上去買點自來水挑回來。“要翻過好幾座山呢,”他補充說。

(圖 孕育春蕾女童合唱團的寧夏海原縣土地)

  曾經在海原縣任教多年的徐天成老師告訴我們,海原縣深居內陸,年平均降水量隻有300多毫米,年平均蒸發量卻接近2000毫米,素有“十年九旱”之稱,是寧夏最干旱的縣之一,數百年來一直有“苦瘠甲於天下”之稱。“聯合國都說這是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柯楠的爺爺插話說。當地一份介紹材料上這麼寫著:“地處海原縣中部梁峁殘塬地帶,其間丘陵起伏,溝壑縱橫交錯,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主要生長的農作物就是胡麻和土豆,它們對天氣條件要求不高”,柯楠的爸爸柯世有說,“就這樣,也是靠天吃飯,這些年干旱更嚴重了,播下去的種子都收不回來也是常有的事”。說這話的時候,柯世有面帶苦笑。

(圖 柯原一家在海原老家種植胡麻)

  這裡就是4年前柯楠姐妹們生活的地方。雖然生活艱苦,柯楠和妹妹柯原打小就喜歡唱歌,上學的路上,放羊的山坡,都是她們移動的舞台。“唱歌的時候特別高興”,柯楠說,“不管多煩惱的事,一唱歌就都忘了”。然而,在山中生活,唱歌所忘卻的煩惱如影隨形,一轉身就又回來了。

  “柯楠這孩子懂事早,心思重。”媽媽馬保花對我們說。“才不是呢”,柯楠抗議道,“在海原山區生活的時候,有幾件事能讓人開心呢?”這幾年,山裡的牧草越來越少,羊群的飼料成了問題。這件事從姐姐出嫁后就落在了柯楠肩上﹔冬天積攢在水窖裡的水,時常不夠過夏天,需要和爺爺一起,搭乘拖拉機顛簸著行走十幾裡山路到鎮裡去買水﹔想要買自己喜歡的書並不能保証每次媽媽都能開恩﹔胡麻採摘的季節學校是不是放假也時常讓柯楠內心糾結。當然,最讓柯楠擔憂的是隨時都有可能輟學的危險。

(圖 春蕾女童曾經的校舍現已荒無人煙)

(圖 春蕾女童曾經就讀的學校如今隻剩斷壁殘垣)

  2011年下半年,柯楠三年級,唱歌帶來的快樂越來越少了。“上學的路上,兩個小時的山路感覺越來越長,”柯楠回憶說。一起上學的同齡人越來越少,斷斷續續地傳來她們嫁人生娃的消息。媽媽也跟柯楠說,已經有人給她提親了。想著要像姐姐和許多好朋友一樣,14、5歲就嫁人,柯楠似乎面對著命運之神的輕聲宣判,心有不甘卻孤立無助:“我不願意那麼早就結婚,為別人生孩子,做家務”。 “山裡人都是這麼過來的”,媽媽馬保花在一旁說。她15歲嫁到柯家,今年37歲,已經是7個孩子的母親了。“我大姐去年生了外甥,我媽就是外婆了”,柯原告訴我們。

(圖 春蕾女童合唱團成員柯原在家生火做飯)

(圖 春蕾女童合唱團成員柯原在家生火做飯)

  和柯楠境遇差不多的還有羅花,“就是喜歡唱歌”,羅花說。但是,因為父親的去世,本來貧困的日子更加難過,還有兩個哥哥要上學,母親感覺撐不住了,想讓羅花輟學幫助家裡一起度過難關。“山裡人重男輕女,男孩子隻要能讀,家裡都會讓他讀下去。女孩子稍稍大一些就不想讓她讀了。女孩子讀書沒用的觀念在一些人腦袋裡根深蒂固”。曾經在山區代課點教過書的楊小蘭說這話的時候情緒有些激動。喜歡唱歌、也喜歡上學的羅花做什麼事都沒了心情。“曾經無數次地面向大山,想像男生們一樣大喊一聲,我要讀書。可是每次都咽回去了”,羅花回憶說,“光禿起伏的山,你對著它喊一聲,連回聲都沒有。”

(圖 春蕾女童合唱團成員花在家干農活)

(圖 春蕾女童合唱團成員花在家干農活)

