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宮蒲光:立足職責使命 彰顯責任擔當

2020年09月27日09:12 | 來源:慈善公益報
小字號
原標題:宮蒲光:立足職責使命 彰顯責任擔當

立足職責使命 彰顯責任擔當

在突發事件應對中提升慈善組織社會治理能力

——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慈善總會會長宮蒲光在“中華慈善論壇2020”上的講話


  今天,在舉國上下眾志成城、團結一致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時節,我們相聚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充滿朝氣和活力的科技創新之城深圳,共同參加此次論壇,結合疫情防控新形勢和社會治理新要求,交流分享慈善工作實踐經驗,研究探討慈善事業理論問題,對於推進新時代慈善事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此,我謹代表中華慈善總會,向各位嘉賓、各位專家學者及全體與會同仁表示熱忱的歡迎!

  這次會議在深圳召開,得到了廣東省、深圳市黨委政府和省、市慈善總會的高度重視。剛才,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賀海濤和深圳市慈善總會會長姚新耀做了熱情洋溢的致辭,既介紹了在國內國際雙循環大背景下深圳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態勢,又介紹了深圳市慈善事業發展特別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經驗和做法,使我們對廣東省、深圳市在新的全球化發展格局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深受鼓舞、心生敬意,對廣東省、深圳市慈善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深受啟迪。這次論壇由中華慈善總會主辦、深圳市慈善會與深圳市中國慈展會發展中心協辦,大家為論壇順利召開做了大量周密細致的工作,借此機會,讓我們對同志們的辛勤努力表示由衷感謝和誠摯敬意!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的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對人類生命安全構成空前威脅,對世界格局和國際秩序造成巨大沖擊,對各國治理能力帶來嚴峻考驗。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經過全國上下艱苦卓絕的努力和犧牲,我國在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已經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面對國外疫情持續蔓延,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中央審時度勢,明確提出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長期協調機制。這是中央積極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基於國內發展形勢、把握國際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科學判斷和重要戰略選擇。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作為慈善行業的從業者和新時代社會建設的實踐者,如何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應對外部環境挑戰,推動慈善事業更好地服務於社會治理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這是需要我們不斷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課題。為此,我們將這次論壇的主題確定為“重大災難與慈善組織”,以期通過對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反思,探索慈善力量如何更好地參與突發事件應對和社會治理創新,推動我國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

  下面我談3點看法,與大家分享。

  一、慈善組織在疫情防控中彰顯了應有的社會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在抗疫表彰大會上對慈善組織和志願者給與了充分肯定。在抗疫斗爭中,慈善組織作為疫情防控的重要社會力量,為整合社會資源、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發揮了重要作用,慈善事業在國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凸顯。

  疫情發生后,習近平總書記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帶頭捐款,約8000萬黨員自願捐款83.6億元。全國慈善行業同心同德,共赴國難,共克時艱,盡心竭力開展抗疫募捐和款物撥付,形成了慈善助力抗疫斗爭的強大正能量。據民政部發布的數據,截至4月下旬,全國各級慈善組織、紅十字會共接收社會捐款419.94億,抗疫急需物資10.94億件,募捐款物價值相當於各級財政抗疫總投入資金的近1/3。疫情期間各地配合疫情防控工作,開展各類志願服務項目超過35.9萬個,參與人員達691萬人,志願服務時間達2.3億小時。此外,全國還有20萬名社會工作者投身抗疫工作,在網上義務開通服務熱線近4000條,累計服務200余萬人。

  在抗疫斗爭中,全國慈善組織認真貫徹、嚴格遵守《慈善法》相關規定,依法依規開展募捐備案、信息公開、財務管理,通過互聯網平台協調款物捐贈、防疫物資運送、一線通勤保障、對接志願者資源,提高了工作效率,樹立了良好形象。各級各類慈善組織不僅積極響應、全力配合政府對疫情防控的統一部署、資源的統一調配,還積極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整合各種要素資源,為形成全民動員、共同抗疫的社會治理創新機制,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直面疫情防控中慈善組織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在這場疫情大考中,慈善行業社會涉及面之廣、公眾關注度之高、政治敏感性之強前所未有,既為我們理解和審視慈善力量參與突發事件應對提供了難得的契機,也暴露了慈善組織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

