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我們這一家子——父親、我、老公、兒子,爺孫三代全是吃郵政飯的。投遞員、營業員、管理員、信貸員,就這幾大員開一個“一體兩翼”的現代郵局都不缺崗了。
說起我家的郵政緣,雖然平凡而普通,可每每回想起來,一幅幅依然歷歷在目的生活畫卷,總會在心裡激起陣陣漣漪,其中不乏彷徨、迷茫與糾結,但更多的卻是不屈、抗爭和奮斗。——林芝
一個人的郵電所
33年前,我接過父親的班,成為一名郵政員工,也是父親一生中唯一的徒弟。不過,我這個徒弟從父親手上接過的是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黑水縣一個偏僻的林區郵電所——父親在這裡度過了他31年的郵政生涯。既是父女又是師徒的雙重關系,使我從任性開始了自己的郵政生涯——從第一枚郵票被我撕扯殘缺,到第一張開出匯票的字跡潦草,再到第一次接待用戶的不知所措……也第一次感受到身為師傅的父親對我的苛刻和嚴厲,那年我隻有17歲。
17歲本是女人一生中最美麗的花季,我的花季卻為一副又一副陌生的臉孔綻放……望著終日若長龍般等候辦理業務的隊伍和伐木工人一個個渴望的表情,我懷疑自己能否像父親那樣堅持一生、熱愛一生、毫無怨言地付出一生。一種從未有過的淒涼充塞我心。我常常用求救般的眼神望著父親,希望能從他的臉上找到答案。
而父親總是平靜地端坐我的身旁,認真指導我辦理每一筆業務,告訴我必須注意的每一處細節。沐浴在父親無微不至的關愛中,受惠於他手把手地悉心傳教,我掌握了如何熟練地辦理一筆又一筆業務,細心地整理好日復一日的賬目,安然地迎送穿梭於郵電所和林區的伐木工人……我仿佛被父親帶到了一種無為之境——山林裡清風徐徐,寧靜而致遠。
1983年,父親告老還鄉。臨走時,他用沉重的語氣叮囑我:“我沒有什麼東西留給你,未來也幫不了你,對你我沒有過高期望,希望你熱愛本職,堅守崗位,好好工作……”我目送父母漸漸遠去的身影,心中永遠留下了臨別時父親那雙飽含歉意、擔憂、無奈和寄予希望的眼神。
我從父親手中接過日戳、夾鉗,接過郵袋、背包,孑然一身,遠離場鎮,遠離時尚,走進曾屬於他的那間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一張辦公桌,一張床的日子,度過了一個女孩最美好的人生花季(也是最艱難的5年時光)。隨后,我被調往距縣城25公裡的藏區郵電所工作兩年。林區、藏區——在那一個人的郵電所裡,我工作了7年。
30多年前,雖然已是改革開放初期,但對於大山深處、幾乎與世隔絕的少數民族地區來說,郵電所是人們獲取信息的唯一渠道。而對於正處於對社會、對人生有著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我來說,卻是一生中最難度過的階段。
為排解苦悶和孤獨,我常常翻看父親留下的那本陳舊得發黃的《國內郵件處理規則》。好在那時我記性好,閑著沒事的時候,就逐條逐條地理解、記憶,慢慢地我竟然能夠把內容全部背下來,以至於在為客戶辦理業務時手到心到,對於客戶的咨詢也是對答如流。
父親:坎坷人生之路
父親的人生歷程烙上了那個時代特有的印記:出身農民,父母早亡,與哥哥相依為命,曾打過幫工,也當過放牛娃。而與同時代人有所不同的是,婆婆健在時省吃儉用供父親讀了三年私塾。1952年,四川清剿匪徒的戰斗全面展開,在途經四川安縣前往山區剿匪的部隊領導動員下,父親報名當了隨軍民工,因為能識文斷字,便被部隊指定擔負阿壩黑水至刷馬路口的郵件運遞工作。
