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小而美” 不再是夢想

10月17日,湖北省襄陽市谷城縣廟灘鎮郭裕村小學,孩子們在校園玩耍。這所有兩幢教學樓的校園內卻顯得頗為冷清,因為整個學校隻有2個老師和3個學生。
“隻有一個學生的學校?我們有219所﹔隻有一個教師的學校?我們有1190所﹔包括教學點的百人以下的小學?我們有8300所,比去年增加了近400所。”甘肅省教育廳王嘉毅廳長的這幾個數字,讓人又吃驚又欣喜——吃驚的是還有這麼多“一生”或者“一師”的學校,欣喜的是農村教學點的快速增加。
近日,在甘肅省平涼市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年會”上,不斷傳遞出這樣的信息:百人以下的農村小規模學校在不斷增加,農村教學點正在被恢復和保留,越來越多的地方正在想方設法辦好農村孩子家門口的學校……
“一年前,我們在廣元市召開了第一屆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年會,原因是因為廣元有一批小規模學校的校長自己組織起來,抱團取暖。其實‘抱團取暖’有一種悲涼的意味。但是今年我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認為看到了希望——農村小規模學校已經成為教育部門的重要議題,而且“許多成功的案例告訴我們,小而美、小而優的理想完全有可能實現”。
村小各美其美
“在崇信縣一個偏遠村小二年級的教室裡,一個男孩正在認真擺弄地球儀。我問他能看懂嗎?因為這是初中地理才要學的。男孩回答說:‘昨天晚上在家裡看電視,馬航MH370失蹤了,我在地球儀上找它失蹤在什麼地方。’”甘肅省平涼市教育局局長牛啟壽對此印象深刻,並認為自己深受啟發。
甘肅省平涼市位於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交通不便。原來學校布局合理,2000年以后,學齡人口逐年下降。目前,全市有小學915所,百人以下的小學就有618所,佔整個小學60%,而學生僅佔20%。平均每個學校50人,平均每個班10人。用牛啟壽的話就是“全市進入了小班小校時代”。
學校規模小了,班裡孩子少了,原來坐40多人的教室,現在隻有十幾個孩子。如何教學成了農村教育的第一大難題。
除了在一些學校開展復式教學,崇信縣借鑒國外的小班化教學經驗,把教室一分為二,把學生的活動設施、娛樂設施,甚至生活設施全部引入教室。
“學生在班裡就像在家裡,我們提出教具玩具化,寧肯讓學生玩壞,也不要把它高貴化,鎖到實驗室裡放壞。”牛啟壽介紹道。
2013年,平涼市涇川縣針對農村小規模學校音樂、體育、美術、計算機老師短缺的狀況,在學區的小規模學校開展走教。比如,一位音樂老師集中在一所學校上幾周課,把這一學期的音樂課程全部上完,然后再到另外一所學校上課。這樣一來,學生不動老師動,所有的課程開齊了。
各種發展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做法收到了成效。從2014年的新學期開始,平涼農村學生進城讀書的潮流開始逆轉,上一學年度從縣城轉到農村學校就讀的有1000多人,本學年度回流的已經有2000多人。最早實行小班化教學嘗試的崇信縣秦家廟小學已經由原來的80人增加到了160人。
同樣,在江西弋陽農村也出現了學生回流村小的現象,同時縣城的大班額也消失了。
絕處逢生、質量不斷提升的小規模學校在各地都有,校長們各顯其能,閱讀推廣、民族文化特色教育、網絡教學、發展校本課程……他們用不同的方法,讓農村小規模學校各美其美。
農村教育之所以呈現出勃勃生機,要歸功於一系列的向農村傾斜的地方教育政策。
農村教師需要更多人文關懷
楊東平在發言中提出,建設小規模學校有四個原則:就近入學、兒童優先、老百姓滿意和教師優先。“在偏遠的教學點,最重要的是教師問題。一個學校可以沒有塑膠跑道和電子白板,但是隻要有一個好老師,就會是一所好學校”。
“到今年年底,全省所有鄉村學校的生活補助達到300元,2017年年底達到500元,2020年所有鄉村學校教師的生活補助不低於1000元。”在平涼舉行的小規模學校聯盟年會上,王嘉毅宣布甘肅省辦好農村小規模學校的十條規劃。在這些規劃中,對農村教師的傾斜是重要部分,“著力加強小規模學校的師資隊伍建設,切實提高小規模學校教師的待遇”。
對小規模學校,王嘉毅說,不再僅僅計算師生比,還要充分考慮班師比,增加教師編制。甘肅還計劃加大教師中轉房的建設力度,在鄉鎮建設一批房子供鄉村教師居住。教師職稱評定向農村教師傾斜:同等條件下,農村老師優先。
“除了物質待遇,我們要給鄉村教師更多的人文關懷,關心他們的業余生活、家庭和子女,鼓勵他們創新。”王嘉毅相信,經過幾年的努力,鄉村教師隊伍的吸引力會大大增強。
江西弋陽縣教體局局長方華則反對機械提倡“讓教師扎根農村”:“要讓教師做真正的人,不能阻斷他們的上升通道。在城鄉差距客觀存在的現實階段,要讓一批人在農村循環教學。”
辦好農村孩子家門口的學校也是精准扶貧
雖然看到了希望,但大面積的農村教育還處於不斷衰落的狀態,一份“平涼共識”在這些希望中誕生:“改善鄉村小規模學校,需要學校與社會共同努力。通過鄉土教育、閱讀推廣、科學教育、藝術教育、復式教學、全科教學、‘互聯網+’等教育改革與創新,提升教育質量。”
這篇由各地農小校長貢獻智慧的短文,強調了今天辦好鄉村小規模學校,不僅是一種救急行為,更要明確建立“小班小校”的目標:在很多國家,小而優、小而美的小規模學校成為高質量教育的同義語。
不過,改善鄉村小規模學校不單單是校長的努力,更要政府發力、社會合力。
窮則思變。自發組織起來的各地小規模學校已經得到了政府的關注和支持。“我們感覺這14所組成聯盟發展的小學有了變化,從‘政府主導’變為‘自主發展’。以前辦學是政府指導,教育主管部門安排,現在不同了,學校列出辦學清單,政府來埋單。”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教育局局長左家友說,最近教育局根據學校提出的要求,正准備解決小微學校教師不足的問題,並計劃用5年的時間解決全區這一問題。
此外,各地也看到了發展小規模學校所帶來的益處:不僅是農村孩子在家門口有了好的學校,還有很多連鎖效應。
“關鍵是減少了家長的陪護成本。我們算過賬,一個孩子如果從幼兒園開始到縣城租房子,每年不低於3000元,而且需要父母或者爺爺奶奶的陪護,花費不少於六七千元甚至上1萬元,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十幾年就要花去十幾萬元。”牛啟壽認為,讓農村孩子在家門口上學減少家庭支出,這也是精准扶貧的一部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