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公益
人民網>>公益>>正文

曹景行:家書中的父愛情深

2015年12月31日15:28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手機看新聞

  書信,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千年來已成為中華文脈的重要支撐。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習總書記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而“家信”長久以來正是家庭共同記憶的最好見証。為深化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講話精神,重溫家信情結、呼吁筆墨真摯。12月30日著名媒體人曹景行做客人民網,暢談家書與傳統文化的故事。

  萬金家書:寄托無限情思

  自古以來,家信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維系人們情感溝通和家風傳承的重要載體。一句家喻戶曉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道出了多少烽火連天中的殷殷期盼與家國情重。細讀家信,我們能夠領略不同時代背景下豐富的社會信息與作者對家人深厚的情感表達,回味雋永。

  曹景行認為,中國人的信仰可以一個字概括,那就是“家”。他說,“跟其他民族比較、其他文化比較,中國對”家“的概念特別重視。很多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我覺得中國人特別有信仰,”家“就是很好的體現。而”家信“就是家的感覺,是人們思親寄情的重要載體。一旦分隔兩地,就需要有家信來連接。” 

  累積了很久的事件、感情,全都融化在一封家書中。曹景行回憶,以前下鄉的時候,遇上大雪封山交通不便,給母親的書信寄不出去。一個月以后,郵車通了,他竟收到母親厚厚一沓的來信。他這才知道,原來母親一直收不到信,也不知道他那裡的情況,心情非常焦急,就一直給他寫信。在那個年代,沒有短信、微信,而家人們之間信息溝通最多的,就是手寫的書信,這裡面有太多現代人很難體會的情感。也許,在母親心裡,曹景行那封寄不出去的信就是萬金不換的平安家書。

  重讀家書:余味綿長 

  在曹景行年幼時期,父親常年在外,而書信就成為了父子之間交流、連接的主要紐帶,這給曹景行的童年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時至今日他依然記得父親來信信封上面的地址。“他給我的信裡專門夾一點東西,都蠻特別,是給小孩兒的。比如夾兩個氣球,夾在信或者是報紙裡面。我覺得這是他的一種思念,他一直會想到我們。”父親正是將他那最深沉的父愛都放進了小小的信封中,期待它能夠漂洋過海、輾轉路途送到他最疼愛的小兒子手中,他定是在腦海中無數次幻想過兒子打開信時發現其中那個“小驚喜”時快樂的笑容。

  在整理父母的書信時,很多當年的回憶涌上心頭。曹景行不禁感慨,如果不是重讀這些書信,他也許到現在也不會知道那個年代父母為這個家所做的付出、犧牲,也許他也不會了解父母的對兒女擔憂、期盼與舐犢情深。

  “他的東西,基本上都一本本的看了,應該說這是對我父親第一次比較完整的了解。以前通過書信是有來往,那是感性的,他到底是怎麼樣的人?他的想法到底怎麼樣?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情況,比如他為什麼要做戰地記者?在抗戰勝利以后,他處於怎麼樣的矛盾彷徨當中?1949年上海解放的時候,他為什麼要留下來?一年以后為什麼要去香港?書裡都有他的想法。他對不同時期的實事的分析評論,隻有通過他的書,后來再整理的時候,已經出版的范圍,報紙上的簡報、書信都在整理。通過這個過程是對我父親的了解。”如今,看原稿、看信件、看書成了曹景行了解父親的重要途徑。雖然沒有跟父親有太多的直面交流,但通過家信和文字,已經感受到了父親心裡期盼的兒子是什麼樣子。

  手寫書信:深度與情感的分量

  在互聯網化時代,越來越多的渠道和途徑逐漸替代了書信,人們的信息溝通雖然便捷了,但是我們依然需要呼吁人們不要忘記書信這一中華民族情感維系的精神財富。

  現代化的工具讓大家變得比較輕佻,甚至連用詞都不知道裡面的分量。曹景行認為,教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應該將書信寫作放在年輕人必要的能力培養上來,文字表達能力和情感表達能力兩個都不能缺少。要把孩子解放出來,把他們的時間解放出來,把他們的心靈解放出來,讓他們更開闊地面對這個世界,當中一個內容就是如何跟別人、跟親人溝通,這個溝通又是如何用文字溝通。

  用曹景行自己的話說,“寫信跟今天打電話的感覺大概是不一樣的,那種層次的深度是達不到的。如果是放棄了用文字來表達、傳遞信息,或者是用文字來表達情感、用文字來表達感受,這種能力如果沒有,是可悲的。尤其是在表達情感、表達自己的想法上,書信是最好的方式。”

(責編:史雅喬、蔣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