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波做客人民网
书信,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千年来已成为中华文脉的重要支撑。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而“家信”长久以来正是家庭共同记忆的最好见证。为深化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讲话精神,重温家信情结、呼吁笔墨真挚。11月18日中国原创音乐领军人物李春波做客人民网,畅谈家书与传统文化的故事。
《一封家书》一代人的亲情眷念
1994年,李春波的《一封家书》销量破百万,而这还没有算上那个时代疯狂盗版的数量。尽管该曲曾一度引发争议,但是大多数人对于这首歌,都选择了认同。李春波的哥哥和姐姐,都曾是上山下乡的知青,也正因为如此,李春波似乎对于知青岁月有一种特殊的情结。而在知青年代,家书,是维系家庭的一条重要纽带。
“我很小的时候就学会写家书了,我家里出了好几个知青,像我的哥哥姐姐,就是知青。当时我年纪小,还在上学,那时候哥哥姐姐经常给家里写信,我放学一回家,爸妈就会让我给哥哥姐姐写回信。所以你听《一封家书》的内容,都是当时我的哥哥姐姐写信和我代写回信时常用的格式。我那会儿是父亲母亲的小秘书,‘给你哥回封信,给你姐回封信’,上面写什么吾儿、母字。”李春波说。
1990年代,是一个全民经商下海的时代,而位于中国南部的广东更是聚集了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和许多人一样,李春波也在这里追寻着自己的音乐梦想。事实上实现梦想的道路总是充满太多的亲情牵挂,而《一封家书》正是李春波亲情眷念的真实体现。
李春波回忆道:“1993年,当时我是在广州那边,生活很苦,后来有一天我给父母写信,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全是豆腐帐,昨天干嘛了今天干嘛了,跟以前内容差不多,正好宿舍里有琴,我就一边弹琴一边想这信怎么写?于是就创作了《一封家书》。”
事实上,《一封家书》恰恰道出了所有“李春波们”的思乡之情。
李春波坦言,改革开放初下海经商成为时代潮流,很多人背井离乡去广东、深圳,那是个淘金逐梦的年代,更是一个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虽有电话和BP机,但是毕竟没有普及。思乡之情难抑,人们跟家里联系,主要还是写信。南下务工人员多了,很容易就会接受《一封家书》带来的那种温情。
其实说起感情,就是爱情、亲情和友情。在那个时代,人们表达自己的感情情绪,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开放。“我还记得当时《一封家书》出来以后,也引发了一些争议,甚至有人说“一封信也可以成歌?太奇怪了”,不过大多数人都是很认可这首歌的,它表达了当时人们一种朴素的情感。我还记得当时《小芳》发行的时候,第一批是出了3000盒磁带,然后很快追加到了100万。而《一封家书》的首次发行,就达到了60万盒。可见这首歌还是很受大众 <http://data.auto.hexun.com/logo/8/>欢迎的。”李春波说。
音乐:没有姐姐就没有今天的李春波
李春波出身在一个知青大家庭,家里的两个哥哥、两个姐姐都是当时的知青。那个年代的生活非常艰苦,但姐姐知道李春波自幼就喜爱音乐,为了帮助李春波能够走上音乐之路,姐姐省吃俭用,用第一个月的工资给他买了一把吉他,为李春波打开了一扇通往音乐道路的大门,开启了他的音乐创作生涯。
姐姐不是李春波的启蒙老师,但是他音乐生涯里的一个开路人。在李春波出道二十一年后回忆到,如果当年没有姐姐给他买的那一把吉他,也许就没有现在的李春波,也就没有家喻户晓的《小芳》。
李春波说:“我从小喜欢音乐,吹笛子,后来到少年宫拉二胡,拉得还像模像样的,但是那个时候我爸是属于老传统,他不喜欢我学这些,他想我去学理工,当个工程师、科学家,很奇怪,同样是数字,数学学不明白,倒是音符弄得很明白。说到弹琴还真的得感谢一个姐姐,她用一个月的工资给我买了一把琴。离开家到北京,也是姐姐的特别支持,那会儿没路费,不敢跟父母说,就跟姐姐说,她就把结婚用的自行车卖了。所以没有姐姐可能真的没有今天的李春波。”
也有人说我们现在是一个没有“经典”的时代,李春波认为,虽然现在人心浮躁,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很难出现经典。但是自己会不忘初心,坚持走质朴真诚、有情有爱的创作路线,沉下心来,再创经典!在现在这个社会,唱片公司也许会消失,但是好音乐永远有市场。音乐是美、是爱、是梦想,人们永远需要它的安慰!
家书是微博微信代替不了的
提及家信与传统文化,李春波难掩兴奋。“我特别喜欢,尤其是年初习总书记提出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直抵人心非常接地气,包括人民网启动的“家·信--为传统文化接力”大型公益活动。弘扬传统文化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更与媒体的积极呼吁分不开。”
李春波表示,中国文化是家国同构的文化,所以家文化在中国文化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书则是家文化的重要载体,一封信千百字却饱含家国情怀。家书是活历史是岁月的见证更是中国人的文化特质。从杜牧的“峰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鲁迅、许广平的《两地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垂范,我们这一代人更应该用行动践行传统文化,尽管表达情感的方式变了,但是老祖宗的传统和中华民族宝贵财富不能丢,更要不断发扬不断创新传承。
尽管现代沟通方式便利了很多,李春波仍对家信情有独钟。“现在还和朋友有书信往来,偶尔还能收到一些毛笔写的书信,写家书的时候,是内心最安静、最丰富的时候,句句真情、字字心声,这是微博微信代替不了的。现在大学生可能一年写的字都有限,电脑、微信成为生活的全部,每天刷微博微信不过是信息的流通,没有实实在在的情感寄托。微信收到一条是分享,收到十条是刷屏,我都不想仔细看。但如果是十封信,我一定要认真的看,认真的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