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千年來已成為中華文脈的重要支撐。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習總書記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而“家信”長久以來正是家庭共同記憶的最好見証。為深化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講話精神,重溫家信情結、呼吁筆墨真摯。12月25日著名主持人趙普、中國茶葉發展委員會副秘書長吳龍、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專業委員會會員施靜做客人民網,共同暢談家書與傳統文化的故事。
家書:中國人家國情懷的傳承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自古以來,家書不僅是人們思親寄情的紐帶,還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真摯展現並傳承著中國人心底最深沉的家國情懷。
家書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是中國人以家庭為中心的文化傳統與生活方式最重要的體現。從央視主播到傳統文化的幕后傳播者,趙普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他用“家國一體”四個字概括了家信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是家天下,最核心的部分首先就是家,國是小的家,家是大的國。正是由於中國人是家國一體的,所以家人之間的書信往來和一國之間的同胞感情往來是緊密聯系的。中國人最重視家庭,一想起家人之間的關系,一想起對孩子的教育,永遠都滔滔不絕,這是無論走到哪裡都不會變的,這些都是在家庭中傳承下來的。”
隨著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一些高效、便捷、即時性的通訊方式在逐漸取代著最傳統的手寫家信,即便如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延續傳承是永遠不會斷的。因為縱使家信的形式千變萬化,我們心中的家國情懷、思親之情與舐犢之愛不會因為傳承傳載的工具而消逝。正如吳龍所說,“家信是寫給自己最親的人,這種關系最親近、也最珍貴,無論用什麼樣的溝通方式,親人之間的關系永遠不會疏遠。”
吳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魅力
書信往往是中國傳統文化儀式感的體現,人們洋洋洒洒在信中抒懷、寄托情思,篇篇信紙之中、字裡行間、筆墨交替之間的濃濃深情是敲開收信人心門的鑰匙。現如今,人們在微信、QQ上零星傳遞的隻言片語逐漸成為親人、朋友之間維系情感的主要方式,人們將書信的儀式慢慢遺忘了。
在當下快文化、快消費的時代背景下,傳家人也用自己的故事講述了自己對於傳統文化傳承的理解與感受。吳龍告訴我們,那時為了嘗試鐵錯金工藝和鐵剪金銀工藝,他查閱了大量歷史文獻,走訪了存在這種制作工藝的藏區,拜訪了還保留這些技藝的老匠人,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用三年時間復原了這些工藝。他說,“傳統文化關注的其實就是那些傳統中高雅的生活方式,琴棋書畫詩香茶,通過這些生活方式我覺得是對自己內心的一種修養和提升,通過這些載道的器物又對我自己的審美有所提高。”
家信作為傳統文化傳承的載體,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魅力。我們每個人與傳家人扮演的角色是其實一樣的,我們都肩負著華夏兒女促進與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與使命。正如趙普所說,“家信當中要傳的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就是要用那張紙,就是要寫那張字,要有這樣的東西,要有這樣的陳設,才能讓人覺得故土難離,就算我離了故土還有這些東西陪伴我,中國人的精神就在這。”
施靜:傳統文化傳承是情感的傳遞
作為文物修復的傳承人,施靜曾幫助一位先生修復了他母親35年前隻花了15塊錢買的一把紫砂壺,在她精心修好了這把壺之后,這位先生竟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在施靜看來,傳承其實是對一個人心靈的慰藉,喚起的是人們心底最真摯感情。而這情感的傳遞恰恰與家信中講到的傳承是一樣的,藝術與文化是無價的,是無法用價值來衡量的。
時代在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魅力不變。如今,我們每天似乎都在忙碌著、焦慮著,但是當我們靜下來的時候,心裡依然是空蕩的,這個時候傳統文化恰恰就是我們內心最深處的一點支撐,這個支撐也是我們的感情上的延續和動力。也許,我們應該停一停腳步,喚起內心中最深沉的文明,讓傳統文化在一代又一代中延續、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用趙普的話說“這些匠人都是堅守傳承的人,堅守藝術的人,是我們尊敬的一群人,而不是簡簡單單的手藝人,不是單純的為了養家糊口的人,這是我們的理念。所以,我們應該讓所有的傳承都成為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