  (一)慈善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對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國慈善組織在重大公共事件應對中的法律地位並不明確,現行的《突發事件應對法》中沒有社會組織的概念,未明確慈善組織參與突發事件應對的相關機制,對慈善組織和志願者參與救援、救助缺乏保障激勵措施。在疫情初期,由於地方政府的統一指揮機構統籌協調不到位,許多慈善組織在募集款物、物資轉運、撥付分配、捐贈進口等環節遇到了不少困難和問題,蘊藏在社會中的慈善力量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二)社會各界依法治善、依法行善的能力有待加強。在疫情防控中,無論是地方政府、社會公眾還是慈善組織,依法行善、依法促善、依法治善都暴露出薄弱之處。比如在疫情防控中,地方政府和部門指定善款善物接收機構,個別慈善組織將27億元善款上繳財政,個別地方以“戰時征用”名義扣留過境運輸途中捐贈物資等,這些都明顯有違法治精神和《慈善法》的規定,受到社會公眾和學界的普遍質疑。

  (三)慈善事業發展的內在動力有待進一步激發。無論是疫情期間還是常態下,慈善組織、慈善捐贈者和志願者得到的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都顯不足,內在動力沒有充分激發出來。目前,國家對慈善界的最高獎項是民政部頒發的中華慈善獎,缺少國家層面的慈善和志願服務獎。疫情防控中,有關部門出台了許多支持慈善公益事業的優惠政策,但大多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政策,有相對的時限。《慈善法》已明確的一些政策優惠事項,還有待相關部門出台具體的政策規定。

  (四)慈善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在疫情初期,一些慈善組織與政府溝通不順暢,出現了捐贈款物撥付不精准、發放不及時、處置不得力、分配不透明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慈善組織的整體形象和公信力;許多慈善組織面對社會關切和輿論質疑,缺少主動、有力、及時、准確的回應,使原本依法依規的工作變得被動,加深了公眾的誤解與不信任。無論此次疫情中還是常態下,慈善組織在執行信息公開制度方面都有明顯的差距,根據基金會中心網《2019中基透明指數FTI報告》顯示,2019年全國慈善組織信息公開透明指數均值為51.34分,特別是項目和財務信息的完成率隻有 37%和41%,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五)慈善文化環境及輿論氛圍有待進一步改善。與當前蓬勃發展的慈善事業相比,我國在慈善理論的研究、慈善理念的樹立、慈善文化的弘揚、慈善教育的普及、慈善輿論的引導等方面,無論廣度還是深度都相對滯后。在重大公共事件中,慈善組織和慈善捐贈者都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一些網民對慈善事業缺乏寬容和理性,許多慈善組織和從業者感到巨大的輿論壓力,影響了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

  三、著力提升各級慈善組織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此次抗疫斗爭,是新時代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新起點,也是各級慈善組織進一步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更好參與社會治理創新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新征程。

  (一)以此次疫情為契機,強化應急管理體系,提升應急管理水平。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要統籌完善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優撫安置等制度”“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構建統一指揮、專常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應急管理體制”。這是黨和國家對慈善事業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的精准定位,是賦予慈善事業的光榮使命和神聖責任,不僅為慈善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規劃了前景,也為慈善組織等社會力量參與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下一步,應該加強頂層設計,明確慈善組織、志願服務、社會工作等參與突發事件應對的法律地位、參與責任、參與機制、動員機制、保障激勵等相關規定,特別是要強化對慈善組織、慈善捐贈者、志願者參與突發事件應對的保障激勵和財政支持措施,將慈善力量作為國家應急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補充,納入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中,更好地服務社會,造福人民。

