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公益>>公益要闻
人民网>>公益>>正文

“有人打你,你就打他!” 这样教孩子对不对?

张良如

2015年04月22日09:05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近日,微信朋友圈一篇题为“孩子,有人打你,你就打他”的文章被“点赞”同时也引起家长的困惑,到底是“该还击”还是“听老师的话”?北京回龙观医院副主任医师宋崇升表示,没有绝对的“该还是不该”,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训练孩子“还击”引热议

  文章讲的是一个女童向爸爸诉苦,说在幼儿园有小朋友抢自己的玩具,还打自己。老师尽管批评了对方,但那个小孩有时还是打自己,为此感觉很委屈。爸爸为此引导女儿:她打你,你就打她,告诉老师没用,你回击了,她就不敢欺负你了。并在家中训练女儿如何出手。

  很多家长在看到这样观点的时候,都表示很有同感。实际上,很多家长私下里也是在这样教育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你就还手。但幼儿园包括小学的老师,都明确地告诉孩子们,不许打架,有冲突了报告老师。那么孩子们到底该听谁的呢?

  “不许打架”是一种规则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平放学后被同学欺负了,一个高个子的男生把他推倒,还把书包扔得很远。回家后爸爸看到小平脸上抹得很脏,就知道他哭了,问发生了什么。小平期期艾艾地将经过告诉了爸爸。爸爸问他,你为什么不还手。小平说,老师说了,不让打架。小平的爸爸给班主任发信息报告了这事,并表示自己也很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说。班主任立刻联系了打人孩子的家长,随后那个家长和孩子就给小平的爸爸打电话了,母子两人在电话中真诚地向小平道歉并承诺以后不会再有第二次。接完电话后小平心情立刻好起来,“好痛快啊!” 在那一刻,小平的爸爸放心了。

  这个故事很耐人寻味。老师说的“不许打架”,就是一种规则。如果大家都遵守规则了,当然就相安无事了,但是如果有孩子破坏规则主动打架了,而挨打的一方遵守规则不去还手,那么就会“吃亏”,至少在孩子的世界里,这就是吃亏。所以,遵守规则的一方就需要保护。老师通知家长去道歉,就是对遵守规则的孩子的一种肯定和保护。经过这样的处理,打人的孩子知道了打架就会受到惩罚,而被打的孩子知道了遵守规则不会吃亏。那么这样的处理对于孩子双方都是有教育意义的。

  攻击需要教化管理

  当然,这样的处理更适合强调规则的学校,对于年龄更小的幼儿来说,更多的还是需要教育和引导。家长的责任尤为重要。攻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需要教化管理。但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能打人,则会有意无意地忽视,觉得就是小孩子,又打不坏,能怎么样?但对方的家长则未必也会这么想。曾有一个小孩当着家长的面踢小朋友,而家长在旁边就是一言不发。结果被打孩子的家长不答应了,立刻要求去医院。这样的结果闹得双方都很不愉快。幼儿的攻击大多在产生愤怒情绪或愿望受挫时出现,所以,家长有责任逐渐培养其表达情绪的方式,比如把不高兴用语言说出来;或采用相对无害的方式宣泄愤怒;或者不比武力,比游戏的耐力等。

  当然,更多的时候,小孩子是在用打闹的方式来建立和其他小朋友的关系,双方都没有觉得受到伤害,那么家长此时也不必惊慌。这是一种娱乐性攻击,是双方关系亲密而顾忌较少的一种表现。小孩子间即使是真的打架了,大部分也是你来我往,互不相让。这是小孩子自发地处理冲突的方式,只要不是力量悬殊,家长也大可不必担心。

  性格懦弱的孩子需要关注

  而需要关注的就是那些攻击性过强和性格懦弱的孩子。对于前者,家长的责任不容推卸。一个爱打人的孩子如果疏于管教,那么他会在攻击中体验到快感,会强化其攻击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解决冲突的应对方式。此外,还有一个坏处,就是攻击行为的传递。如果一个孩子被打了,那么他就可能无意识地学习对方的攻击方式,转而在其他冲突中攻击别人,在心理学上称为对攻击者的仿同。幼儿园就不时会有这样的现象,一个小朋友前几天被别人挠了,过几天可能就会挠其他小朋友。而性格懦弱的孩子,如果受到攻击而不反抗,则可能会留下心理创伤,对性格的正常发展也会埋下隐患。此时家长教一些有利于自我保护的防御方法,似乎也不为过。

  北京晨报记者 张良如

(责编:史雅乔、蒋琪)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