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溪水潺潺、屋后青山巍巍,寬敞明亮的房屋潔淨舒適,極有廣東梅州客家圍屋的特色。應筆者之邀,廣東省五華縣郵政分公司的鐘洪君和父親鐘柳芳、愛人、兒子鐘俊煌、孫子其樂融融地站在家門口的竹籬笆前,快樂地拍下郵政世家的合影,幸福之情讓人陶醉、令人羨慕!
這是一個四世同堂、三代同屬郵政人的幸福之家。老爺子鐘柳芳今年86歲,從郵局退休后在五華縣龍村鎮湖中村老家安享晚年﹔兒子鐘洪君現年56歲、孫子鐘俊煌現年25歲,均就職於五華縣分公司郵運
組。更巧的是孫媳婦曾麗燕現年23歲,也是縣分公司西河支局的一名普通櫃員。三代郵政人,跨越半個多世紀,歷經風風雨雨,飽含辛辛苦苦,但他們對郵政的情結、認同、責任始終未變,演繹出對郵政事業的無限忠誠。薪火相傳、后繼有人,從他們一家人身上,我們可以真實地感受到郵政世家的不了郵情!
情 懷
鐘柳芳老人精神矍鑠、身板硬朗,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布滿老繭的雙手“告訴”筆者,他是個有故事的人。
鐘柳芳說他1949年底參加工作,負責農村土改工作,在五華縣棉洋鎮人民政府任職,其間積極投身於百廢待興的農村生產建設工作,后來經組織介紹從五華縣手工業社轉到當時的縣郵政局工作。先后擔任支局長、鄉郵指導員等職務,直至1980年退休。
談及鄉郵指導工作,鐘柳芳記憶猶新,按照鄉郵“定時間、定線路、定地點、定班期、定人員”的工作要求,他長年累月奔走在五華縣的120多條鄉郵路上,與廣大鄉郵員情同手足。當時由於自然環境非常惡劣,檢查鄉郵工作全靠騎自行車和步行,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是鐘柳芳的家常便飯。餓了就吃鄉郵員隨身帶的芋頭、紅薯、豆干,渴了就喝山澗的泉水,更為糟糕的是在鄉郵檢查路上如遇到暴風驟雨、山洪暴發,在前不靠村后不挨寨的尷尬情況下,隻能與鄉郵員夜宿在破廟裡、山寮中,虫咬蚊叮、飢寒交迫,甚為艱辛,但鐘柳芳對工作的負責態度始終不變。正因為有了鐘柳芳對鄉郵指導工作的高度負責,當時五華縣局的農村郵政投遞管理工作年年受到原梅縣行政公署郵政局的褒獎,“紅旗郵路”不斷涌現,先進典型層出不窮。
在鐘洪君的記憶中,老父親鐘柳芳是一個工作認真、生活儉朴、干事務實的新中國第一代郵政人,為五華山區郵政事業的創建發展付出了心血和汗水。除一個印有“中國人民郵政”黃色字樣的綠色郵袋、一輛綠色自行車、一張全縣鄉郵示意圖、一把算盤、一隻藤條編織的箱子外,父親還有“三件寶”--軍用壺、燙酒壺、茶水壺,這些是鐘柳芳工作和生活的全部家當。
鐘柳芳酷愛鄉郵指導工作,當時,在全縣120多名鄉郵員中,文盲和半文盲佔多數,為幫助剛剛擺脫壓迫和貧困的鄉郵員學習文化和技能,鐘柳芳利用鄉郵員集中在縣局開會的時間,開辦鄉郵員識字班和郵政夜校,義務輔導鄉郵員識字掃盲。對一些基礎差、年紀大的鄉郵員,鐘柳芳會利用鄉郵檢查的機會送教上門,在簡陋的支局,借著微弱的鬆油燈光,用毛筆蘸著墨水一筆一畫地教鄉郵員識字。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鐘柳芳的努力下,經過3年多的文化普及教育,五華縣鄉郵員的文化程度得到顯著提高。
五華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都給鐘柳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難忘的情懷。每一條山道、每一趟郵班都深深烙下了鐘柳芳的腳印。“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如今,鐘柳芳雖然回歸農村生活,但他仍然力所能及地做做家務、喂養雞鴨,過著悠然自得的田園生活。更難能可貴的是鐘柳芳還關心社會,尤其是熱愛公益事業的情懷始終未變,他退休30多年來,熱心幫助村道改造、修繕學校、助殘助困,慷慨解囊達13萬元,受到湖中村父老鄉親的極力稱贊。
情 結
正在分揀郵件的鐘洪君
忠厚、勤懇的鐘洪君自1980年頂替父親鐘柳芳進局后,帶著父輩的囑托和對郵政工作的向往情結,先后從事投遞、分揀、封發和郵運工作,無論在哪一個崗位,他都以客家人特有的秉性、執著對待工作……
夜間投送加急電報成為鐘洪君最難忘的事情。當時由於通信落后,身處兩地的人們遇有急事和難事,總會選擇發加急電報的方式來傳遞信息。因此,無論酷暑炎熱、天寒地凍、白天黑夜,加班投遞加急電報成為鐘洪君的分內事。特別是在深夜投遞加急電報的時候,鐘洪君總是小心翼翼地騎上自行車,在微弱的手電筒光照射下,沿著鄉間的羊腸小道騎行。曠野的星空下,犬吠聲不時傳來,使他既急促又膽怯,當把加急電報安全送達時,常常是滿身疲憊。
