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公益
人民网>>公益>>正文

林家生命力那一抹绿

2015年11月12日15:56    手机看新闻

    瞧我们这一家子——父亲、我、老公、儿子,爷孙三代全是吃邮政饭的。投递员、营业员、管理员、信贷员,就这几大员开一个“一体两翼”的现代邮局都不缺岗了。

    说起我家的邮政缘,虽然平凡而普通,可每每回想起来,一幅幅依然历历在目的生活画卷,总会在心里激起阵阵涟漪,其中不乏彷徨、迷茫与纠结,但更多的却是不屈、抗争和奋斗。——林芝

一个人的邮电所

    33年前,我接过父亲的班,成为一名邮政员工,也是父亲一生中唯一的徒弟。不过,我这个徒弟从父亲手上接过的是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县一个偏僻的林区邮电所——父亲在这里度过了他31年的邮政生涯。既是父女又是师徒的双重关系,使我从任性开始了自己的邮政生涯——从第一枚邮票被我撕扯残缺,到第一张开出汇票的字迹潦草,再到第一次接待用户的不知所措……也第一次感受到身为师傅的父亲对我的苛刻和严厉,那年我只有17岁。

    17岁本是女人一生中最美丽的花季,我的花季却为一副又一副陌生的脸孔绽放……望着终日若长龙般等候办理业务的队伍和伐木工人一个个渴望的表情,我怀疑自己能否像父亲那样坚持一生、热爱一生、毫无怨言地付出一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凄凉充塞我心。我常常用求救般的眼神望着父亲,希望能从他的脸上找到答案。

    而父亲总是平静地端坐我的身旁,认真指导我办理每一笔业务,告诉我必须注意的每一处细节。沐浴在父亲无微不至的关爱中,受惠于他手把手地悉心传教,我掌握了如何熟练地办理一笔又一笔业务,细心地整理好日复一日的账目,安然地迎送穿梭于邮电所和林区的伐木工人……我仿佛被父亲带到了一种无为之境——山林里清风徐徐,宁静而致远。

    1983年,父亲告老还乡。临走时,他用沉重的语气叮嘱我:“我没有什么东西留给你,未来也帮不了你,对你我没有过高期望,希望你热爱本职,坚守岗位,好好工作……”我目送父母渐渐远去的身影,心中永远留下了临别时父亲那双饱含歉意、担忧、无奈和寄予希望的眼神。

我从父亲手中接过日戳、夹钳,接过邮袋、背包,孑然一身,远离场镇,远离时尚,走进曾属于他的那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一张办公桌,一张床的日子,度过了一个女孩最美好的人生花季(也是最艰难的5年时光)。随后,我被调往距县城25公里的藏区邮电所工作两年。林区、藏区——在那一个人的邮电所里,我工作了7年。

    30多年前,虽然已是改革开放初期,但对于大山深处、几乎与世隔绝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邮电所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而对于正处于对社会、对人生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我来说,却是一生中最难度过的阶段。

    为排解苦闷和孤独,我常常翻看父亲留下的那本陈旧得发黄的《国内邮件处理规则》。好在那时我记性好,闲着没事的时候,就逐条逐条地理解、记忆,慢慢地我竟然能够把内容全部背下来,以至于在为客户办理业务时手到心到,对于客户的咨询也是对答如流。

父亲:坎坷人生之路

    父亲的人生历程烙上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出身农民,父母早亡,与哥哥相依为命,曾打过帮工,也当过放牛娃。而与同时代人有所不同的是,婆婆健在时省吃俭用供父亲读了三年私塾。1952年,四川清剿匪徒的战斗全面展开,在途经四川安县前往山区剿匪的部队领导动员下,父亲报名当了随军民工,因为能识文断字,便被部队指定担负阿坝黑水至刷马路口的邮件运递工作。

    1952年至1960年,父亲走过了邮件运递最艰难的8年。110多公里的邮程,徒步穿行于密林之中,还得翻越一座海拔4500米的雪山。沿途渺无人烟,自备干粮,日夜兼程,4天一个往返,他蹲山洞、睡树下、雪当水喝、食冻馒头、篝火驱兽。

    1954年的冬天,父亲在雪山遭遇了特大暴风雪,险些丢掉性命,幸而被路过的藏民搭救。另一次是1956年夏天,他与一位年轻医生结伴行至雪山下,经过灌木丛时遭到土匪袭击,走在父亲前面的医生不幸中弹身亡,父亲躲闪及时幸免于难。父亲说那时太苦了,与他同批入职的5位职工有3人选择离开。

    1960年,由于林区大量开发,许多外地人来到山区。父亲被派往位置最偏远的一个新开发的林场,负责邮件的收寄以及林场至县城的邮件运输工作。将收寄的邮件背回县局处理,再将寄来的邮件投送给林场工人,父亲每3天往返一次,一个来回有200公里。那年父亲36岁,工作环境稍稍安定的他与母亲结了婚。

    那时,邮电所没有固定营业场地,父亲流动服务于每一个工段,与伐木工人同吃同住,夜晚便用邮袋将收寄的汇款和包裹捆好当枕头。随着人员增加,用邮量增大,县局在1963年为父亲配了一匹马,结束了他长达8年徒步运递邮件的历史;为保障邮件和资金的安全,林场在工人集中居住的大棚一角为父亲用木板隔离出了一间12平方米的木屋,结束了他睡大棚用邮袋做枕头的日子;1970年,县局给父亲配了第一辆自行车,自此,马班邮路改为自行车邮路。

