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中國“老漂族”生存現狀:專程照顧晚輩比例達43%【3】

2018年05月15日09: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5月10日,北京市朝陽區某小學放學后,2名隨遷老人騎著三輪車接孩子。本報記者 彭訓文攝

讓“老漂族”真正快樂起來

如何讓“老漂族”們快樂起來?這是苗艷梅在研究中想得最多、做得最多的事。

為了讓“老漂族”之間、他們與本地老人之間熟絡起來,苗艷梅聯系當地社會工作站,組建了“你來我往,快樂分享”文化融合小組、隨居而安——隨遷老人社會支持小組及促進隨遷老人融入社區生活等相關活動。從最基礎的相互認識,到在養生講座、法律講座上踴躍答問,再到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歌詠比賽、志願巡邏,和本地老人結伴買菜,很多隨遷老人通過參加小組活動,有了參與社區活動、服務社區的熱情,對融入城市也更有信心了。

經過苗艷梅研究小組的心理輔導,以前看不慣兒媳婦買買買的韓阿姨如今能夠體諒子女的生活方式,兒子、兒媳也注意考慮老人感受。苗艷梅還鼓勵韓阿姨積極參加社區活動,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如今,韓阿姨走在社區裡隨處可以碰到熟人,見面都打招呼,“感覺心情開朗多了,生活比之前有意思”。

“我心安處是故鄉。”苗艷梅說,對於隨遷老人來說,最怕的是心不安、在他鄉的感覺。所以,培養社區歸屬感很重要,一方面可以讓他們住得安心、開心﹔另一方面,很多老人將來可能留下來養老,越早融入問題越少。

專家表示,漂泊的老年一族要做到老有所安,既要內安其心又要外安其身,這需要家庭支持和社會支持,前者強調孝親敬老的代際反哺,后者重在破除醫養分離的制度藩籬。

“隨遷老人要努力讓自己快樂起來。”《快樂老年》一書作者袁志發對記者表示,從隨遷老人自身來說,要學會5種快樂:一是學會享受天倫之樂,因為與兒孫團聚,本身也是一種快樂。二是學會交友之樂,要在社區多交友,通過談天說地、傾訴心中不快來減少煩惱。三是學會運動之樂,可以根據自身身體條件,適當做些運動。四是學會學習之樂,學習能增長知識,提升境界。境界高了,萬事想得開,快樂自然就多了。五是學會享受興趣之樂,要學會培養書法、繪畫、唱歌、跳舞等興趣,“做出一道好菜,也是一種快樂”。

從兒女來說,要對隨遷老人有足夠關愛。“你如何關愛孩子,就應該如何關愛父母。”袁志發說,兒女要對隨遷老人多一些包容、忍讓、陪伴、理解。多擠出一些時間,和父母多談心﹔多帶著孩子和老人外出逛逛。“在放長假時,要帶著父母回老家看看,這時候老人一定會有一種特別的快樂。”

此外,為幫助“老漂族”融入城市,政府和社會各方面也要不斷努力。在北京市房山區,由該區社工聯合會開展的集體做美食、集體生日會、歌唱比賽等隨遷老人社區融合項目,讓500多名隨遷老人在社區找到“家”的感覺。一些養老機構也加入其中。例如,大美楓林公司開展的“壯心苑”項目,正嘗試配合社區建立隨遷老人服務站,通過開展書法、繪畫、歌舞等文化活動,讓他們真正快樂起來。

苗艷梅建議,除了政府購買服務,政府還要做好非獨生子女的外地戶籍隨遷老人與遷入地城市社會福利、醫保報銷等方面的制度銜接。同時要立足未來,健全社區養老照護體系,如設立社區日間照料中心,以緩解隨遷老人可能面臨的生活難題。

“構建起異地養老的社會支持體系十分緊迫。”穆光宗說,對隨遷老人來說,異地養老帶來的不確定性、不適應性的風險很大,要妥善協調處理好戶口登記制度與社會福利制度的分合機制,該分時分,該合時合,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實現讓“老漂族”將“他鄉作故鄉”。(彭訓文)

(責編:余璐、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