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公益
人民网>>公益>>正文

曹景行:家书中的父爱情深

2015年12月31日15:28  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手机看新闻

  书信,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千年来已成为中华文脉的重要支撑。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习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而“家信”长久以来正是家庭共同记忆的最好见证。为深化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讲话精神,重温家信情结、呼吁笔墨真挚。12月30日著名媒体人曹景行做客人民网,畅谈家书与传统文化的故事。

  万金家书:寄托无限情思

  自古以来,家信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维系人们情感沟通和家风传承的重要载体。一句家喻户晓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道出了多少烽火连天中的殷殷期盼与家国情重。细读家信,我们能够领略不同时代背景下丰富的社会信息与作者对家人深厚的情感表达,回味隽永。

  曹景行认为,中国人的信仰可以一个字概括,那就是“家”。他说,“跟其他民族比较、其他文化比较,中国对”家“的概念特别重视。很多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我觉得中国人特别有信仰,”家“就是很好的体现。而”家信“就是家的感觉,是人们思亲寄情的重要载体。一旦分隔两地,就需要有家信来连接。” 

  累积了很久的事件、感情,全都融化在一封家书中。曹景行回忆,以前下乡的时候,遇上大雪封山交通不便,给母亲的书信寄不出去。一个月以后,邮车通了,他竟收到母亲厚厚一沓的来信。他这才知道,原来母亲一直收不到信,也不知道他那里的情况,心情非常焦急,就一直给他写信。在那个年代,没有短信、微信,而家人们之间信息沟通最多的,就是手写的书信,这里面有太多现代人很难体会的情感。也许,在母亲心里,曹景行那封寄不出去的信就是万金不换的平安家书。

  重读家书:余味绵长 

  在曹景行年幼时期,父亲常年在外,而书信就成为了父子之间交流、连接的主要纽带,这给曹景行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时至今日他依然记得父亲来信信封上面的地址。“他给我的信里专门夹一点东西,都蛮特别,是给小孩儿的。比如夹两个气球,夹在信或者是报纸里面。我觉得这是他的一种思念,他一直会想到我们。”父亲正是将他那最深沉的父爱都放进了小小的信封中,期待它能够漂洋过海、辗转路途送到他最疼爱的小儿子手中,他定是在脑海中无数次幻想过儿子打开信时发现其中那个“小惊喜”时快乐的笑容。

  在整理父母的书信时,很多当年的回忆涌上心头。曹景行不禁感慨,如果不是重读这些书信,他也许到现在也不会知道那个年代父母为这个家所做的付出、牺牲,也许他也不会了解父母的对儿女担忧、期盼与舐犊情深。

  “他的东西,基本上都一本本的看了,应该说这是对我父亲第一次比较完整的了解。以前通过书信是有来往,那是感性的,他到底是怎么样的人?他的想法到底怎么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情况,比如他为什么要做战地记者?在抗战胜利以后,他处于怎么样的矛盾彷徨当中?1949年上海解放的时候,他为什么要留下来?一年以后为什么要去香港?书里都有他的想法。他对不同时期的实事的分析评论,只有通过他的书,后来再整理的时候,已经出版的范围,报纸上的简报、书信都在整理。通过这个过程是对我父亲的了解。”如今,看原稿、看信件、看书成了曹景行了解父亲的重要途径。虽然没有跟父亲有太多的直面交流,但通过家信和文字,已经感受到了父亲心里期盼的儿子是什么样子。

  手写书信:深度与情感的分量

  在互联网化时代,越来越多的渠道和途径逐渐替代了书信,人们的信息沟通虽然便捷了,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呼吁人们不要忘记书信这一中华民族情感维系的精神财富。

  现代化的工具让大家变得比较轻佻,甚至连用词都不知道里面的分量。曹景行认为,教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应该将书信写作放在年轻人必要的能力培养上来,文字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两个都不能缺少。要把孩子解放出来,把他们的时间解放出来,把他们的心灵解放出来,让他们更开阔地面对这个世界,当中一个内容就是如何跟别人、跟亲人沟通,这个沟通又是如何用文字沟通。

  用曹景行自己的话说,“写信跟今天打电话的感觉大概是不一样的,那种层次的深度是达不到的。如果是放弃了用文字来表达、传递信息,或者是用文字来表达情感、用文字来表达感受,这种能力如果没有,是可悲的。尤其是在表达情感、表达自己的想法上,书信是最好的方式。”

(责编:史雅乔、蒋琪)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