  柯楠和羅花的遭遇,對海原山裡人來說,就像秋天在山野看到胡麻籽一樣習以為常。“那時的生活沒有尊嚴,也沒有希望,隻能算是苟且地活著”,楊小蘭感慨地說。

  大搬遷打開命運的另一扇門

  2012年過完年,新學期一開學,就聽老師說,下學期要到山下的新學校讀書了。“那天晚上放學回來,兩個孩子就一直問我,我們是不是要搬家,是不是要有新的學校。”爸爸柯世有現在還記得當時的情形,“我說是真的,我去山下看過,每家每戶的新房子都在蓋著呢,新學校也在蓋著。8月份就搬家”。

(圖 在國家扶貧資金幫助下柯原一家搬進了新家)

  搬家那天,細心的柯楠發現媽媽馬保花流淚了。“我以為媽媽舍不得老家,想去安慰她。媽媽跟我說,傻孩子,從這個山溝裡搬出去,是媽媽做了幾十年的夢。怎麼會舍不得?!我是恨自己早生了這麼多年。”聽到媽媽這麼說,柯楠鼻子有點發酸。“那些天走在長長的山路上,心中空空的,感覺自己的生活就像一本被水泡過的作業本,遠看好像有東西,近看什麼都沒有。想想一輩子就要這樣度過,就難受”。媽媽就是這樣過了大半輩子!

  “我們姐妹幾個趕上了好時候,你也該高興,不是嗎?”柯楠這麼一問,馬保花破涕為笑了。

  終於等到10月8日,柯楠姐妹倆一清早就來到學校,校門口已有不少人,等了好一會學校才開門。進了校園,看到整齊的教學樓、敞亮的教室、開闊的操場、翠綠的草坪,柯楠說,“在校園裡走著,感覺陽光照進了心裡”。“這是中國石油公司捐款1600多萬元建造起來的一所現代化學校,基本硬件可以和大多數城市學校媲美”,萬佔文校長自豪地介紹。

(圖 寬口井希望學校校舍校舍)

  然而,沒過多久,陸續有班主任報告,一些孩子不聲不響就不再來學校了。“通過家訪了解到,從山裡來的孩子,因為原來的基礎差,又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一下子承受不了嚴格的學校紀律和較為繁重的學習壓力,僅僅靠知識改變命運的大道理難以讓他們形成持久的動力”。萬佔文校長介紹說。於是,學校組織了各種興趣小組,足球的、美術的、書法的、合唱的……合唱團正是在這些興趣小組基礎上產生的。“因為海原是花兒的故鄉,在激發孩子們歌唱興趣的同時,傳承花兒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舉多得的事”,萬校長說。

(圖 寬口井希望學校校舍)

  進入合唱隊的柯楠突然發現,唱歌竟然這麼有意思,它不僅僅是高興時的心情釋放,還是人生的另一種可能。“我們以前只是隨便唱,見到劉教授之后才知道,人的聲音原來可以這麼美。而且,憑著美好的歌聲也可以上大學”。

  柯楠說的劉教授是北方民族大學的聲樂教授劉陽生。“第一次見到她們,常年暴露在強紫外線下,粗糙而暗紅的臉上,一雙明亮而充滿渴望的眼睛,讓人心生痛惜”,正是這讓人震撼的純真眼神,讓劉教授難以拒絕校長萬佔文的邀請,從此開始了每周一次銀川至寬口井的教學歷程。

(圖 春蕾女童合唱團指導老師 劉洋生教授)

  “我從小就喜歡唱歌,也不知道為什麼”,挑選合唱隊員的時候,“柯楠的這句話和眼神中灼熱的期待讓我印象深刻”。來自銀川的張濱老師說,她們雖然從閉塞的山區走出來,但是有著對唱歌的天然喜愛,她們的心靈非常敏感,能夠感知到音樂最本真的魅力。“唱歌時,我覺得生活是有色彩的。”張濱老師說,孩子們聊天時說的一句話,讓她打消了准備退卻的計劃。

(圖 春蕾女童合唱團指揮 張濱老師)

  加入合唱團之后,柯楠似乎更明白了,山裡的生活最讓人失望的地方,不是上學要走很遠的路,生活條件是那樣的貧困,而是無論你多麼喜歡唱歌,隻要你嫁人生孩子了,就再也不能大聲歌唱了。曾經在海原擔任代課教師的楊小蘭有個比喻,“在海原,這些女孩子就像山中缺水的野草,隻有一種枯黃的顏色。來到寬口井之后,在合唱團裡,她們就像中寧的枸杞,鮮亮而熱烈。” 萬佔文校長說,“是音樂給她們的生命注入了生機”。

