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核心閱讀
在新發展階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順利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深刻認識重大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將其作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戰略安排﹔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日就新形勢下加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行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這充分說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高度重視,充分表明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對於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重大意義。
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是推動高質量發展。這要求我們把發展質量問題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使發展成果更好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經驗升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把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學合理規劃城市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處理好城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既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城鎮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城鎮發展需要大量的資源、能源,必須守住資源節約的底線。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吸取了其他國家城鎮化發展的經驗教訓,總結提煉了我國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成功經驗,要求我們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城鎮空間布局、產業結構調整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管控,落實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等空間管控邊界,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的戰略舉措。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是“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保持戰略定力,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推動實現積極進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一體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對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關系的認識更加深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証統一、相輔相成的”。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密切相關,良好的生態環境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們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實踐中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民生福祉顯著提升。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我們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著力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顆粒物污染防治、流域和區域水污染治理、重金屬污染和土壤污染綜合治理等。到2020年底,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提前完成,“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9項約束性指標和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超額完成。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領域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加快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顯著增強,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黨的十九大對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作出系統安排,部署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作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大力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落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實行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不斷取得新的成效
在新發展階段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促進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為什麼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根本遵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實踐路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系統觀念,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出發,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更加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
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綠色低碳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題中應有之義。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同時,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調整﹔抓住資源利用這個源頭,推進資源總量管理、科學配置、全面節約、循環利用,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抓住產業結構調整這個關鍵,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持續降低碳排放強度。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堅實技術支撐。
積極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籌國內國際發展,認真落實生態環境相關多邊公約或議定書,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進程,努力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引領和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習近平主席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充分展現了我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彰顯了中國願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出新貢獻的明確態度。我們要積極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為全球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加強南南合作以及同周邊國家的合作,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力所能及的資金、技術支持,幫助其提高環境治理能力,共同打造綠色“一帶一路”﹔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堅定維護多邊主義,堅決維護我國發展利益。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
《 人民日報 》( 2021年06月09日 13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