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心靈“補”手吳坎坎【2】

2018年05月16日15:15 | 來源:中國青年網
小字號

心理的重建並不比其他方面的重建來得容易。遭遇突發事件的人,常常出現“否認期”“高警覺”和“麻木”三種狀態。有的人整夜睡不好覺,聽到開門的聲音便倏然驚醒,有的人不停地閃回災難發生時的場景,還有的人會排斥提及那些逝去的親屬。有一次在泥石流災區,吳坎坎看到一位匆匆從外地趕回的丈夫。他隻看到了被砸毀的房子,老婆孩子杳無音訊。本來精明強干的一個人,整日窩在帳篷裡喝酒,不吃飯,不說話。

大災待5年,中災待3年,小災至少待一年,是全國心理援助聯盟的鐵律。汶川地震后,“有些心理咨詢師待的時間不長,所以他們只是打開了傷口,卻沒有能力或者時間包扎,就走了。”而吳坎坎在當地一待就是兩年。

在位於四川省綿竹市漢旺鎮的東方汽輪機廠,吳坎坎去做心理援助時,沒有辦法走近受災者,光在圈子外面打轉著急。后來他看到一些災民開始搬家,自己也默默地在旁邊搭把手。雖然每天累得精疲力盡,但是陪伴帶來了心理上的熟悉,讓他最終說出了自己是心理援助志願者的身份。

那是吳坎坎第一次接觸心理援助。之前,吳坎坎報考心理學專業時給自己勾勒的未來是做一名心理咨詢師,“坐那聊個天就能掙錢,多好的行業”。但是在那之后,這個85后整整10年時間都在出差中度過,“同學聚會都要以他的時間為准”。

剛開始做心理援助時,吳坎坎和他的同事很難得到信任。災后重建任務繁重,物資往往比心理更得到重視。吳坎坎的同事、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魏楚光記得,在彝良地震時他下鄉做心理創傷測試,當地的村民報名,是因為聽說每人有50元實驗費。還有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拄著拐杖敲開他們的門,以為他們是“北京來的大官”,要傾訴自己失去孩子的痛苦,希望得到些幫助。

黃島爆炸發生之后,吳坎坎曾經為了協調當地政府和專家,幾天幾夜沒有睡好覺。直到一天下午,他感覺自己直冒冷汗,頭暈眼花。有時間休息后,他一口氣睡了3個小時。

到后來,一些地方政府發現,社區天天鬧事、情緒不好、老吵架的人變少了,整個社區的氛圍好了一些。這種志願者才漸漸得到認可。

和災民打交道時,吳坎坎小心翼翼。他曾在汶川地震后的綿竹市體育館安置點看到,許多抱著心理咨詢師資格証的熱心志願者一窩蜂地跑來。他們看到有人在路邊哭,就跑過去問“你為什麼哭,你們家有幾口人”。被問多了,災民就對心理援助產生了自然的排斥。

吳坎坎告訴記者,這是“二次創傷”——當一個人的傷口多次被別人打開,但是沒有人包扎時,就隻能化膿,變得嚴重了。“心理咨詢尊重的原則是他自己主動打開,我們會協助他,告知他,你經歷這些事情,第一段時間每個人都會有焦慮、害怕的反應。”

吳坎坎要求志願者在早期避開明顯碰觸傷口的行為。他們到一個地方,先建立工作站,開始招募專家和專家型志願者。“我們要穩定下來。別人看見我們穩定了,他才能夠感覺穩定了,能夠找到我們”,組織起社區活動,然后慢慢突破他們的心理防線。

(責編:余璐、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