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殯葬師”李慧:“笑中帶淚”送離別【2】

李慧在為逝者化妝。本人供圖
每個細節都是安慰
繁重的殯葬服務工作要求24小時待命,幾乎365天不休息。自上班以來,李慧的生活裡就再也沒有出現過節假日這個詞,無論五一、十一還是春節,她每天重復著傷口縫合、修飾五官、整理服裝、遺體告別等多個工種的工作。面對支離破碎的遺體,有時還要默默忍受逝者家屬因失去親人后的過激情緒。
曾經,初入社會的李慧失落過,也迷茫過,哭泣過,也無奈過。因為這份工作,讓她在陌生人眼裡成為“特殊人物”。逢年過節時不敢輕易上親戚家串門兒,也從不敢主動和別人握手,婚禮喜宴一般都不會參加。工作之初,許多人勸李慧不要再繼續干了,太晦氣,她也閃過一絲動搖的念頭。
讓李慧更加堅定從事殯葬事業的事情發生在2011年,她來到密雲縣殯儀館實習。
一名剛剛參加完高考的女孩兒和同學外出游玩兒遭遇車禍不幸身亡。痛心入骨的媽媽看到自己寶貝女兒的慘不忍睹的遺體當場就昏了過去。在女孩生前的照片裡,她穿潔白的連衣裙,梳著柔順的馬尾辮,腼腆地笑著,像一朵綻放的鮮花。
李慧看著女孩的照片,想象著她生前柔美的模樣。努力平復著自己的情緒,小心地開始為女孩兒塑容。經過近三小時的努力,待所有整合工作結束后,李慧為女孩兒系上生前最喜歡的粉色絲巾,她看起來像一個熟睡的天使。
在女孩兒的遺體告別前,母親看著孩子曾經不忍直視的身體恢復了美麗容顏,向李慧深深地鞠了一躬。那一刻,李慧更加明白了殯葬工作的意義,也更加堅定了她的信念。“殯葬無小事,每一個細節都是對家屬的安慰,是一種能減輕痛苦的良藥。”
如果是被大火灼燒得面目全非,李慧會將逝者生前最美的照片放大,覆在臉上,頭邊插滿鮮花﹔如果是普通婦女,她會詢問逝者生前的妝容﹔如果是位男士,她會特別注意胡須要留幾分長。
在不久前的一次告別儀式上,一位阿姨在離開前特意向李慧告別,“我老伴躺在那裡跟活著時候一樣,他走得好。等我將來走了,也希望你來給我化妝、給我主持。”話雖不吉利,但是李慧的心裡卻很是感動,這是一種尊重和認可。
李慧正在主持告別儀式。本人供圖
噓,爸爸睡著了
經歷過人生多種悲歡離合,李慧卻變得越來越感性,有時是被人世間的真情所打動,有時卻是被現實中的無奈所觸動。
2017年11月,一位36歲的男性在工作中突然猝死,留下了一雙兒女,女孩5歲,男孩3歲。考慮到孩子的成長,李慧一般都會故意錯開哀痛的場景,在儀式開始前,帶著小孩和老人先去做告別。
孩子的舅舅跟著李慧走進了悼念廳。男孩小,舅舅把他抱起來,指著靈柩中的逝者,告訴他,這是爸爸。女孩墊著腳,努力地扒著花台向裡看,花台很高,她看不見,問李慧,“這是我爸爸麼?”李慧主動把她抱起來,小女孩突然燦爛地笑了,指著靈柩,就像做自我介紹一樣,高興地告訴她,“阿姨,這是我爸爸,這真的是我爸爸。”瞬間,李慧的心酸了。
稚嫩的生命對死亡沒有概念,小女孩一直喊著想把“爸爸”叫醒。她扭過頭,失落的和李慧說,“阿姨,我爸爸為什麼躺在那裡?他這幾天怎麼不回家?”“阿姨,我爸為啥不答應,他為啥不理我?”
女孩的問題像一把鋒利的刀,刀刀溫柔,卻直戳李慧的心口。“我不知道她長大之后對父親還會不會有印象,我該怎麼回答她,幫她把最后的記憶留住?”就當作善意的謊言吧,李慧輕輕地告訴女孩,“爸爸累了,想在這休息會。我們就在這悄悄地看一眼,然后出去找媽媽。”女孩聽后,認真地點點頭,給弟弟比了一個“噓”的手勢,告訴弟弟別說話,爸爸睡著了,別打擾他。
淚水早已在眼眶中決堤。送走孩子們后,李慧把自己關在備會場裡痛哭了一場。后來,她才明白,眼淚不僅是為這個悲慟的家庭而流,更是為逝者的遺憾而流。(中國青年網記者 劉尚君)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