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你以為自黑幽默,反倒招來一身黑!

沈杰群
2016年12月02日08:4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橫豎有人黑你,何必死扛到底

  如今小花小鮮肉躥紅快,一朝走運,分分鐘坐擁粉絲千萬,可日子真心難過。登高易跌重,即使個個樣貌不俗多才多藝,還是能被黑粉們追打得心力交瘁。某位小花在真人秀裡哭得梨花帶雨:“我說什麼都是錯!”倒是一語中的。哦對了,這句心聲也給她招黑了。

  怎樣才能躲過一劫?有些明星悟出門道了:自黑呀!我主動認慫,把你們已到嘴邊的毒話都憋回去!

  楊冪這種骨子裡就強大的女子,別人吐槽她唱歌爛,閨蜜周筆暢練習《愛的供養》,楊冪就來一句,真好聽,唱得快追上自己了﹔某電影劇組爆料她腳臭,結婚當天楊冪發微博:“鑒於今天是大喜之日,所以新娘子已經把婚鞋先換好了,大家放心吧。”黑粉們嚷著要袁姍姍滾出娛樂圈,袁姑娘呢,不卑不亢,貼張翻滾的健身照,說誰小時候沒滾過,重溫兒時游戲,“翻滾吧,小袁”﹔陳妍希靠沈佳宜清純扮相打下江山,可不幸在“小龍女”造型栽了跟頭。被嫌棄顏值低,對女藝人真是致命打擊。可陳妍希干脆大大方方自稱“小籠包”,如此陽光可愛,你們還較什麼勁呢?

  橫豎有人黑你,何必死扛到底,主動退一步總不會壞事兒。明星自黑的好處相當明顯,成功洗白者比比皆是,有網友大呼公開自黑你就贏了。這招式果真那麼神奇,總能在名聲危機中化險為夷,甚至堪稱漲粉利器呢!

  在這裡不得不潑你一盆冷水,想多了,自黑漲粉是挑人的。自黑適合名人,未必一定適合普通人﹔擱到張三身上賺了好評,可跑李四那兒因此翻船。自黑和招黑,不過一步之遙。

  自黑反招黑,難道冤枉了他

  我的朋友圈就有運氣不佳的自黑黨。比如媒體工作者H先生,每到截稿日前夕必發朋友圈,哭嚷著稿子憋不出來,熬到deadline能湊足5000字就謝天謝地,還自黑一聲:“現在的淚水都是當初找工作腦子進的水,我天生不是吃這碗飯的料。”網友們起初瞧見還心生憐憫,排隊安慰道盡力而為,別過分焦慮。可H先生多叫嚷幾次便沒人搭腔了,因為他的同事背后提到這一茬,冷笑一聲:“他呀,每次比誰都寫得早跑得快,而且永遠卯足了勁兒比別人多交10000字。”

  紙媒編輯木木,業余運營反響不俗的微信公號。聽說某家報社要關張了,發狀態:“我們紙媒活該死掉,不去做自媒體太蠢了。”他沒收到任何支持,幾個同行冷嘲熱諷:“這話沒誠意,不如您先辭職吧?還惦記那點微薄工資干啥?”

  朋友Timo屢屢逢人抱怨,他和某大學室友交流無比心累。那位室友腦瓜子機靈,每學期一半時間翹課,最后突擊2天,考試卻總能拿個不錯的分數。期末復習周,那位室友時不時瞅瞅正在埋頭苦讀的另外5人,然后非常“真誠”地吐槽自我:“上學期最喜歡的課考了95分,沒拿到最高績點,隻能怨我出勤率低,老師一定是為了懲罰我這種學渣。”其他人滿臉黑線,不理睬。那位室友簡直自黑上癮,求職季發微博感慨人生:“成功屬於厲害和好看的人,可惜我一個都不佔,就算上了985名校也沒用,我依然是loser,隻配拿到稅后7000元的offer。”朋友們礙於面子不拉黑,但都默契地把他的動態“五花大綁”,扔進消息屏蔽區。

  以上這3個人,自黑反招黑,若非要指責動機不純、有意炫耀,可能真冤枉他們了。開口和打字的一剎那,噴涌而出的或許恰是內心情感的投射呢?隻不過他們相信,自黑的方式來得更輕鬆,更討喜。可惜,這種曲線表達結局並沒讓吃瓜群眾愉快。

  恰到好處的狀態是“苦中作樂”

  武漢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所教師陳武剖析自黑心理,首先探討這種行為的動機是什麼?愛自黑的人,一種是性格使然,生性豁達,開得起自己玩笑,本身擁有一定承受能力,雖然對現有狀態不滿意,但內心深處並未感到很嚴重,所以自我調侃一下當個玩笑而已﹔一種是內心相對脆弱,跑到他人面前自黑,目的在於博取同情,尋求安慰。