1952年至1960年,父親走過了郵件運遞最艱難的8年。110多公裡的郵程,徒步穿行於密林之中,還得翻越一座海拔4500米的雪山。沿途渺無人煙,自備干糧,日夜兼程,4天一個往返,他蹲山洞、睡樹下、雪當水喝、食凍饅頭、篝火驅獸。
1954年的冬天,父親在雪山遭遇了特大暴風雪,險些丟掉性命,幸而被路過的藏民搭救。另一次是1956年夏天,他與一位年輕醫生結伴行至雪山下,經過灌木叢時遭到土匪襲擊,走在父親前面的醫生不幸中彈身亡,父親躲閃及時幸免於難。父親說那時太苦了,與他同批入職的5位職工有3人選擇離開。
1960年,由於林區大量開發,許多外地人來到山區。父親被派往位置最偏遠的一個新開發的林場,負責郵件的收寄以及林場至縣城的郵件運輸工作。將收寄的郵件背回縣局處理,再將寄來的郵件投送給林場工人,父親每3天往返一次,一個來回有200公裡。那年父親36歲,工作環境稍稍安定的他與母親結了婚。
那時,郵電所沒有固定營業場地,父親流動服務於每一個工段,與伐木工人同吃同住,夜晚便用郵袋將收寄的匯款和包裹捆好當枕頭。隨著人員增加,用郵量增大,縣局在1963年為父親配了一匹馬,結束了他長達8年徒步運遞郵件的歷史﹔為保障郵件和資金的安全,林場在工人集中居住的大棚一角為父親用木板隔離出了一間12平方米的木屋,結束了他睡大棚用郵袋做枕頭的日子﹔1970年,縣局給父親配了第一輛自行車,自此,馬班郵路改為自行車郵路。
每當黑夜來臨,工人們返回營地圍坐在篝火旁休息時,是父親繁忙工作的開始。他從一個工棚走到另一個工棚,不停地叫著收件人的姓名,直到把所有的工棚走完,把所有的郵件送完。而勞累了一天的人們,能在此時讀到一封家書,幸福之感不言而喻。每當此時,父親還會耐心地等待或者幫助他們寫好回信,第二天便早早騎上自行車前往縣局,在縣局住一夜,第三天帶上郵件返回林場。
我兒時的記憶至今還保留著那些鮮活的畫面:父親每一次歸家,自行車后面總是跟著一大幫企盼著家書的工友﹔父親到各工段流動服務總是受到最熱情的禮遇﹔父親經手的“郵送電報”內容最多的要麼是林場工人因意外死傷通知內地家屬的,要麼是內地親人病危病逝需匯款或返家探望的……
自己:一顆不變的心
1990年夏天,阿壩州郵電局局長率領州局各部門負責人到黑水縣郵電局調研,選中了我所在的藏區郵電所,了解到我的情況后,將我調回州局營業室工作。3年后,為照顧父母,我告別了工作長達10年的阿壩州,於1 9 9 3 年回到家鄉——綿陽。
回來后,我先后在父母居住地安縣桑棗鎮和花荄鎮郵電支局工作了5年。1998年郵電分營,我調入綿陽市郵政局。自此,我終於有了穩定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也終於和分居兩地的老公團圓。
1998年至今的17年間,我先后擔任過營業員、質檢組組長、市局經營服務部管理員,又在現業局擔任了監督檢查部、市場經營部、綜合辦公室主任,后來還擔任過報刊發行公司綜合辦公室主任、市局市場經營部管理員、綜合辦公室管理員和副主任10個崗位工作,歷經了5屆市局領導和10位中層領導,可以說是綿陽郵政員工中多崗位歷練的標志性人物。
這些年,我從基層工作一步步邁向管理崗位,也時時刻刻見証著郵政的發展。比如,函包匯發曾是窗口業務的傳統項目,現在,代理金融、國際國內小包、分銷……郵政的產品和服務琳琅滿目。原來天天在局裡等客上門,現在,走訪營銷、延伸服務等已成常態。過去查詢一組數據,要翻閱許多紙質資料﹔現在,輕點鼠標便可調出數據。過去查詢一封郵件耗時少則一周多則半月,現在上網即可實時查詢郵件流向。投遞的變化更大,電動自行車、摩托車和汽車已經是最基本的交通工具……