(圖女孩子們興致昂揚得聆聽來自大城市的老師帶來音樂課)

  “在我眼裡,張濱老師就是天使,又美麗,又能帶著我們唱歌”。同是合唱隊員的妹妹柯原率真地說,“我就是不要這麼早嫁人,替別人生孩子,干農活!我要上清華大學,學我喜歡的音樂”。

(圖 孩子們飽含著對新世界的渴求放聲歌唱)

(圖 孩子們飽含著對新世界的渴求放聲歌唱)

  “音樂是思想著的聲音”,寬口井學校音樂教室的黑板上寫著這樣一句話,似乎在告訴我們,教育者對於合唱團的期待。劉陽生教授相信合唱能夠重塑這些女孩們的精神氣質,“合唱不僅僅提高了女孩們的歌唱技巧,更培養了她們的自信、協作和為了目標而韌性堅持的執著。這些改變,即便她們未來不從事音樂相關的事業,也一樣受益無窮。”

  柯楠們看不見的“圓夢之手”

  “你們說的這些女孩子的命運在寧夏中南部山區很有代表性”,在銀川市解放西街西橋北巷一座略顯破舊的辦公樓裡,自治區扶貧辦副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張吉忠問明我們的來意,開門見山地說,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問題是國家扶貧戰略中的重點,更是自治區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就十二五而言,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是2012年5月11日,在銀川召開的自治區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領導小組會議”。張吉忠介紹說,這個生態移民領導小組由時任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委書記張毅擔任組長、自治區主席王正偉任第一副組長,可見這個問題在自治區整體工作中的位置。這次會議,正副組長都參加並且做了非常懇切的講話。會議為保証包括寬口井移民村在內的移民群體“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想方法,立機制。隨后,寧夏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工作進一步加快了推進速度。

(圖 作為扶貧計劃之一的寬口井希望學校校舍)

  讓柯楠姐妹走出海原山區的寬口井移民項目正是這一生態移民計劃的一部分。張吉忠提供的數據顯示,和柯楠姐妹們一起進入新學校的共有一千多名學生,以前分散居住在海原縣曹窪、九彩、樹台三個鄉。因為這項移民搬遷項目,1665戶家庭近8000人擺脫了“不適宜居住”的惡劣環境。“十二五”期間,生態移民計劃搬遷了35萬人,如果從20世紀80年代算起,中央和自治區共投入移民資金175億元,累計搬遷移民114萬人,這一數字僅次於三峽百萬大移民的規模。“有一大批像柯楠一樣的貧困女童因為國家扶貧大戰略而改變了生活和學習的環境,因為傳統上貧困地區的家庭對女童教育更不重視,所以說,國家扶貧戰略對她們的命運改變更大”,寧夏回族自治區婦聯兒童部史亦軍部長對記者說。

(圖 寧夏回族自治區“春蕾計劃”走進各個貧困山區)

  其實,寧夏的生態移民也是國家易地扶貧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發改委的資料顯示,2001年開始組織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至2015年累計安排中央補助投資363億元,搬遷貧困人口680多萬人,大幅改善了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有力推動了貧困地區人口脫貧、產業集聚和城鎮化進程。

  中寧縣教育體育局副局長尹建成介紹,2011年4月開工的寬口井移民項目,被當作中寧縣的重點工程,隻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各項工程設施就全部建成。“早一天建成,山區群眾就早一天擺脫窮困的生活”,尹建成說。2012年9月,居住在海原縣極端惡劣環境下的幾個村實現整體搬遷。政府給每個家庭統一安排了住房,水電設施齊全,通信條件也到位,還有配套的衛生所等公共服務。同時,在政府的安排下,每戶都有一畝地,一塊蔬菜大棚,通過土地流轉,每年都能獲得1000多元的土地和大棚租金,而且,在大型生態枸杞種植園裡,搬遷過來的移民們都可以在枸杞採摘季節獲得勞務報酬,改善家庭經濟條件。

(圖 作為扶貧計劃之一的寬口井民宿區)

  對於柯楠和她的同學們來說,一所漂亮的學校讓他們心裡敞亮。“放學的路上又可以開心地唱歌了!”柯楠興奮地說。萬校長說,社會各界的支持是移民穩定脫貧的關鍵,“我一直記得中石油的代表在學校建成儀式上的話,為山區的孩子構筑夢想是企業重要的社會責任。”