  還有一種人,則是旨在形成自我保護機制,在心理學上稱為“防御機制”,人際交往中,感覺自己可能會成為別人嘲笑攻擊對象,干脆先說出來,使得道德約束感程度降低。與之相對應的,是已經遭遇劍拔弩張的情形,索性自黑緩解尷尬氣氛,比方說談生意的兩方人馬,初次見面不免心存敵意,稍稍自黑作為話題切入口,大大調和了對話氣氛,拉近關系。

  自黑還可能作為一種工具,宣泄了每個人的憤怒,類似於“他黑”,引發強烈共鳴。

  陳武說,自黑本為幽默的表現,“他黑”是開別人玩笑,而自黑是開自己的玩笑,好處顯而易見,陳妍希自稱“小籠包”,網友紛紛稱贊她不怕吐槽,敢於自黑,情商高。這種自黑很能幫助洗白。“看客喜歡看自黑,是因為覺得這類人幽默、老實,勇於承認不足,因此會給予他好的屬性,感到輕鬆、活潑。我們都討厭那些端著的、裝正經的人,不能套近乎。”

  選擇自黑,源於相信該行為會受到他人認可,乃至喜愛。但值得注意的是,刻意自黑或過度自黑這兩種非自然的行為,則極易遭受糟糕效果。陳武認為,自黑是很有可能影響整個人格和行為的,千萬不要過分自黑,尤其對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或者心理健康相對弱的人來說。

  恰到好處的自黑,往往取決於人在社交場合的身份和地位。陳武指出,社會地位高的人容易給他人帶來良好的印象和親近的感覺,自黑效果一般較好,能引起某個群體情感上的共鳴﹔社會地位低的人,自黑就特別需要把握分寸,普通人通常用於自我解壓和保護的自黑狀態,一定不能以太高頻率出現,否則會造成一種感覺:你不是真的自黑,而是低調的炫耀,即使字面意思說自己怎麼不好,但傳遞給別人的信息是夸你自己。

  “自黑不可走極端,你過得不能太好也不能太差。自黑理想狀態是‘苦中作樂 ’,比如你最好表現出過得不太好,也承受著房價、霧霾困擾,但態度依然很樂觀。”陳武說,除了把握適中頻率,自黑的主題和內容應走“中間”檔位。該原則同樣適用於名人形象營銷,自黑一下外貌,是可愛,但替換成財產呢?恭喜你,妥妥地會被吐沫星子淹死。

  用自黑俘虜人心需要避開“雷區”

  在現實生活交往中,“自我保護式”自黑較常見,在遭受外界負面刺激后,直接反抗過於激進,幽自己一默,找個台階下最佳。而一到了微信朋友圈這樣多人封閉的圈子,情況格外不同。陳武將環境和受眾置於成功自黑行為的關鍵要素。相對於面對面的過招,網絡提供了一個更加鼓勵人性釋放的平台,自黑徹底變為一種主動的分享行為。

  陳武認為,網絡自黑是給別人看的,因此我們得考慮清楚假想觀眾的反應,根據受眾對象來選擇分享題材。關於假想觀眾,核心要素有兩點:第一,關注人群的數量。如果你自黑的本意是想給極少數人看,那麼發在人多的朋友圈,效果就會大幅度減弱,其他許多人對你的自黑可能產生異樣的感受,覺得你在無病呻吟﹔第二,人的親近程度。在心理學中,人際關系分為強連接和弱連接,那些弱連接的人看到自黑狀態,若是他們不太在意的內容,則容易出現問題。

  認清環境,確認受眾,調整題材。你的自黑萬事大吉了嗎?並沒有!根據陳武觀察,不專心和自作聰明,也可能導致一場失敗的自黑。有些人發朋友圈調侃自己,文字表達無懈可擊,但偏偏要命的是表情符號或者配圖錯了。在社交場合自黑不走心,圖片表情與心境毫不匹配,后果與活活自刀無異:他自嘲近來手頭緊得很,下方配圖一角卻暴露了簇新的蘋果手機包裝盒﹔她調侃自己患了拖延症晚期,感激團隊不棄之恩,而句末點綴一枚坦蕩燦爛的笑臉符號,隻讓領導get到了4個大字:恬不知恥。

  陳武建議,當人們不確定傳播效果又頗有自黑欲望時,不妨借鑒一些別人經典的自黑案例。他舉例說,此前流行的以“千萬不要……”句式為標題的紅文,涉及到地域和群體偏見問題,文章實質上表達了與“他黑”截然相反的觀點,而“千萬不要”四個字看似自黑,實則詼諧退讓一步,更易為公眾所接受,又巧妙避免了硬碰硬的嘴仗。

  所以,自黑這件事兒“雷區”頗多,不是你想黑就能黑的。因自黑而俘虜人心的勝利者,少不了超高情商和識人本事。一旦性格hold不住,思慮不周全,你以為幽默、高明的自黑,搞不好就招來一身黑啊!

(責編:史雅喬、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