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搭“互聯網 ”快車 “人人志願 ”提速

黃丹羽 肖丹
2016年12月05日08:45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大賽閉幕式上精彩的文藝演出。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陳鳳莉/攝

  那是“阡陌學堂”的一堂在線課。小英坐在投影屏幕前,盯著屏幕上的馬浩源——趙芸逸請來的“支教老師”——突然哭了起來:“他長得像我哥。”

  上課時間是美國的凌晨5點多。為了給孩子們講“美國小朋友的生活和愛護環境的行為規則”,馬浩源一夜沒合眼。但下課后,他還是馬上打來電話,和小英聊了很久。

  大山深處的小女孩,和留學美國的高材生,在“阡陌學堂”裡有了溫暖的交集。

  “阡陌學堂”是趙芸逸發起的在線支教項目,邀請志願者和專家學者,通過網絡視頻,為大山裡的孩子打開一扇看世界的大門。

  在第三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暨2016年志願服務交流會上,還有許多項目和“阡陌學堂”一樣,搭乘著“互聯網+”快車,朝著“人人志願+”的未來快速駛去。

  “無論如何使用互聯網,志願服務的根本屬性是不變的,在用新媒體和互聯網服務於志願服務工作的同時,我們要堅持志願服務的本質屬性,加強管理,通過志願服務給人民帶來實惠,解決社會問題,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作為評委的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理事、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張祖平說。

  “互聯網+”催生新型志願服務形式

  2013年,趙芸逸從華中農業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畢業,加入研究生支教團,前往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官店鎮摩峰中心小學支教。

  摩峰中心小學是一所寄宿制學校。當時在讀的211個學生中,有174個留守兒童,20多個單親家庭孩子。

  “世界”對於這些連縣城都沒去過的孩子們來說,似乎遙不可及。然而“生活圈子”雖小,孩子們的“腦洞”卻大的出奇。“人為什麼不會飛?”“武漢有多遠?”“立交橋長什麼樣?”面對這些問題,趙芸逸常常感到“手足無措”。

  他多想帶孩子們看看外面的世界。

  於是,趙芸逸想到了“視頻授課”的辦法。支教結束后,他回到武漢,組建了阡陌上行團隊,和小伙伴們一起創建了阡陌網在線支教平台。

  2014年9月,“阡陌學堂”正式開課。“因為2014年國家出台了政策,規定每個中心小學要有至少一間多媒體教室。所以在線支教課程可以實現。”團隊成員李先濤介紹,“目前我們已經覆蓋了9所學校,3000多名學生。”

  目前為止,除了墨爾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師生志願者外,“阡陌學堂”還曾邀請中國工程院傅廷棟院士、央視主持人張泉靈、感動中國人物王百姓等,通過視頻為山區孩子授課。

  志願者們再也不需要跋山涉水,隻要有一台電腦,能上網,就能為大山裡的孩子送去知識。“開設一個支教點的成本隻有16元,買一個攝像頭就可以。”李先濤笑道。

  網絡改寫了“支教”的概念,也讓很多志願服務有了新的方式和內容。

  安徽皖南醫學院的“伴你行”失獨者關愛之家採取“網絡眾籌”的方式,幫助有需求的失獨家庭籌募資金,用於試管嬰兒等手術費用﹔廈門大學保貝兒童急救知識普及志願服務項目通過微信、視頻等新媒體手段為小朋友傳授急救知識﹔上海師范大學的“智慧老人”公益服務推廣工作室,專門教老年人使用智能設備,讓老人們“不out”﹔河南省稀有血液協會的微信公眾號“熊貓部落”則聚集了被稱為“熊貓血”的稀有血型RH陰性血志願者,通過微信群傳遞信息。

  張祖平表示,互聯網的運用的確擴大了志願服務的受益面,提高了服務的傳播速度,提高了志願服務的效率。“本屆中國志願服務項目大賽出現了新型志願服務形式,在參會代表中引起強烈反響,達到了賽會交流思想、共同提高的目的,也給專家提供了新的研究課題。”張祖平說。

  以前無法實現的志願服務管理都成真

  刷卡后就可以實時顯示志願者服務地點,自動記錄服務時間﹔除公益功能外,還集團員、保險、醫療、交通、旅游、社交、金融、特惠等8項便民服務功能於一體﹔本屆志交會上,一張“電子義工卡”抓住了許多人的眼球。

  這張“電子義工卡”是深圳智慧型“志願者之城”信息化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3年開始投入使用,打通了志願服務網上陣地和實體陣地的無縫對接,目前已發放40萬張。

  汪克莉是第一批領到“電子義工卡”的志願者之一。加入義工聯10年來,她的服務時間已超過15000小時。“以前厚厚4本義工服務証上手工記錄的活動,現在都重新錄入了,不會因為丟失就找不回來了。”汪克莉說,現在有了“電子義工証”,刷下卡就能自動記錄服務內容和服務時長,還能通過網站實時查詢。看著自己100多頁的活動記錄,王克莉心裡美滋滋的。

  今年10月,汪克莉組織了一場“千人操”頸椎公益保健活動,參加人數多達1000余人。“這次活動幸好有了信息化系統,不然前期登記、后期認証,組長得簽1000多個名字,還不能及時統計數據。”

  此外,“電子義工卡”還實現了多項功能“一卡通”。“以前辦交通卡得交40塊錢押金,現在用‘電子義工卡’就可以直接坐車。”汪克莉說,自己出門做志願者,隻帶這一張卡就夠。