(圖 寬口井希望學校的校舍窗明幾淨)

  “讓子女能夠上個好學校是村民們願意從山區搬出來的重要原因”,寬口井村支部書記楊建忠說。在南川的時候,孩子在學校裡都沒有足夠的紙和筆,老師教完生字,就讓孩子們到教室外面的空地上,用樹枝練習。“教完一道數學題,也是這樣在地上練習演算,老師就在地上批改”。楊小蘭說起在南川小學代課的經歷仍然感慨不已。“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 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辦張吉忠副主任如是說。

(圖 春蕾女童的成員們在學校校舍畫生字)

  在媽媽的夢中歌唱

  7月26日,北京人民大會堂,站在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合唱節開幕式的舞台上,柯楠和合唱團的同學們一起,以一首《家鄉的枸杞熟了》贏得了滿場掌聲。“舞台大,讓人緊張”,柯楠對帶隊老師悄悄地說。“媽媽曾經跟我說,北京在她看來,就像夢一樣遙遠。今天,我就是在媽媽的夢中唱歌了。” 兼任帶隊老師的李雪雪一聽這話眼淚就流出來。“孩子們不知道搬出山區意味著什麼,但我知道”,來自寧夏中部同心縣,現在北京化工大學上二年級的李雪雪說,“我看大屏幕上的視頻,就禁不住流淚,那就是我小時候的生活。我以前的同學中,15、6歲結婚的很常見。現在回老家,碰到以前的同學,一不小心拉著三四個孩子來叫阿姨”。觀眾席中,眼含淚水的還有中國合唱協會理事長李培智,“中國國際合唱節和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共同資助寧夏中寧縣寬口井學校春蕾女童合唱團是一個善舉”,他說,這樣的善舉對改變落后地區兒童命運起到了積極作用。

(圖 春蕾女童合唱團在人民大會堂唱響屬於他們的樂章)

  在北京,孩子們有機會見到了她們的師姐張文娟,當年第一批回族女子合唱團的成員。與孩子們見面的時候,張文娟一襲白裙飄然而至,雖然已經懷有8個月的身孕,但是她依然保持著白領的優雅,看不出來一點自貧瘠山區的印跡。說到合唱團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張文娟告訴這些妹妹們,自信和堅持是最重要的。無論是后來到北京讀書,還是在北京工作打拼,合唱培訓時獲得的自信讓她在每一個階段都能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而堅持最終讓她在眾多同行中走得更遠。

(圖 春蕾女童合唱團在人民大會堂唱響屬於他們的樂章)

  受合唱團經歷感染的,不僅僅是這群女孩子,整個寬口井村都受到了鼓舞。柯楠永遠不會忘記合唱團從北京回來的那一天,在學校門口,村書記楊建忠、本地的阿訇,還有學生的家長及附近的村民,足足有一百多號人,拉著“歡迎合唱團載譽歸來”的橫幅,手捧數面錦旗,燃放起鞭炮,迎接這些從北京國際合唱節回來的女孩們。村支書楊建忠回憶說,“合唱團去北京演出,對全村都是一個鼓舞,我對大家說,這些女孩子能去人民大會堂演出,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現在和在山區時不一樣了,隻要我們能吃苦,肯出力,就一定能夠過上好日子。”

(圖 南川小學代課老師接受北京時間記者採訪)

  “這是一種精神扶貧——讓知識改變命運,用藝術打開這些孩子們人生選擇的另一扇窗口”。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辦副主任張吉忠看來,“文化扶貧”、“精神扶貧”在國家脫貧攻堅大戰略中所發揮的作用正在不斷提升。“這是在精神層面上讓貧困地區的群眾消除產生貧困的基因”。

(圖 海原縣山區村民馬花接受北京時間記者採訪)

  脫貧樣本“春蕾女童合唱團”

  7月30日晚,柯楠和合唱團的幾位學生代表跟老師們一起來到了“北京時間”演播室。刺眼的燈光下,美麗的主持人阿姨像是夢中的明星。然而,最讓柯楠和同學們震動的是,她們第一次這麼真切地了解到,從深山到北京這段看似水到渠成的旅程,不僅僅是靠自己的努力,還因為有那麼多人不計回報的付出,有國家脫貧攻堅大戰略的強力推進。