上世紀80年代,恰逢改革開放初期,成千上萬的五華縣農民紛紛南下珠三角打工謀生,每月外出務工者都要給家中的妻兒匯生活費。那時鐘洪君每天都得投送100多張匯款單,多時一天有200多張,且要求全部妥投到戶。有時為了妥投一張匯款單,鐘洪君多方打聽,千方百計尋找收款人的住處,做到等待、上門、預約,確保送妥送好郵件。那個年代也是新潮文化的蓬勃發展期,《大眾電影》雜志曾風靡一時。鐘洪君清晰記得,在龍村鎮政府機關、中(小)學校、工商所、稅務所、醫院、藥站、供銷社、糧管所工作的160多名年輕人,幾乎人人訂閱《大眾電影》,每當《大眾電影》送到龍村支局時,那些年輕人就會把支局的郵件分發室圍得水泄不通。
交接驗收、勾挑核對、平衡合攏是郵政分揀封發工作的3項基本制度,這對於鐘洪君來說是最熟悉不過的了。上世紀90年代的郵政信函業務量非常大,鐘洪君日均分揀封發信函量達5000多封,最高峰時達8000多封,可他從不叫一聲苦、一聲累,以“迅速、准確、安全、方便”服務方針為准則,把一件件郵件准確無誤地分揀封發到規定的格口中。在郵件處理的高峰期,有時鐘洪君和同事要加班加點到深夜,日封發郵件達200多袋。為確保郵件准時運送至各支局,鐘洪君第二天凌晨4點又匆匆忙忙地起床趕到單位,以最快的速度將郵件裝上三輪車,借著微弱的路燈,一車一車地裝卸、轉運郵件,累得精疲力竭。天亮時分,便與各農村路段的郵車司機辦理郵件的交接、搬卸、轉趟、發車,忙得不亦樂乎!
自2007年開始,鐘洪君擔任當時的五華縣局郵運組組長,在工作中更加積極主動、更加認真負責地抓好郵運組的車輛安全教育、生產調度、技能提高,始終把“安全第一、服務發展”放在第一位。鐘洪君認為,加強制度建設、制度執行、車輛管理、車輛維護、駕駛管理,及時發現隱患等,是抓好郵運管理工作的根本和前提。他通過天天講、時時抓的行車安全教育方式,提高全體駕駛人員的行車安全意識和自覺性。在鐘洪君的精心管理下,五華縣分公司連續8年未發生一起重大安全責任事故,為企業的郵運生產、錢款押運、通信搶險等保駕護航。
情 緣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筆者眼前這位身材魁梧的青年叫鐘俊煌,是鐘洪君的兒子,也是郵政世家的第三代傳人。別看他年齡不大,但他在郵政工作的時間有5年之久。更有意思的是,他的愛人曾麗燕也是一個擁有4年工齡的郵政員工。
鐘俊煌在祖輩和父輩兩代人的影響下,對郵政情緣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兒時對綠色自行車、郵包的那種記憶依舊清晰,充滿著眷戀之情。高中畢業后的鐘俊煌通過郵政招錄考試,成為一名郵運司機。恬靜、乖巧的曾麗燕則懷揣著對綠色郵政大家庭的向往,也是在高中畢業后,放棄了許多出門掙錢的機會,毅然參加郵政勞務工的招錄考試,成為一名踐行“情系萬家,信達天下”理念的郵政代理金融業務櫃員。
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在人生新的起點上,鐘俊煌在父親鐘洪君的諄諄教誨下,以父親謙虛、務實、吃苦、勤儉的精神為榜樣,做到遵章守紀、愛崗敬業,努力學習行車技能,完成好工作任務。鐘俊煌平均每天行駛200多公裡的山道,負責運輸安流、棉洋、華城等23個地區的郵件。特別是隨著五華縣分公司農資分銷業務的不斷發展,鐘俊煌又經常性地加班加點運送農資到支局網點。五華縣分公司總經理李偉鑫對鐘俊煌的工作表現十分肯定,稱贊他是一條“蠻牛”,干活有蠻勁、工作有干勁,任勞任怨,從不講價,充分體現了五華郵政人“硬打硬”的吃苦耐勞精神。
郵政夫妻檔:鐘俊煌和曾麗燕
曾麗燕是西河支局的服務標兵、營銷精英,支局長馬利強對曾麗燕的工作態度、能力表現、營銷業績也十分肯定。僅今年上半年,曾麗燕在支局銷售化轉型營銷中,利用親情、友情、鄉情關系,通過精致、精細、精確地維系客戶關系,實現個人理財業務收入200多萬元。72歲的醫生陳妙榮對曾麗燕熱心服務、視客戶為親人的工作態度十分滿意。陳妙榮每次到櫃台辦理轉賬、挂失、匯款、存取款業務時,曾麗燕總是做到微笑相迎、耐心解惑、認真辦理、不厭其煩,使陳妙榮有一種如沐春風、賓至如歸、溫馨如家的舒暢感受。曾麗燕由於工作出色,還當選支局的工會小組組長,協助支局長做好勞動競賽組織、現場管理、營銷外拓等工作,各項工作都做得有條不紊、有聲有色。
為適應“互聯網+”潮流的發展,更好地服務五華山區郵政的建設,鐘俊煌和曾麗燕夫妻兩人比翼雙飛、不甘人后,去年雙雙報考了廣東電大的企業管理學專業,並已通過英語、語文等4門專業的考試。面對未來,夫妻倆毫不猶豫地說:“繼承老一輩郵政人的光榮傳統,珍惜郵政世家的榮譽,服務現代郵政的科學發展,讓自己的郵政人生更給力,更出彩!”
(責編:初梓瑞、史雅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