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陳山看來,目前的青春電影中理想主義很單薄。早期的《青春萬歲》、《我們的田野》等青春片,讓人心裡有一個安放的地方,大家都知道也很明確青春應該怎麼度過。現在的青春片在題材選擇與表達上就比較淺。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副教授杜樺認為,當下青春片的市場化氣息掩蓋了個人體驗和生命感悟,止步於憂傷和欲望的宣泄,缺少了成長中的挫敗、傷痛和反思。
近年來,在大熒幕熱映的《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影視作品,掀起了一波集體懷舊潮。不少觀眾在感嘆青春一去不復返的同時,發現這些影視作品都少不了墮胎情節,引起網友對於青春片的討論。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手機騰迅網對1368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1.4%的受訪者認為當下青春片不是自己青春寫照,60.9%的受訪者認為青春片中的某些情節會對青少年造成誤導。
受訪者中,90后佔44.7%,80后佔32.3%。
71.4%受訪者認為當下青春片不是自己青春寫照
調查顯示,29.0%的受訪者喜歡看青春片,9.9%的受訪者態度一般,58.8%的受訪者直言不喜歡看。
“青春片讓大家有一種懷舊的感覺,勾起了對青春的懷念。”山東師范大學大四學生宋通,特別喜歡《同桌的你》電影中的畢業情節。“幾個好哥們兒還有喜歡的人聚在一起,談天說地。因為快要畢業了,出了校園可能就再也不能如此自由自在,所以有點不舍。看電影時心理觸動很大”。
調查顯示,對於青春片受熱捧的原因,受訪者認為主要是:“宣傳力度大”(38.5%)、“懷舊情結”(37.0%)、“偶像效應”(16.5%)。
在中國傳媒大學攻讀研究生的杜小靜(化名)認為,青春類電影的反響雖然不錯,但其中一些情節並不完全是自己的青春寫照。“比如墮胎這種情節,我們身邊是非常少的。電影裡長得好看的女生,很多都會有一些出格的行為,容易讓人產生誤解”。
調查顯示,71.4%的受訪者認為當下青春片並非自己青春寫照,其中59.9%的受訪者直言這類電影完全不能反映自己的青春。
60.9%受訪者認為青春片中的墮胎情節會對青少年造成誤導
對於青春片中頻現的墮胎情節,受訪者態度如何?調查顯示,40.9%的受訪者認為過於老套,33.3%的受訪者認為基本反映當下現實,14.5%的受訪者認為是對青春的一種糟踐,5.3%的受訪者感覺過於渲染戲劇效果。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副教授杜樺認為,當下青春片的市場化氣息掩蓋了個人體驗和生命感悟。“從有觀眾基礎的網絡小說中尋找選題,借助流行的營銷模式,創作迎合年輕受眾群體的話題性作品,這一波青春片相較於第六代導演的青春題材電影,顯得孱弱和浮華。一些青春片止步於憂傷和欲望的宣泄,缺少了成長中的挫敗、傷痛和反思”。
在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陳山看來,目前的青春電影中理想主義很單薄。早期的《青春萬歲》、《我們的田野》等青春片,讓人心裡有一個安放的地方,大家都知道也很明確青春應該怎麼度過。“現在的青春片在題材選擇與表達上就比較淺”。
而對於青春片出現的墮胎情節,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評議與輿論引導研究中心主任唐遠清表示,出現這樣的情節沒有問題,關鍵要看怎麼表現這一情節。“如果表達方式過度了,可能會對現實生活尤其是受教育層次較低的青少年,有負面影響”。
調查顯示,83.4%的受訪者認為青春片中的墮胎情節會對青少年造成誤導,僅11.9%的受訪者認為不會。
39.4%受訪者認為青春片情節應更符合實際
“許多導演似乎想將所有的青春問題都濃縮到一部電影之中,就會模糊了焦點,而且顯得過分夸張。”杜小靜認為,青春片創作可以嘗試從一個角度來敘事,或者隻關注一個人的青春。“這樣會更清晰,給人印象更深,情節也比較真實”。
學習導演專業的章帆,對此表示贊同。“比如日本的《聽說桐島要退部》這部電影,就是講一個高中生要退出學校社團而引發的一系列故事。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在校高中生的生活、人際關系,讓大家覺得這就是他們的青春”。
對於青春片,39.4%的受訪者希望劇情更符合實際,21.6%的受訪者認為應對青少年有正面引導,25.1%的受訪者表示應傳遞積極向上的能量,9.4%的受訪者希望多刻畫年少的美好。
陳山認為,我們在創作、談論、觀看青春片時,需要對中國青春電影文化體系有一個傳承,對青春是什麼、應該如何表現,有一個文化方面的積澱,同時要與國外青春片有一個橫向比較。“光靠感覺創作是不行的,青春片不應只是宣泄式的,還應該帶有引導性,因為觀影者的主體是年輕人”。(本報記者 王琛瑩 實習生 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