(圖 北京時間記者走進大山 聆聽來自大山的歌聲)

  “寬口井學校的校園裡,點綴著許多關於井的詩詞和故事。寬口井移民村和移民學校是政府和無數社會力量共同促成的扶貧工程,我要時刻提醒孩子們,吃水不忘挖井人就是寬口井學校的文化”,萬佔文校長平緩的語調中透著一種堅定。“這些事孩子們都應該知道,並且心懷感恩”,萬校長說,為了讓她們從海原山區這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搬出,國家扶貧大戰略中的生態移民計劃進行了怎樣周密的安排﹔為了讓搬遷到中寧縣的移民能夠持久脫貧,福建特步集團在中寧縣投資建設了萬畝生態枸杞種植園,讓每戶人家都能從最簡單的枸杞採摘中獲得收益﹔為了讓合唱團的孩子們從懵懂的歌唱愛好者走向具有專業水准的合唱舞台,嚴厲的劉教授和漂亮的張老師每周開車從銀川奔波到200公裡外的寬口井,曾經遇到過多少次極端惡劣的天氣和路況﹔為了讓她們走上北京國際合唱節的舞台,組織春蕾扶貧計劃的全國婦聯、推出“慈善公益專場演出”的中國國際合唱節組委會做了怎樣精細的工作……

(圖 寬口井希望學校校舍)

  從北京回來,柯楠還像往常一樣,每天幫媽媽生火做飯、割草喂羊,可是她的心氣已全然不同。雖然那幾天北京的悶熱讓大家很不適應,但是國際都市的宏闊氣象,世界藝術的豐富多彩,撐開了她的胸襟。而想到那麼多人為了自己命運的改變在做努力,仿佛肩上有了更沉重的責任,“要像張文娟姐姐那樣體面地生活,要有能力像張濱老師那樣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柯楠暗自許下心願。

(圖 來自山裡的女孩子們沖記者鏡頭微笑)

  同樣許下心願的,還有合唱團的王巧琴。北京之行,清華校園給她的震撼最大。“我要到北京讀書,我要到更大的舞台上歌唱”。說這話時,她面帶羞澀。

(圖 在人民大會堂后台化妝的春蕾女童成員)

  寬口井學校春蕾女童合唱團的孩子們從深山走向人民大會堂的歷程,正是中國扶貧戰略實施效果的生動寫照。從解決溫飽的生活補助到解決長久生計的產業扶貧,再到“扶貧先扶智”的教育扶貧與“扶貧先扶志”的文化扶貧,全國范圍的脫貧攻堅戰正是“萬馬戰猶酣”的狀態。僅2012年到2015年,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就減少6000多萬。而從改革開放算起,這一數字達到震撼世界的7億多人,成功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扶貧開發之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5年發布的《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報告》指出:“中國的減貧為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作出了貢獻,為其他國家提供了學習經驗。”

  尾聲,飛向太空的夢想

  “一切過往,皆為序曲”,寬口井學校春蕾女童合唱團的經歷,對於這些孩子們來說,只是美麗人生明亮的前奏,前面有更燦爛的夢想激勵著她們努力向前。

  9月1日,新學期開始了。

  合唱團的孩子們從新聞裡得到一個消息,神舟十一號飛船即將發射,國家郵政局太空郵局正在征集“太空信”,她們興奮地要給太空郵局的名譽局長楊利偉伯伯寫封信,請楊利偉伯伯將她們的夢想帶上太空:

  我們夢想有一天,讓每一個地球人都能通過太空郵局聽到我們的歌聲!

  我們夢想有一天,在浩瀚的星空中,走著一位會唱歌的女孩兒!

  我們夢想有一天,能夠乘坐到達火星的飛船,到那裡去游玩兒!

  相信此刻,柯楠的故事正以不同的版本在祖國各地不斷上演。因為國家脫貧戰略的實施,未來5年還會有1000萬貧困地區的群眾受惠於國家生態移民工程,還會有千千萬萬孩子的命運因此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扶貧不是物質意義上的吃飽穿暖,更應該是精神意義上的啟蒙與夢想的激發。從貧瘠的深山到人民大會堂的合唱舞台,只是柯楠與同伴們實現人生夢想的一小步。相信她們的未來,會因為夢想而多姿多彩,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會因為千萬個柯楠的夢想而更加生動。

(責編:初梓瑞、史雅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