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習近平曾給陝西小學生回信 市委書記親自送信》的報道,讀了令人感動。時任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2011年給陝西省太白縣鸚鴿鎮中心小學包俊麗復信。未見包俊麗的信,但見習近平就汶川地震后包俊麗搬進新的校園和新的家園,“感到非常欣慰”和給予勉勵的話,得知是一封普通信件。
給家人、親友、他人和領導寫信,是通過書信的形式把個人的感想,或需要對方幫助解決的問題告知對方,達到增進了解相互交流的目的。寫信的一方隻有對收信人有所了解,聽其言觀其行,人言為信,就有了相信和寫信交流的基礎。不相信的人,一般的人是不會主動寫信的。
信有信用、誠實、不欺、確實等含義。建立在互信之上的一方,通過凝練在書信裡的語言——“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列寧選集》第二卷508頁),實現與另一方的溝通與交流。一般情況下,親友、家人、熟人、同級之間,一方主動寫信后,另一方是會復信的,普通民眾給領導或中央領導寫信,除非反映問題會通過另外的渠道回復外,一般信件充其量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寫的。習近平對一個小學生反映災后重建的信件予以回復,足見他的民本理念已經不同凡響。
陝西小學生包俊麗去信后收到了復信,但也有例外。2009年11月,已離開縣委書記崗位整18年的王伯祥,因為一本書收到了習近平的回信。此前,他把自己寫的《大地為鑒》寄給了習近平,此書記錄了他在山東壽光任縣委書記五年半期間的風風雨雨。
相信對方,信托遂意,不居高下,回復是情。在一個個普通人與習近平之間,架起了一座座友誼的橋梁。
2010年8月,上海市徐涇鎮民主學校八(1)班的農民工子女收到習近平的回信,他們在3個月前致信習近平匯報學習、生活情況。寫信的原因是2007年,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習近平看望過他們。
2011年7月,習近平給杭州市小營巷社區黨委回信,對社區發生的新的可喜變化給予充分肯定。當年5月,小營巷社區黨委致信習近平,匯報8年多來社區建設、社區黨建和中共杭州小組紀念館籌建情況。之所以匯報“8年多來”的情況,是因為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曾親臨這個社區視察。
2008年重慶小學生收到回信、2009年澳門老年義工收到回信、2010年墾荒隊員收到回信、今年北大考古文博學院本科生收到回信,他們都是習近平曾經以不同身份到基層視察或參加活動見過的人。
高居廟堂之上,植根民眾之中,運籌帷幄於變動之中,諧和萬方於偶然之間,這就是習近平與普通人建立的互信。通過這種互信,傾聽不同群體的聲音,他感受到了國家命運跳動的脈搏。把個別特殊的感受,以高屋建瓴的回復上升到國家普遍性的高度,這就是習近平的民本理念和至愛情懷。
原文地址:http://bbs.people.com.cn/postDetail.do?id=129499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