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73.7%受訪者微信朋友圈裡有人發布或轉發過求助信息

王品芝 王永琳
2016年07月12日09:1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漫畫:勾

  當下,在微信朋友圈裡能看到很多個人求助信息,很多人會積極捐款,幫助有需要的家庭渡過難關。但是受助者沒有受到傳統走訪調查等過程的監督,不少網友也對此提出質疑。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02人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顯示,73.7%受訪者的微信朋友圈裡有人發布或轉發過求助信息,其中48.5%的受訪者向這些求助者捐助過。58.5%的受訪者認為微信朋友圈裡的個人求助行為缺乏監管,易產生糾紛,57.4%的受訪者建議對求助人進行嚴格審核和定期檢查。

  受訪者中,00后佔0.1%,90后佔18.8%,80后佔56.4%,70后佔18.9%,60后佔4.8%,50后佔0.9%。

  73.7%受訪者微信朋友圈裡有人發布或轉發過求助信息

  調查顯示,73.7%的受訪者微信朋友圈裡有人發布或轉發過求助信息,18.3%的受訪者表示沒有,7.9%的受訪者沒有注意。

  有48.5%的受訪者向這些求助者捐助過,51.5%的受訪者表示沒捐助過。

  范雲莉是遼寧大學歷史學院的大三學生,最近她被查出罹患白血病,現在在天津血液病醫院接受治療。通過微信某平台求助,她和家人一期籌集了30萬元,但因病情加重需要進行二期治療,還需50萬元才夠治療費用,於是正在接受第二期的捐贈。

  范雲莉的媽媽陳紅說:“微信求助幫了我們很大的忙,雲莉的同學、同學的同學和我們的朋友、朋友的朋友都在幫忙轉發、捐款,如果不是有這樣的方式,我們很難在短時間內籌到這麼多錢。我們家庭的經濟情況不是特別好,當時開始籌款的第一天就到賬24萬元,4天之內就籌到了30萬元,這是我之前沒想到的。”

  “求助的過程也比較方便,隻要通過網絡上傳身份証、診斷証明等材料就好了。雖然要收2%的手續費,但是比別的地方要少很多。”陳紅說。

  對於微信朋友圈裡的個人求助行為,58.5%的受訪者認為缺乏監管,易產生糾紛,52.8%的受訪者認為門檻低、傳播快、效率高,38.7%的受訪者認為善款暢通無阻,可直接救助受難者,35.9%的受訪者感覺是濫用社會愛心,27.0%的受訪者覺得是對傳統的慈善方式的有益補充。

  57.4%受訪者建議對求助人進行嚴格審核和定期檢查

  調查顯示,39.1%的受訪者支持在微信朋友圈裡獻愛心,其中6.8%的受訪者非常支持。41.4%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15.4%的受訪者不太支持,4.1%的受訪者不支持。

  天津某高校學生楊陽認為,通過微信朋友圈求助的方式能給有需要的家庭提供真正的幫助,“我們有獻愛心的想法,但沒有渠道,有這樣一個平台讓我們了解到一些有需要的人,獻出自己的愛心非常好,畢竟靠個人、單個家庭的力量很難獨自面對一些困難。”

  調查中,62.4%的受訪者認為通過微信朋友圈進行求助、籌款的方式容易發生詐捐、騙捐現象,61.7%的受訪者擔心捐助資金會使用不透明,53.9%的受訪者擔心善款余額會處置不透明,51.0%的受訪者感覺缺乏必要的中間監督環節,45.8%的受訪者認為難以保証求助人信息的真實性,37.1%的受訪者認為法律規范尚不明確,24.5%的受訪者認為受助人資格缺乏評審標准。

  陳紅介紹:“我們上傳好相關材料后,平台可以通過醫院的住院號來確認。當然也會有網友質疑,尤其是在我們上調了籌款費用之后。但我覺得這是正常的,畢竟是把自己的錢捐出去了。所以我也會在平台上積極回應質疑,上傳診斷証明等有說服力的材料,有時候自己比較忙,雲莉的同學和我的家人也會幫忙回復。”

  “我們在平台上設置好籌款額度,如果籌滿就自動停止了。”對於善款的使用,陳紅說,肯定會把捐助的錢全部用在雲莉的治療費用上,如果還有剩余會捐給其他有需要的人。“平台會要求我們把費用收據提供給平台,我自己也會及時更新費用的使用狀況”。

  楊陽則表示,這種方式不是那麼公開透明,缺乏傳統的鑒定過程,所以相關平台應承擔相應的義務,捐助人自己也要提高辨別能力。

  對於微信朋友圈的個人求助行為,57.4%的受訪者建議對求助人進行嚴格審核和定期檢查,56.8%的受訪者建議對資金后期使用進行公開,55.8%的受訪者希望建立健全第三方監督機制,49.9%的受訪者建議建立健全網絡舉報系統,39.0%的受訪者建議政府要加強對正規募捐平台的宣傳,31.4%的受訪者建議捐助人要學會理性判斷。

(責編:史雅喬、蔣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