  “用志願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加強志願服務信息的錄入、管理、監督、培訓、統計、表彰、出具証明等工作。互聯網技術使以前無法實現的管理和服務得以落實。”張祖平說。

  “志願淘”志願服務供需對接平台也是互聯網改變志願服務模式的典型案例。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義務工作者(志願者)聯合會綜合部部長李桂宏介紹,“志願淘”是一個融合了區內26.5萬注冊志願者和836支備案志願服務隊的“志願服務網購平台”。“在佛山,志願服務的供應和需求都比較多。為了更好對接雙方資源,我們結合淘寶和B2B的模式,在原有的信息化系統上增加了一個小欄目——志願淘。”

  南海區有個麻風康復村,對外十分封閉,很少有志願資源進入。即使有,也基本是“被安排的一次性探訪服務”。“志願淘”平台上線后,他們的需求被管理員置頂,很快就被愛心之家服務隊認領,開始了長期穩定的專業性探訪服務。“志願服務團隊可以像‘網購’一樣淘項目,需求方隻要填寫需要什麼服務等具體信息,平台會根據大數據對內容進行自動分析,推薦合適的團隊。如果覺得不合適,還可以通過管理員進行人工搜索。” 李桂宏介紹,上線至今,通過“志願淘”實現的志願服務供需成功對接已經有139例。

  “人人志願+”是必然趨勢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路面癱瘓。

  地鐵一號線和四惠線換乘的四惠站裡,聚集了越來越多的乘客。由於沒帶雨具,他們無法離開地鐵站,而一趟一趟的列車還在迅速進站,卸下更多的乘客。站台上已經人滿為患。

  “這是我們最擔心的情況之一。”北京地鐵公司團委副書記吳澤說。“如果不盡快疏散,人越來越多,很容易發生踩踏等群死群傷事件。”

  此時的當務之急,是把乘客疏散出去。工作人員迅速通過“北京地鐵”App發布了一條消息,請附近的志願者來幫忙。很快,大批志願者趕到,協助地鐵工作人員為滯留的乘客發放一次性雨衣,並疏散人群。

  這些聞訊趕來的志願者,其實都是經常乘坐地鐵的普通乘客。“傳統的志願者都是招募團隊、培訓后到固定地點去服務。但地鐵有其特殊性,輸出的產品是‘位移’。”吳澤說,“也就是說乘客如果在乘車過程中遇到需要幫助的時刻,有現場的人隨時隨地幫助他,那效果一定是最好的。所以我們就想在日常乘坐地鐵的乘客中招募一支志願者隊伍,讓他們乘車時隨手幫助乘客,隨手做公益,大家幫大家。”

  隨著路網加密,地鐵幾乎覆蓋了整個北京城,有地鐵站的地方,就有地鐵公司的行政體系。於是,“平安地鐵志願者”項目依托地鐵行政體系,建立了總隊、支隊、分隊、中隊四級管理體系,對志願者進行管理。乘客通過北京地鐵官方App,就能進行志願者注冊。“比如地鐵中標識有破損,哪裡有垃圾,每名平安地鐵志願者,都可以通過App報送信息,由工作人員緊急趕往現場進行處置。”吳澤說,“報送信息經核實后會給志願者增加積分,對於積分高的志願者,會有相應的獎勵,比如乘車優惠等等。” 目前,正式注冊的平安地鐵志願者已經超過13萬人。

  “爸爸媽媽,我去闖江湖了。”12歲的小賀留下這樣一張字條,離開了家。焦急的父母報警后,又在“小蘿卜公益”App上填寫了尋人信息。

  陝西省榆林市“小蘿卜公益”是朱釗東創辦的公益組織,致力於失蹤人口找回、失物招領和便民服務。

  得到消息的小蘿卜志願者們迅速“出擊”,到小賀家附近的便利店調取監控。他們發現,小賀曾經在這裡買過一把水槍和幾瓶礦泉水,然而線索又中斷了。

  好在沒過多久,一名在旅店工作的志願者發來消息,說有個孩子獨自入住。志願者急忙帶小賀的父母趕過去,看到爸爸媽媽推開門的瞬間,小賀放聲大哭。

  在這次成功的尋人過程中,旅店志願者無疑是最重要的一環,這也是小蘿卜公益最大的特色之一——發動廣大群眾共同參與尋人。“除了專門的志願者之外,我們還發動了出租車、公交車司機等各行各業群眾,他們遍布城市每個角落,能擴大搜索范圍。”朱釗東說,“志願者+互聯網+App,把信息傳播出去,讓人人都加入進來,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許多人知道信用卡消費積分可以兌換禮物,但你知道積分還可以兌換愛心嗎?2015年2月,中國農業銀行啟動了“小積分,大夢想”公益行動,中國農業銀行團委李娟介紹,農業銀行信用卡持卡人可以通過網頁、客戶端等多種方式,將自己的消費積分捐贈出來,轉換為公益善款。這些由積分轉換的愛心資金,將由農業銀行的青年志願者們帶到全國各地,用於關愛留守兒童、農民工子女等志願服務活動。項目創新探索了金融積分捐助公益事業發展的新途徑,向社會倡導了“微公益”的理念。

  正如張祖平所說,志願服務是所有人包括困難群體都可以做的事:“人人公益、人人志願是我們倡導的目標。”但張祖平同時提醒,志願服務活動分為基礎性志願服務和專業性志願服務,基礎性志願服務可以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專業志願服務則需招募專業志願者或把普通人培養成專業志願者。“我們要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和志願服務活動的特點設計招聘辦法,要提高志願服務項目的內在價值和擴展價值。”

(責編:史雅喬、李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