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公益

心靈“補”手吳坎坎【4】

2018年05月16日15:15 | 來源:中國青年網
小字號

在2015年天津大爆炸事故發生后,吳坎坎發現,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的不止普通的災民,醫生、護士和消防員成為“隱形的受傷者”,“消防員的內心的創傷,在今后會逐漸表現出來。”

但是這樣的心理援助需求很多時候被忽視。“他們往往會被認為是強者,以為通過調整就能很快恢復。實際上個體差異不同,心理援助在這一塊是缺失的。”吳坎坎的導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雨青,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汶川地震后進入災區搶險救災的部隊官兵,目睹了過多最慘重的場面,但地震10年后,有些官兵已經退伍,很難持續跟蹤。他認為,應該學習美國對待退伍軍人的方法,退伍后繼續追蹤他們的心理動向。

吳坎坎能做的,只是建立起更成熟的督導體系。在災區,被認“干爹”“干媽”是志願者的禁區,“不能建立太多的聯系,不然會面臨更大的分離之痛。”李曉景記得,在蘆山工作站,有一個孩子特別乖,經常會主動幫助志願者做事,大家都很喜歡他。但一天孩子突然提出要去一個從沒去過的大城市看看,志願者思考良久,決定拒絕。

同時,還要防止每天與災難共處的心理援助志願者受到傷害。

剛開始介入心理援助時,專家和志願者被要求待一個星期就離開。后來,還有一部分專家坐陣后方,專門應對前方志願者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並定時去為他們做心理疏導,以免造成永久的心理創傷。

吳坎坎記得,他第一次從汶川回到北京,連續看了幾天輕鬆的電視劇,不想工作,害怕面對現實。后來在家人和導師的幫助下,才慢慢恢復過來。

但是至今,他都不願太主動地去回顧他在災區中親眼目睹的慘象,除了接受媒體採訪,他很少主動向家人、朋友提起,因為“每提一個事件,當時的慘象又會在我的腦子裡過一遍”。每到紀念日,他會努力地回避。

今年的5月12日,吳坎坎受老師和當年的志願者朋友的邀請,重返當年做志願者的地方。

回汶川之前,吳坎坎心裡也猶豫了很久,他已經有許多年沒回去過。最終下定決心過去后,他發現以前空曠的平地,都蓋上了樓房,再也沒有當年的影子。

位於漢旺鎮的東方汽輪機廠作為遺址保存下來,地震留下的傷痕依然停滯在那裡,兩個當時幫助一起救災的工人行走其中,依然對一草一木都記得十分清楚。即使過了十年,他們的家人在當年也大多無恙,地震在他們心中留下的創傷依然明顯。

在觀光車上,大家講著故事,痛哭著擁抱著對方。吳坎坎覺得,這也是一場遲到的紀念儀式,心裡仿佛落下了一塊大石頭。雖然哭過之后,那兩位漢子抱歉地說“見笑了”,但在吳坎坎看來,“特別是到了紀念日,情緒應該是宣泄出來的。10周年是一個很好的打開和被包扎的時間,但很多人回避了。”

重返災區時,他聽到了一個故事。一對北川的夫妻,從5月12日中午12點到下午3點,兩個人坐在沙發兩頭沉默,他們都默默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卻誰也沒有能力去觸碰對方的傷疤。他猜測災區還有很多這樣沉默的人,“他們心裡的傷其實一直是壓下來,不可能消失掉。”

(責編:余璐、賀迎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