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千年来已成为中华文脉的重要支撑。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而“家信”长久以来正是家庭共同记忆的最好见证。为深化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讲话精神,重温家信情结、呼吁笔墨真挚。12月25日著名主持人赵普、中国茶叶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吴龙、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会员施静做客人民网,共同畅谈家书与传统文化的故事。
家书:中国人家国情怀的传承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自古以来,家书不仅是人们思亲寄情的纽带,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真挚展现并传承着中国人心底最深沉的家国情怀。
家书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人以家庭为中心的文化传统与生活方式最重要的体现。从央视主播到传统文化的幕后传播者,赵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他用“家国一体”四个字概括了家信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是家天下,最核心的部分首先就是家,国是小的家,家是大的国。正是由于中国人是家国一体的,所以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和一国之间的同胞感情往来是紧密联系的。中国人最重视家庭,一想起家人之间的关系,一想起对孩子的教育,永远都滔滔不绝,这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变的,这些都是在家庭中传承下来的。”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高效、便捷、即时性的通讯方式在逐渐取代着最传统的手写家信,即便如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承是永远不会断的。因为纵使家信的形式千变万化,我们心中的家国情怀、思亲之情与舐犊之爱不会因为传承传载的工具而消逝。正如吴龙所说,“家信是写给自己最亲的人,这种关系最亲近、也最珍贵,无论用什么样的沟通方式,亲人之间的关系永远不会疏远。”
吴龙: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魅力
书信往往是中国传统文化仪式感的体现,人们洋洋洒洒在信中抒怀、寄托情思,篇篇信纸之中、字里行间、笔墨交替之间的浓浓深情是敲开收信人心门的钥匙。现如今,人们在微信、QQ上零星传递的只言片语逐渐成为亲人、朋友之间维系情感的主要方式,人们将书信的仪式慢慢遗忘了。
在当下快文化、快消费的时代背景下,传家人也用自己的故事讲述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理解与感受。吴龙告诉我们,那时为了尝试铁错金工艺和铁剪金银工艺,他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走访了存在这种制作工艺的藏区,拜访了还保留这些技艺的老匠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用三年时间复原了这些工艺。他说,“传统文化关注的其实就是那些传统中高雅的生活方式,琴棋书画诗香茶,通过这些生活方式我觉得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修养和提升,通过这些载道的器物又对我自己的审美有所提高。”
家信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魅力。我们每个人与传家人扮演的角色是其实一样的,我们都肩负着华夏儿女促进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正如赵普所说,“家信当中要传的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就是要用那张纸,就是要写那张字,要有这样的东西,要有这样的陈设,才能让人觉得故土难离,就算我离了故土还有这些东西陪伴我,中国人的精神就在这。”
施静:传统文化传承是情感的传递
作为文物修复的传承人,施静曾帮助一位先生修复了他母亲35年前只花了15块钱买的一把紫砂壶,在她精心修好了这把壶之后,这位先生竟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在施静看来,传承其实是对一个人心灵的慰藉,唤起的是人们心底最真挚感情。而这情感的传递恰恰与家信中讲到的传承是一样的,艺术与文化是无价的,是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
时代在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魅力不变。如今,我们每天似乎都在忙碌着、焦虑着,但是当我们静下来的时候,心里依然是空荡的,这个时候传统文化恰恰就是我们内心最深处的一点支撑,这个支撑也是我们的感情上的延续和动力。也许,我们应该停一停脚步,唤起内心中最深沉的文明,让传统文化在一代又一代中延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用赵普的话说“这些匠人都是坚守传承的人,坚守艺术的人,是我们尊敬的一群人,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手艺人,不是单纯的为了养家糊口的人,这是我们的理念。所以,我们应该让所有的传承都成为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