  (二)立足行業發展,推動信息整合,培育更加具有影響力的樞紐型行業組織。一方面,要加快培育更多具備承擔行業倡導、行業服務和行業自律能力的樞紐型慈善組織,充分發揮樞紐型慈善組織的行業引領作用,凝聚社會資源,整合行業力量,形成行業合力,建立慈善行業協作聯動的機制,形成各慈善組織之間既相互競爭又相互合作的良性運行機制,構筑健康有序、多元合作的慈善行業生態和治理格局;另一方面,要積極推進覆蓋整個慈善事業的信息化大數據管理系統和突發事件應急信息平台建設,引導慈善組織和社會愛心企業、愛心人士有序開展慈善募捐活動,推動慈善行業更加公開、透明、高效,更好地服務於日常的國家治理和突發事件中的應急體系建設。

  (三)完善應急預案,強化能力儲備,提升慈善組織應對突發事件的專業能力。一方面,要深刻總結抗疫斗爭經驗,按照組織章程和所從事業務領域,積極銜接和響應政府部門牽頭制定的應急預案,通過制定慈善組織應急處突預案、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加強外部力量協同等方式,強化能力儲備和預案儲備,把平時的慈善專業能力建設與應急處突能力建設統一起來;另一方面,要積極響應和參與各類政社協同機制,在政府部門牽頭下定期組織開展應急處突演練和人員培訓,在演練中發現問題、磨合機制、鍛煉隊伍,在培訓中破解難題、提高能力、增強本領,切實提升慈善組織自身的應急處突專業能力。

  (四)融入時代潮流,拓展慈善業態,以科技創新引領慈善事業長遠發展。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風起雲涌,當今世界已進入以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5G等為代表的信息化技術促進產業變革的智能化時代,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一是高度重視“區塊鏈”等新技術在慈善領域的應有。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公開透明、信息可追溯等特點,能夠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共識和信任問題,與慈善事業具有內在統一的價值取向和目標追求。2019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將區塊鏈技術引入慈善領域,能夠彌補傳統慈善工作信息不對稱、監管不透明、管理效率低等問題,在信息披露、善款跟蹤、過程監管等方面,必將為慈善工作帶來根本性變革。二是重視研究“互聯網+慈善”的特點和規律。由於互聯網受眾廣、傳播快、低成本、高便捷等特點,通過互聯網開展慈善活動已經成為慈善事業發展的明顯趨勢。據報道,全國基金會的網絡募捐已佔到其捐贈總收入的80%以上。但作為新生事物,互聯網+慈善還存在一些政策和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慈善組織應當認真研究“互聯網+慈善”的特點規律,積極探索相關方式方法,通過打造新平台、建立新模式、尋找新伙伴,積極推動網絡時代慈善工作新發展。三是積極推進慈善信托等慈善工作新業態。慈善信托是慈善行業和信托行業相結合產生的新業態,在國際上已經得到廣泛的發展,但在我國仍處於起步階段。雖然《慈善法》專門就慈善信托列了專章,並明確了政策優惠的原則,但有關部門還未作出具體規定,慈善信托在我國發展不快。截至2020年4月,全國備案的慈善信托產品僅有377單,財產規模34.7億元,明顯不適應我國慈善事業蓬勃發展的現實需要。我們要充分認識發展慈善信托對於建立現代慈善制度、發展現代慈善事業的重要意義,把慈善信托作為新的業務增長點,積極推動完善相關政策制度,推動慈善事業向更深、更寬的領域拓展。

  同志們,朋友們,慈善事業是扶危濟困的德政善舉,是一項崇高偉大的事業,也是一項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事業。讓我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歷史起點上,為推進慈善事業又好又快地高質量發展而不懈奮斗!

  預祝本次論壇圓滿成功!祝大家吉祥安康,萬事如意!

(責編:邢鄭、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