一路走來,當我能夠運用所學知識研判郵件查驗責任並妥善處理疑難賠償﹔當我自如運用規則條款指導支局嚴防管理漏洞﹔當各級政府和郵政行業表彰的“抗震救災”先進集體和個人,從我手中的相機和筆尖相繼走出﹔當由我撰寫材料的創新成果和成功營銷案例、轉型發展經驗、先進典型代表被在全國、省、市郵政推廣時,我不禁感嘆,這與我人生之初置身於一個人的郵電所時堅持寫讀書筆記、思考業務疑難有很大關聯。曾經的艱難人生,如今成為寶貴的財富。
兒子:再續郵緣
“良良,還是到郵政工作嘛,你看外公我,還有你爸你媽,我們兩代人從建國后的郵政走到現在,過得平平順順,活得開開心心,這些都是你親身經歷、親眼見到的啊!”2012年初,兒子大學進入實習期,投出的4份求職簡歷很快得到了回復,其中就有郵儲銀行。正當兒子猶豫不定之際,他外公忍不住發話了。
那段時間,我和老公多次與兒子交流,與他分享外公和我們夫妻在郵政的經歷及感悟,希望他最后的抉擇能與我們的期望相合。他也在網上查閱了很多中國郵政的信息,自己還多次以客戶的身份前往郵儲網點體驗。2012年4月,他以實習櫃員的身份,進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綿陽市分行。
由於所在網點的個人現金業務不多,為使自己所學的會計專業知識不荒廢,他擠出時間向老信貸客戶經理請教,惡補信貸業務知識。“每個師傅都有他們的長處,我虛心請教,慢慢找尋門道,結合制度加深理解。”他密密麻麻寫滿了厚厚兩本信貸知識筆記。
幾個月的學習終於派上了用場,2013年,他抓住市分行打造綜合客戶經理團隊的機會,遞交了競聘申請,於5月份走上了信貸客戶經理的崗位。
“維護500多個信貸客戶,每天都有還款,每周都有結清。去哪兒開拓新市場、怎樣挖掘新客戶、如何在把控信貸風險的前提下做大規模?”兒子不止一次告訴我,這是他從事信貸客戶經理后從未放棄思考的三大問題。如他所說,自接手這項工作,面對形形色色的客戶和更加嚴明的紀律,好多的80后、90后信貸客戶經理,如他一樣哭過、笑過、拼過,但真的沒有輕鬆過。
兒子說每當他有所懈怠,甚至產生放棄的念頭時,眼前總會閃現郵儲銀行努力提升員工從業素質的各種培訓場景﹔想起各級領導和團隊裡的哥哥姐姐對新一代的關心和指導﹔想起郵政信貸業務一定會從城市走向農村,迎來更大的市場空間……他堅信,如他一樣年輕的銀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定會有美好的未來!
“我一定要努力成為一名將營銷客戶、創造效益、把控風險落實到位的綜合客戶經理。”為了達成目標,兒子撰寫了調查報告,開展客戶走訪。他腳踏實地,執著於與企業共同進步與成長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中。今年,是兒子工作的第三個年頭。在郵政企業文化、團隊文化、合規文化的濃厚氛圍熏陶下,我欣慰地看到了他身上散發的正氣、流露的激情、儲備的能量。我不禁感嘆,在兒子身上,有我這個50歲的母親和90歲的外公希望看到的影子,那是承載前輩郵政人期待和重托的深深企盼,那是郵緣故事代代傳承、血脈濃情代代延續的美好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