    每当黑夜来临,工人们返回营地围坐在篝火旁休息时,是父亲繁忙工作的开始。他从一个工棚走到另一个工棚,不停地叫着收件人的姓名,直到把所有的工棚走完,把所有的邮件送完。而劳累了一天的人们,能在此时读到一封家书,幸福之感不言而喻。每当此时,父亲还会耐心地等待或者帮助他们写好回信,第二天便早早骑上自行车前往县局,在县局住一夜,第三天带上邮件返回林场。

    我儿时的记忆至今还保留着那些鲜活的画面:父亲每一次归家,自行车后面总是跟着一大帮企盼着家书的工友;父亲到各工段流动服务总是受到最热情的礼遇;父亲经手的“邮送电报”内容最多的要么是林场工人因意外死伤通知内地家属的,要么是内地亲人病危病逝需汇款或返家探望的……

自己:一颗不变的心

    1990年夏天,阿坝州邮电局局长率领州局各部门负责人到黑水县邮电局调研,选中了我所在的藏区邮电所,了解到我的情况后,将我调回州局营业室工作。3年后,为照顾父母,我告别了工作长达10年的阿坝州,于1 9 9 3 年回到家乡——绵阳。

    回来后,我先后在父母居住地安县桑枣镇和花荄镇邮电支局工作了5年。1998年邮电分营,我调入绵阳市邮政局。自此,我终于有了稳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终于和分居两地的老公团圆。

    1998年至今的17年间,我先后担任过营业员、质检组组长、市局经营服务部管理员,又在现业局担任了监督检查部、市场经营部、综合办公室主任,后来还担任过报刊发行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市局市场经营部管理员、综合办公室管理员和副主任10个岗位工作,历经了5届市局领导和10位中层领导,可以说是绵阳邮政员工中多岗位历练的标志性人物。

    这些年,我从基层工作一步步迈向管理岗位,也时时刻刻见证着邮政的发展。比如,函包汇发曾是窗口业务的传统项目,现在,代理金融、国际国内小包、分销……邮政的产品和服务琳琅满目。原来天天在局里等客上门,现在,走访营销、延伸服务等已成常态。过去查询一组数据,要翻阅许多纸质资料;现在,轻点鼠标便可调出数据。过去查询一封邮件耗时少则一周多则半月,现在上网即可实时查询邮件流向。投递的变化更大,电动自行车、摩托车和汽车已经是最基本的交通工具……

    一路走来,当我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研判邮件查验责任并妥善处理疑难赔偿;当我自如运用规则条款指导支局严防管理漏洞;当各级政府和邮政行业表彰的“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个人,从我手中的相机和笔尖相继走出;当由我撰写材料的创新成果和成功营销案例、转型发展经验、先进典型代表被在全国、省、市邮政推广时,我不禁感叹,这与我人生之初置身于一个人的邮电所时坚持写读书笔记、思考业务疑难有很大关联。曾经的艰难人生,如今成为宝贵的财富。

儿子:再续邮缘

    “良良,还是到邮政工作嘛,你看外公我,还有你爸你妈,我们两代人从建国后的邮政走到现在,过得平平顺顺,活得开开心心,这些都是你亲身经历、亲眼见到的啊!”2012年初,儿子大学进入实习期,投出的4份求职简历很快得到了回复,其中就有邮储银行。正当儿子犹豫不定之际,他外公忍不住发话了。

    那段时间,我和老公多次与儿子交流,与他分享外公和我们夫妻在邮政的经历及感悟,希望他最后的抉择能与我们的期望相合。他也在网上查阅了很多中国邮政的信息,自己还多次以客户的身份前往邮储网点体验。2012年4月,他以实习柜员的身份,进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绵阳市分行。

    由于所在网点的个人现金业务不多,为使自己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不荒废,他挤出时间向老信贷客户经理请教,恶补信贷业务知识。“每个师傅都有他们的长处,我虚心请教,慢慢找寻门道,结合制度加深理解。”他密密麻麻写满了厚厚两本信贷知识笔记。

    几个月的学习终于派上了用场,2013年,他抓住市分行打造综合客户经理团队的机会,递交了竞聘申请,于5月份走上了信贷客户经理的岗位。

    “维护500多个信贷客户,每天都有还款,每周都有结清。去哪儿开拓新市场、怎样挖掘新客户、如何在把控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做大规模?”儿子不止一次告诉我,这是他从事信贷客户经理后从未放弃思考的三大问题。如他所说,自接手这项工作,面对形形色色的客户和更加严明的纪律,好多的80后、90后信贷客户经理,如他一样哭过、笑过、拼过,但真的没有轻松过。

    儿子说每当他有所懈怠,甚至产生放弃的念头时,眼前总会闪现邮储银行努力提升员工从业素质的各种培训场景;想起各级领导和团队里的哥哥姐姐对新一代的关心和指导;想起邮政信贷业务一定会从城市走向农村,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他坚信,如他一样年轻的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我一定要努力成为一名将营销客户、创造效益、把控风险落实到位的综合客户经理。”为了达成目标,儿子撰写了调查报告,开展客户走访。他脚踏实地,执着于与企业共同进步与成长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中。今年,是儿子工作的第三个年头。在邮政企业文化、团队文化、合规文化的浓厚氛围熏陶下,我欣慰地看到了他身上散发的正气、流露的激情、储备的能量。我不禁感叹,在儿子身上,有我这个50岁的母亲和90岁的外公希望看到的影子,那是承载前辈邮政人期待和重托的深深企盼,那是邮缘故事代代传承、血脉浓情代代延续的美好心愿……

(责编:初梓瑞、史雅乔)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